導航:首頁 > 礦池算力 > 新基建中算力基礎設施

新基建中算力基礎設施

發布時間:2023-06-01 12:23:43

⑴ 新基建很大部分與( )發展有關

新基建很大部分與數字經濟發展有關。

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

1、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攔消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路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新基建是智慧經濟時代貫徹新發展理念正衡輪,吸收新科技革命成果,實現國家生態化、數字化、智能化、高速化、新舊動能轉換與經濟結構舉信對稱態,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家基本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

涉及諸多產業鏈,是以新發展為理念,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路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⑵ 新基建 新消費 新經濟丨朱克力:新基建帶來了哪些新機遇

作者:朱克力博士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新經濟智庫(CiNE)首席研究員、灣區新經濟研究院院長


一、新基建位居「兩新一重」之首

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寫入「新基建」這一概念。

作為「兩新一重」的重要內容,「新基建」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並舉,成為政府擴大有效投資的重點。了解並讀懂新基建,成為一項富有意義的工作。

(一) 如何理解新基建

首先,新基建不是對傳統基建的簡單補充,而是國家級統籌安排的新經濟運行必需基本建設。新基建的新力量是「新經濟基礎設施」,具體行業包括但不限於5G、AI、大數據、工業互聯網、新能源 汽車 充電樁,以及城際高鐵、軌道交通等。

其次,新基建不是應對疫情和復甦經濟的權宜之計,而應著眼於高新 科技 進入新階段的戰略性布局。從短期看,新基建的「新」在於,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傳統基礎設施轉向信息設施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從中期看,則是為建立高壁壘的 科技 行業矩陣布局打基礎,畢竟 科技 才是21世紀的大國競爭主戰場;從長期來看,是綜合現階段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方式向未來構建強有力的經濟體發展轉變,對一帶一路和新型全球化銜接作用也應起到不容低估的作用。

再者,新基建不應採取傳統基建那種政府主導的投資模式,而應以企業為投資主力。也就是說,新基建的本質不是投資屬性而是產業屬性,尊重市場的邏輯是其第一要義。

(二) 新基建加速哪些行業迎來需求大爆發

最近幾年,信息技術的迭代一直是牽連行業降本增效、消費場景升級、互聯網商業模式革新的關鍵。2020年是中國進入5G正式商用的關鍵一年,新基建將是5G進入高速發展期的強力支撐,相關5G基站、5G傳輸設備、5G核心網、5G晶元與其他相關電子元器件的生產製造商有望迎來井噴式增長。

而隨著5G的大規模商用,雲數據中心及相關產品、邊緣數據中心及相關產品也將隨之投入市場,到2022年,50%以上的企業數據會在數據中心或雲之外產生且處理。

與此同時,已在近幾年跑熱的AI行業,也將在以上二者的算力、演算法和數據的協同之下突破近30年來的瓶頸,目前來看,與此相關的晶元、伺服器、雲計算基設,機器學習、VR/AR、語義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應用也將駛入快車道,加上AI向下應用化與通用化,將在產業應用和場景應用融合下成為下一個發展期的新風口。

新基建的真正爆發,在於通過新技術重塑傳統行業價值鏈,帶動新一輪高質量增長。以金融領域為例,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推動下,金融 科技 行業噴薄發展,如金融壹賬通就推出了覆蓋銀行業前中後台的智能辦公、智能營銷、智能風控、智能運營、智能產品,即使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其所有線上運營類產品收入同比上升148%,數字化轉型成效明顯。

(三) 新基建加速為哪類企業帶來利好機會

與新經濟行業對應,新基建的加速將為晶元研發及製造、雲處理服務、邊緣計算相關、AI相關等創新企業帶來政策機遇與投資利好,對基站建造、軌道交通類企業將帶來較大業務漲幅,也為具備創新性、具備完善技術與高商業認知的創業團隊帶來難得的市場機會。

以醫療行業為例。疫情期間,武漢雷神山醫院和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依託5G技術,將病人CT等醫療影像及其他醫療相關治療信息等實時傳回至北京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再通過雲端調取對應專業的專家完成對疑難病例的影像學及其他問題的綜合研判,為前線積極救治病人提供了實時協助。5G具備的高帶寬、低延時、廣聯接等優勢,有效解決了遠程診療實時性差、清晰度低和卡頓等問題。因此,通過5G實現大量醫療設備互聯,大力推動專家在線會診,優化醫療資源使用,也被認為是「醫學界質的飛躍」。而從醫療陣地,到車聯網、無人駕駛、工業互聯網、智慧家居、智慧城市等新應用場景,5G開啟的「新聯接」,正在激盪起人們對未來發展的無盡想像。

(四) 新基建將給城市發展帶來什麼機會

城市之間的地區差距和數字鴻溝等問題,能否由於新基建的建設而有所改變?

從短期來看,新基建會增大城市群對新設施的投資量,為相關行業帶來就業崗位的增長與補充,以市場化方式調節人力資本,並彌補基建與消費人群需求錯位的現象,進而為城市的下一步發展提供沃土。

從中長期來看,AI、5G、雲計算、軌道交通等一套組合拳,開始布局中國乃至世界城市發展的議題即智慧城市。而城市之間的差距與數字鴻溝,也會由於智慧城市與智慧城市群的推動進程不斷縮小乃至成為新型城市生態綜合體,可以將構築這種新型城市生態綜合體的數字化、社區化單元稱為「新都市產業社區」。

(五) 新基建環境下消費會產生什麼變化

對於企業而言,5G直接帶來的效用是帶寬與傳輸效率的大幅上升,比如目前很火的直播行業和短視頻社交,這類公司成本最高之處,是攤付越來越高的帶寬費用,而5G的普及會大幅降低網路延遲,同時相對帶寬成本也會大幅下降,為企業減輕成本壓力,同時提高效率。

而對於消費者來說,新基建支撐的AI、5G、數據處理等在惠及普通生活服務的同時,會更懂消費者心理,根據消費者需求倒逼生產者生產符合C端需求的產品,然後繼續向上游逆向重塑供應鏈,這也是toB領域下一個十年的消費邏輯起點。


二、新基建為新經濟提供運行基礎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克力曾於2016年創建 「三破三立」新經濟法則 ,其中「三破」即重塑邊界先「破界」、重構介質先「破介」、重建規則先「破誡」,而「三立」即戰略創新需「立志」、戰術創新需「立智」、制度創新需「立制」,並以上述法則為底層邏輯提出「 新基礎設施、新生產要素、新市場主體、新協作方式、新治理體系,共同構成了新經濟發展的五大動力來源 」的新論斷。

圖1 「三破三立」新經濟法則 (朱克力,2016)

如何理解新基礎設施、新生產要素、新市場主體、新協作方式、新治理體系「五新」多輪驅動?

如果從新經濟發展的全生命周期出發,可以定位其中的新基礎設施是新經濟發展的運行基礎,新生產要素是新經濟發展的內在源泉,新市場主體是新經濟發展的有生力量,新協作方式是新經濟發展的組織保障,新治理體系則是新經濟發展的長效支撐。綜合貫穿新經濟全生命周期的以上五大動力來源,對數字時代的公共政策及其效能可以有更新的分析框架和更寬的評價視域。

圖2新經濟發展五大動力來源 (朱克力,2020)

以上是新經濟發展的五大動力來源,新基建居於其中的基礎位置,其主要建設內容就是新經濟基礎設施,尤其是面向「雲、網、端」即以5G、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基礎設施。


三、新基建引導新消費 助力產業躍遷

(一) 企業在新基建中可以做些什麼

民營企業是發展新經濟的主體,尤其是領軍企業,企業在新基建中可以做些什麼?有別於上一輪「鐵公基」為代表的老基建往往由政府規劃和國企主導,新基建必須遵循市場邏輯,應當鼓勵 社會 資本和市場化 科技 公司作為新一輪數字新基建重要力量和新場景運營先鋒。

如果通過新基建能夠真正構建起中國版新一代「信息高速公路」,那麼基於所有制中性的基本原則,對於參與其中的民營企業在此意義上也一樣應當視為新國企即「國家企業」,無論作為新基建共同主導力量還是作為供應方和運營方,在這1.5萬億起的規模中、在整個價值鏈中的作用都很大。

以5G基建為例,產業鏈上中下游包括網路規劃、器件原材料、基站天線、小微基站、通信模塊、網路設備、光纖光纜、光模塊、系統集成與服務商、運營商等各細分產業鏈,可以發現除了運營商為三大央企之外,其他無線主設備、傳輸設備、終端設備很多都是民企供應商。可以預計的是,僅5G基建,十年內直接和間接的產出就會到達20萬億的量級,而中後期以民營企業為主的互聯網企業與5G相關的信息服務收入就是直接產出的主要來源。

此外,從金融 科技 的視角來看,目前產業互聯網的成熟度,遠遠不能滿足金融機構發展小微金融對產業互聯網要求。而新基建的發展,為金融機構對公業務 科技 化轉型帶來了新的想像空間。

(二) 新基建與新消費能否形成閉環

「新基建」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簡稱,根據國家發改委的定義,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路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方面。

其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即數字基礎設施,又分成通信網路基礎設施、新技術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分別覆蓋了數據的寬頻實時傳輸與分發、數據存儲計算與處理、數據的挖掘與分析決策,以及數據在產業鏈採集應用以及線上線下的聯動,包括了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數據中心等。

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有很長的產業鏈,構成數據從採集到決策以及應用的全過程,既是新基建又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更是新型的信息消費市場,同時也是其它領域新基建的通用支撐技術,還是傳統產業數字化的新引擎,助力傳統基建領域提質增效。

「新基建」並非疫情下的權宜之計,盡管疫情影響客觀上加快了其前進步伐。事實上,十八大以來中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已取得了明顯成效,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正在加快釋放。互聯網平台以消費者和商戶為架構、以數字化為磚瓦,搭建新經濟服務大廈。

當前,總需求中出口和製造業投資都在萎縮,房地產依然在調控中,只剩下消費和基建投資可以發力,其中消費正在恢復,基建可以由政府和 社會 資本共同發力,且它短期是需求、長期是供給。短期看,消費和基建是平行的需求端,二者可產生共振,暫時還不構成閉環。但中長期看,新型基礎設施建完後產生供給能力,「新消費」和「新基建」就能夠形成閉環。「新基建」當中服務生產者的工業互聯網等與終端消費者並不直接相關,而5G、人工智慧、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新型信息消費市場則是服務終端消費者的廣闊天地。

(三) 新基建聚合「數據+演算法+算力」新要素

新基建背景下,互聯網技術與數據已成為經濟增長重要驅動力。牛津經濟研究院聯合研究表明,過去30年間,數字技術投資每增加1美元可撬動GDP增長20美元,而1美元非技術投入只能撬動GDP增長3美元。

2020年4月9日,國家出台要素市場化配置意見,首次把數據納入要素市場。隨著產業結構升級,數據在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作為數字時代不可或缺的新要素,數據尤其是大數據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和創新驅動的新興力量,加速產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佔有率,是產業互聯關鍵生產資料。

1) 對企業而言,大規模運用大數據能夠放大生產力乘數,加速流程再造、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對政府來說,運用大數據構建信息共享和信用體系可改善營商環境,幫助企業進一步實現降本增效和效率提升。

2) 大數據實現供需匹配,在為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提供基礎性應用的同時,打通生產與服務全流程,提高產業鏈協同效率,催生產業組織變革。

3) 隨著大數據應用發日益深化,智能化生產、網路協同、個性化定製等多種服務化延伸模式日漸清晰,呈現研發協同化、生產集成化、經營平台化、服務網路化等態勢,帶動技術進步與效率提升,加快產業迭代興替。

從大數據的邏輯出發,數字化新基建平台可有效聚合互聯網技術以及數據、演算法、算力(平台驅動的「三駕馬車」)等新要素,通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引致基於技術與市場的創新演化,促進消費回暖和經濟復甦。

圖3數字新基建平台驅動的「三駕馬車」

在平台大數據、雲計算、AI和區塊鏈技術群中,數據是最寶貴的資產和持續進化的源泉,演算法是有效分析和挖掘數據的方法和法則,算力則決定著數據和演算法發揮的潛力。可以說,數據、演算法、算力三者正在「協奏」出新經濟舞台下一個樂章最澎湃的新要素進行曲。

以銀行業數據治理帶來的成效為例。麥肯錫報告指出,通過對比做數字化轉型和不做數字化轉型的兩類銀行,可以發現,做好數字化轉型的銀行今後ROE的回報比提升40%到49%,不僅提升了效率,而且降低了成本,同時開拓了新的業務。這三個因素相乘就會形成指數級別的增長。

(四) 以市場的邏輯築就產業躍遷「源動力」

新基建的策略打法沿著整個經濟發展格局,尤其是貼合中國超級城市群地理格局和深度城市化展開,未來十年的基建方向是東部的相對降速、城市進入精細化運作階段,中部加速發展、產業轉移和創造新的增長引擎,而西部成為能源和地緣的中心。

新基建與新舊動能轉換相契合,將引爆真正的產業革命4.0。最近兩年我們一直唱「賦能與被賦能」的口號,最先收益、被賦能的行業是以「智能」和「互聯網」打頭的行業,真正地賦能由於行業差異縫隙較慢、較難向下滲透並下沉到其他一些行業,就是在新經濟行業被滋養成長後,遲遲得不到養分的傳統行業和節點。

新基建作為新產業革命的「打樁機」,在國家布局下動用市場力量把新能源、5G、IoT、晶元、算力等整合形成產業躍遷的「源動力」,將打穿互聯網「雲層」,直接滲透並夯實能源、服務、消費品和裝備行業代表的傳統行業「地基」,完成真正的系統性動能轉換。這正是避免走傳統基建粗放、政府包辦、產能過剩等老路最直接有效的戰略方案,也是大手筆穩扎穩打地構建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一步。

⑶ 算力可貴,效率價高:智算中心憑啥是築基新基建的最優解

在「新基建」浪潮下,人工智慧正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各行各業開啟智能化升級轉型。算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國家未來競爭力的集中體現。但事實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高速增長的海量數據與更加復雜的模型,正在為算力帶來更大的挑戰,主要體現為算力不足,效率不高。


算力誠可貴:數據、演算法需要更多算力支撐


眾所周知,在人工智慧發展的三要素中,無論是數據還是演算法,都離不開算力的支撐,算力已成為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要素。


IDC發布的《數據時代2025》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產生的數據量為33ZB (1ZB=1萬億GB),到2025年將增長到175ZB,其中,中國將在2025年以48.6ZB的數據量及27.8%的佔比成為全球最大的數據匯集地。



另據賽迪顧問數據顯示,到2030年數據原生產業規模量占整體經濟總量的15%,中國數據總量將超過4YB,佔全球數據量30%。數據資源已成為關鍵生產要素,更多的產業通過利用物聯網、工業互聯網、電商等結構或非結構化數據資源來提取有價值信息,而海量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對於算力的需求將十分龐大。



演算法上,先進模型的參數量和復雜程度正呈現指數級的增長趨勢。此前 Open AI 發表的一項研究就顯示,每三到四個月,訓練這些大型模型所需的計算資源就會翻一番(相比之下,摩爾定律有 18 個月的倍增周期)。2012 至 2018 年間,深度學習前沿研究所需的計算資源更是增加了 30 萬倍。



到2020年,深度學習模型對算力的需求達到了每天百億億次的計算需求。2020年2月,微軟發布了最新的智能感知計算模型Turing-NLG,參數量高達到175億,使用125POPS AI計算力完成單次訓練就需要一天以上。隨後,OpenAI又提出了GPT-3模型,參數量更達到1750億,對算力的消耗達到3640 PetaFLOPS/s-day。而距離GPT-3問世不到一年,更大更復雜的語言模型,即超過一萬億參數的語言模型SwitchTransformer即已問世。


由此可見,高速增長的海量數據與更加復雜的模型,正在給算力帶來更大的挑戰。如果算力不能快速增長,我們將不得不面臨一個糟糕的局面:當規模龐大的數據用於人工智慧的訓練學習時,數據量將超出內存和處理器的承載上限,整個深度學習訓練過程將變得無比漫長,甚至完全無法實現最基本的人工智慧。


效率價更高:環境與實際成本高企,提升效率迫在眉睫


在計算工業行業,有個假設是「數字處理會變得越來越便宜」。但斯坦福人工智慧研究所副所長克里斯托弗•曼寧表示,對於現有的AI應用來說卻不是這樣,特別是因為不斷增加的研究復雜性和競爭性,使得最前沿模型的訓練成本還在不斷上升。


根據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校區研究人員公布的研究論文顯示,以常見的幾種大型 AI 模型的訓練周期為例,發現該過程可排放超過 626000 磅二氧化碳,幾乎是普通 汽車 壽命周期排放量的五倍(其中包括 汽車 本身的製造過程)。



例如自然語言處理中,研究人員研究了該領域中性能取得最大進步的四種模型:Transformer、ELMo、BERT和 GPT-2。研究人員在單個 GPU 上訓練了至少一天,以測量其功耗。然後,使用模型原始論文中列出的幾項指標來計算整個過程消耗的總能量。


結果顯示,訓練的計算環境成本與模型大小成正比,然後在使用附加的調整步驟以提高模型的最終精度時呈爆炸式增長,尤其是調整神經網路體系結構以盡可能完成詳盡的試驗,並優化模型的過程,相關成本非常高,幾乎沒有性能收益。BERT 模型的碳足跡約為1400 磅二氧化碳,這與一個人來回坐飛機穿越美洲的排放量相當。



此外,研究人員指出,這些數字僅僅是基礎,因為培訓單一模型所需要的工作還是比較少的,大部分研究人員實踐中會從頭開發新模型或者為現有模型更改數據集,這都需要更多時間培訓和調整,換言之,這會產生更高的能耗。根據測算,構建和測試最終具有價值的模型至少需要在六個月的時間內訓練 4789 個模型,換算成碳排放量,超過 78000 磅。而隨著 AI 算力的提升,這一問題會更加嚴重。


另據 Synced 最近的一份報告,華盛頓大學的 Grover 專門用於生成和檢測虛假新聞,訓練較大的Grover Mega模型的總費用為2.5萬美元;OpenAI 花費了1200萬美元來訓練它的 GPT-3語言模型;谷歌花費了大約6912美元來訓練 BERT,而Facebook針對當前最大的模型進行一輪訓練光是電費可能就耗費數百萬美元。


對此,Facebook人工智慧副總裁傑羅姆•佩森蒂在接受《連線》雜志采訪時認為,AI科研成本的持續上漲,或導致我們在該領域的研究碰壁,現在已經到了一個需要從成本效益等方面考慮的地步,我們需要清楚如何從現有的計算力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在我們看來,AI計算系統正在面臨計算平台優化設計、復雜異構環境下計算效率、計算框架的高度並行與擴展、AI應用計算性能等挑戰。算力的發展對整個計算需求所造成的挑戰會變得更大,提高整個AI計算系統的效率迫在眉睫。


最優解:智算中心大勢所趨,應從國家公共設施屬性做起


正是基於上述算力需求不斷增加及所面臨的效率提升的需要,作為建設承載巨大AI計算需求的算力中心(數據中心)成為重中之重。


據市場調研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數據顯示,截至到2020年第二季度末,全球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數量增長至541個,相比2015年同期增長一倍有餘。另外,還有176個數據中心處於計劃或建設階段,但作為傳統的數據中心,隨之而來的就是能耗和成本的大幅增加。



這里我們僅以國內的數據中心建設為例,現在的數據中心已經有了驚人的耗電量。據《中國數據中心能耗現狀白皮書》顯示,在中國有 40 萬個數據中心,每個數據中心平均耗電 25 萬度,總體超過 1000 億度,這相當於三峽和葛洲壩水電站 1 年發電量的總和。如果折算成碳排放則大概是 9600 萬噸,這個數字接近目前中國民航年碳排放量的 3 倍。


但根據國家的標准,到2022年,數據中心平均能耗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的 PUE(電能使用效率值,越低代表越節能)達到 1.4 以下。而且北上廣深等發達地區對於能耗指標控制還非常嚴格,這與一二線城市集中的數據中心需求形成矛盾,除了降低 PUE,同等計算能力提升伺服器,尤其是數據中心的的計算效率應是正解。


但眾所周知的事實是,面對前述龐大的AI計算需求和提升效率的挑戰,傳統數據中心已經越來越難以承載這樣的需求,為此,AI伺服器和智算中心應運而生。


與傳統的伺服器採用單一的CPU不同,AI伺服器通常搭載GPU、FPGA、ASIC等加速晶元,利用CPU與加速晶元的組合可以滿足高吞吐量互聯的需求,為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語音交互等人工智慧應用場景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持,已經成為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AI伺服器領域,我們已經處於領先的地位。


近日,IDC發布了2020HI《全球人工智慧市場半年度追蹤報告》,對2020年上半年全球人工智慧伺服器市場進行數據洞察顯示,目前全球半年度人工智慧伺服器市場規模達55.9億美元(約326.6億人民幣),其中浪潮以16.4%的市佔率位居全球第一,成為全球AI伺服器頭號玩家,華為、聯想也殺入前5(分別排在第四和第五)。


這里業內也許會好奇,緣何中國會在AI伺服器方面領跑全球?



以浪潮為例,自1993年,浪潮成功研製出中國首台小型機伺服器以來,經過30年的積累,浪潮已經攻克了高速互聯晶元,關鍵應用主機、核心資料庫、雲數據中心操作系統等一系列核心技術,在全球伺服器高端俱樂部里佔有了重要一席。在AI伺服器領域,從全球最高密度AGX-2到最高性能的AGX-5,浪潮不斷刷新業界最強的人工智慧超級伺服器的紀錄,這是為了滿足行業用戶對人工智慧計算的高性能要求而創造的。浪潮一直認為,行業客戶希望獲得人工智慧的能力,但需要掌握了人工智慧落地能力的和技術的公司進行賦能,浪潮就可以很好地扮演這一角色。加快人工智慧落地速度,幫助企業用戶打開了人工智慧應用的大門。


由此看,長期的技術創新積淀、核心技術的掌握以及對於產業和技術的准確判斷、研發是領跑的根本。


至於智算中心,去年發布的《智能計算中心規劃建設指南》公布了智能計算中心技術架構,基於最新人工智慧理論,採用領先的人工智慧計算架構,通過算力的生產、聚合、調度和釋放四大作業環節,支撐和引領數字經濟、智能產業、智慧城市和智慧 社會 應用與生態 健康 發展。



通俗地講,智慧時代的智算中心就像工業時代的電廠一樣,電廠是對外生產電力、配置電力、輸送電力、使用電力;同理智算中心是在承載AI算力的生產、聚合、調度和釋放過程,讓數據進去讓智慧出來,這就是智能計算中心的理想目標。


需要說明的是,與傳統數據中心不同,「智算中心」不僅把算力高密度地集中在一起,而且要解決調度和有效利用計算資源、數據、演算法等問題,更像是從計算器進化到了大腦。此外,其所具有的開放標准,集約高效、普適普惠的特徵,不僅能夠涵蓋融合更多的軟硬體技術和產品,而且也極大降低了產業AI化的進入和應用門檻,直至普惠所有人。



其實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智算中心包含的算力的生產、聚合、調度和釋放,可謂集AI能力之大成,具備全棧AI能力。


這里我們不妨再次以浪潮為例,看看何謂全棧AI能力?


比如在算力生產層面,浪潮打造了業內最強最全的AI計算產品陣列。其中,浪潮自研的新一代人工智慧伺服器NF5488A5在2020年一舉打破MLPerf AI推理&訓練基準測試19項世界紀錄(保證充足的算力,解決了算力提升的需求);在算力調度層面,浪潮AIStation人工智慧開發平台能夠為AI模型開發訓練與推理部署提供從底層資源到上層業務的全平台全流程管理支持,幫助企業提升資源使用率與開發效率90%以上,加快AI開發應用創新(解決了算力的效率問題);在聚合算力方面,浪潮持續打造更高效率更低延遲硬體加速設備與優化軟體棧;在算力釋放上,浪潮AutoML Suite為人工智慧客戶與開發者提供快速高效開發AI模型的能力,開啟AI全自動建模新方式,加速產業化應用。


那麼接下來的是,智算中心該遵循怎樣的發展路徑才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物盡其用?


IDC調研發現,超過九成的企業正在使用或計劃在三年內使用人工智慧,其中74.5%的企業期望在未來可以採用具備公用設施意義的人工智慧專用基礎設施平台,以降低創新成本,提升算力資源的可獲得性。


由此看,智能計算中心建設的公共屬性原則在當下和未來就顯得尤為重要,即智能計算中心並非是盈利性的基礎設施,而是應該是類似於水利系統、水務系統、電力系統的公共性、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其將承載智能化的居民生活服務、政務服務智能化。因此,在智能計算中心規劃和建設過程中,要做好布局,它不應該通過市場競爭手段來實現,而要體現政府在推進整個 社會 智能化進程的規劃、節奏、布局。


總結: 當下,算力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的根基和我國「新基建「的底座已經成為共識,而如何理性看待其發展中遇到的挑戰,在不斷高升算力的前提下,提升效率,並採取最佳的發展策略和形式,找到最優解,將成為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相關企業的重中之重。

⑷ 為什麼說「算力」是新基建核心一環

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就是「新基建」。新基建將覆蓋包括區塊鏈在內的新技術基礎設施,算力將成為新生產力。聯接和計算是新基建的兩個核心,一是聯接網路、平台,二是計算,包括算力、演算法。圍繞新基建,算力是核心、數據是要素。「計算力」以數據中心作為其存在方式,扮演數字經濟「發動機」的角色,計算正和水、電一樣成為最基本的社會基礎設施,計算力就是生產力。你可以多關注一下XnMatrix這個平台,他們所做的去中心化雲計算技術行業領先。

⑸ 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的范圍主要包括

導讀:此前媒體提到的5G、特高壓等「新基建」七大領域僅是列舉,並非全部,官方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

4月20日的國家發改委新聞發布會上,官方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這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

其中信息基礎設施包括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路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融合基礎設施包括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創新基礎設施則包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內容。

發改委指出,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並非一成不變,未來將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出台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有關指導意見,同時加快5G網路等建設,超前部署創新基礎設施。

工信部賽迪智庫近日發布的《「新基建」發展白皮書》指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內容廣泛,投資空間巨大, 不過「新基建」建設需著注意以社會資本投資為主,避免政府大規模投資,要以需求為導向,不搞大水漫灌;在實施上要根據戰略規劃和市場應用需求,統籌規劃好新基建長期發展路線圖和年度投資計劃,防止「一哄而上」和重復建設,避免短期投資泡沫。

涵蓋三大領域,投資空間巨大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高層對新基建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明確強調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此後,央視列出了「新基建」主要包括的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

在4月2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介紹,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路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他指出,目前來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路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伴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將持續跟蹤研究。」伍浩說。

他表示,近年來,中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正在加快釋放。

從信息基礎設施看,高速光纖已覆蓋全國所有城市、鄉鎮以及99%以上的行政村,4G網路用戶超過12億,這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和進步。

從融合基礎設施看,智慧城市建設路徑更加清晰,信息技術積極賦能城市精細化管理,助推轉型升級的作用日益凸顯。

從創新基礎設施看,國家發展改革委已布局建設55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引領作用,有力支撐了科學技術研究。

21世紀經濟報道從工信部賽迪智庫獲得的《「新基建」發展白皮書》指出,「新基建」是與傳統的「鐵公基」相對應,結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特徵,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為經濟社會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提供底層支撐的具有乘數效應的戰略性、網路型基礎設施。

白皮書指出,此前央媒列出的七大領域是「新基建」的重要內容之一,並詳細分析了「新基建」在七大領域的建設內容與投資空間。

⑹ 國家首次官宣「新基建」范圍

導讀:此前媒體提到的5G、特高壓等「新基建」七大領域僅是列舉,並非全部,官方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

4月20日的國家發改委新聞發布會上,官方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這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

其中信息基礎設施包括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路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融合基礎設施包括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創新基礎設施則包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內容。

發改委指出,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並非一成不變,未來將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出台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有關指導意見,同時加快5G網路等建設,超前部署創新基礎設施。

工信部賽迪智庫近日發布的《「新基建」發展白皮書》指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內容廣泛,投資空間巨大, 不過「新基建」建設需著注意以社會資本投資為主,避免政府大規模投資,要以需求為導向,不搞大水漫灌;在實施上要根據戰略規劃和市場應用需求,統籌規劃好新基建長期發展路線圖和年度投資計劃,防止「一哄而上」和重復建設,避免短期投資泡沫。

涵蓋三大領域,投資空間巨大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高層對新基建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明確強調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此後,央視列出了「新基建」主要包括的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

在4月2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介紹,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路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他指出,目前來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路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伴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將持續跟蹤研究。」伍浩說。

他表示,近年來,中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正在加快釋放。

從信息基礎設施看,高速光纖已覆蓋全國所有城市、鄉鎮以及99%以上的行政村,4G網路用戶超過12億,這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和進步。

從融合基礎設施看,智慧城市建設路徑更加清晰,信息技術積極賦能城市精細化管理,助推轉型升級的作用日益凸顯。

從創新基礎設施看,國家發展改革委已布局建設55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引領作用,有力支撐了科學技術研究。

21世紀經濟報道從工信部賽迪智庫獲得的《「新基建」發展白皮書》指出,「新基建」是與傳統的「鐵公基」相對應,結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特徵,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為經濟社會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提供底層支撐的具有乘數效應的戰略性、網路型基礎設施。

白皮書指出,此前央媒列出的七大領域是「新基建」的重要內容之一,並詳細分析了「新基建」在七大領域的建設內容與投資空間。

⑺ 哪些屬於新基建

哪些屬於新基建領域如下: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路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賣備伏為代滾粗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中攜、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⑻ 新科技新基建:「東數西算」打造數字經濟新格局

前不久,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聯合印發通知,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這一國家性戰略工程也被稱為“東數西算”。那什麼是“東數西算”?它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變化?首先來了解兩個概念:數據和算力。

日常生活,我們每天的上下班早晚高峰時刻,全國數以萬計、十萬計、百萬計的人,可能同時使用打車軟體,有叫車的,有司機等待呼叫的。這么多數據信息要在短時間內集中處理還不出錯,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信息社會,數據可以是符號、文字、數字、語音、圖像、視頻等等。每天,我們打開手機,都會產生數據,社會上無論公共服務、經濟運行、科學研究等各個領域,每時每刻都在產生數據,海量的數據還要有算力來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說:“所謂算力,就是指每秒鍾能夠處理的信息數據量。曾經有一個公布的數據,為了做人的語音識別,要建立數學模型,優化出識別的人工智慧演算法,要調動1751個參數,耗掉45TB數據,而這背後一個是要大數據的供給,另外一個就是要有相應的算力來支撐。”

中國產生的數據量已經超過了美國,但是在算力方面。2020年,美國的算力佔全球36%,中國的算力佔全球31%,也就是說中國的算力還不能滿足中國產生的大規模數據。海量數據的處理,是在數據中心完成的。

中國移動呼和浩特數據中心總經理助理包健說:“數據中心整個的計算量可以支撐全國所有的用戶一個並發執行,經常用到的打車出行的應用,客戶分布在全國各地,他的需求會在10毫秒以內,通過互聯網傳送到數據中心進行計算,對他的需求計算完成之後,將最優的路徑、最合理的司機,以及所出行的計劃反饋到他的手機上,完成打車軟體的一個流程,同時通知最近的司機到什麼位置去接他。”

除了手機打車這樣的日常服務,每時每刻、各行各業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像海水般湧入數據中心,而數據中心的作用之一,就是要在網路設施基礎上,通過強大算力,對數據信息進行計算。前不久,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聯合印發通知,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這一國家性戰略工程,也被稱為“東數西算”。數據和算力轉變為新一代生產要素,全面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化,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資源規劃層面。

“東數”為什麼要“西算”?

鄔賀銓說:“中國區域發展是不平衡的,東部經濟強於西部,數字經濟也一樣。東部像深圳,它的信息產業的產值佔全球十分之一;上海、北京這些地區,隨著經濟的發達自然對數據計算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但是能源分布也是不平衡的,正好相反,能源中國是西部要富裕一些。”

算力越高,對能源的需求就越大。走進一座數據中心,最直觀的印象是一排排機櫃,裡面是一列列的伺服器。這些伺服器日夜不停地運轉,執行著數據交換、計算、存儲的任務。一個大型的數據中心集群,這樣的伺服器可能達到幾百萬、上千萬台,耗電量很大,僅電費就佔到數據中心運營維護成本的七成。

鄔賀銓說:“既然這樣,我們可以把耗電的數據中心放在西部,可以更好地利用西部的能源,甚至直接利用可再生能源,就減少了碳排放。”

我國有很多大工程都是為了讓資源更合理地配置,例如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東數西算也是如此。據有關部門測算統計,2020年我國數據中心耗電量已超過2000億千瓦時,約佔全社會用電量2%。龐大的電力需求,帶來算力“西遷”的原生動力。

貴州、內蒙古等西部地區,是電力能源富集區,在這里建設數據中心集群,不用遠距離傳輸電力,所以電價低,數據中心運營成本就低。內蒙古、貴州都是避暑的好地方,夏天的氣溫不高,這種獨特的氣候條件,更加適宜數據中心的節能降耗,減少碳排放。

“東數”如何去“西算”?

東數西算,把東部的大量數據跨越幾千公里傳輸到西部的數據中心集群,這要怎麼實現呢?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開通數量已經達到19個。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主要用於匯聚、疏通區域之間乃至全國的通信流量,降低數據傳輸時延,極大提升網間通信速度和質量,這就為工業互聯網、東數西算等“新基建”發展奠定堅實的網路基礎。

貴州省貴陽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局長張雪蓉說:“當時骨幹直聯點比較少的時候,貴陽的聯通用戶要訪問成都的電信用戶,需要從貴陽的聯通連接到廣州聯通的互通點,再到上海的電信互通點,從上海再到成都才能夠實現。現在可以實現直接連通,延時降到20毫秒以內,相當於你在深圳玩游戲和我在貴陽玩游戲是一樣的感覺。”

縮短網路時延對於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創新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秒等於1000毫秒,通常我們眨一下眼,大約要120—200毫秒。而建成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貴州到上海的時延可以降低到25毫秒,到廣州的時延可以降低到12毫秒;內蒙古呼和浩特與北京互訪時延僅為10毫秒左右。形象說,也就是我們一眨眼的工夫,數據傳輸可以在兩地跑10多個來回。強大的算力,加上高速的數據傳輸,讓數字技術的應用更加寬廣,數字經濟的發展前景也更加廣闊。

“東數西算”為什麼列入新基建?

統籌我國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勢必會牽引數字產業發展和布局。“東數西算”不僅僅是平衡東西部的資源,它是在算力基礎設施由東向西布局的大環境下,加速相關產業有序向西部轉移。“十四五”期間,預計大數據中心投資將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長,累計帶動各方面投資將超過3萬億元。新基建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器,“東數西算”搭建了數字經濟“新底座”,形成了高質量發展“新支撐”,也將形成我國獨立自主的高水平“新優勢”。

“東數西算”會怎樣影響我們的社會生活?

與超級計算中心不同的是,超算更側重於計算,側重於服務科研領域,而大數據中心承擔了數據存儲、計算、傳輸等多項功能,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的布局,打造的是我們未來經濟生活的雲生態,服務的是全社會。內蒙古就利用數據中心集群,搭建起高性能計算公共服務平台“青城之光”,服務於智慧城市的建設。

加快推動“東數西算”建設,直接受益的是各類市場主體,數據中心為各行各業、為有需求的企業提供算力,促進數字化經濟的發展。數據中心的建設,不僅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將服務於民生的方方面面。國家數據中心集群的布局,也將推動我國的國際化進程。中國銀行這家數據中心,建成後將日處理全球數億筆的交易量。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基建不斷完善,各類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會不斷涌現,對西部地區的區域發展,也是一個推動。

鄔賀銓說:“放在西部的數據中心,可以幫助西部更快利用算力的資源,並且通過數據中心把上下游產業帶起來,有利於促進西部經濟發展,所以這也是兼顧區域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算力已經和水、電、燃氣等等一樣,成為不可或缺的資源。“東數西算”就是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我國啟動的一項至關重要的國家工程;既可以充分發揮西部區域氣候、能源、環境等方面的優勢,又能助力我國數據中心實現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將為建設數字中國、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⑼ 新基建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新基建一般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散唯信息基礎設施,包括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路基礎設配掘好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新基建和傳統基建的區別

新基建和傳統基建一個最大的區別肯定是廣泛應用了新技培鉛術,滿足了經濟發展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基建與5G、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發展緊密相連,是發展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創造與滿足新需求的重要保障。

新基建與傳統基建最大的不同還體現在時空上的變化,不只是設施所在當地一家受益,新基建中的數字基礎設施超越了地理位置和時間的界限,可以全方位、全時段地為各領域用戶服務,形成整合效應。

閱讀全文

與新基建中算力基礎設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政府關門比特幣 瀏覽:859
迅雷寶水晶二代礦機 瀏覽:556
晚上和老公看的視頻 瀏覽:499
乳頭電影 瀏覽:80
被野人上 瀏覽:943
消失的眼角膜2韓國完整版電影 瀏覽:624
比特幣時代客服 瀏覽:60
健身教練挑逗美女韓國電影 瀏覽:546
sQ:#'O OdCN%] 瀏覽:233
以太坊LQ丅協議 瀏覽:763
李采潭電影 瀏覽:807
台台灣1級片 瀏覽:666
張耀揚大傻演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468
中信策略數字貨幣 瀏覽:100
比特幣哦 瀏覽:143
購買礦機問題 瀏覽:99
比特幣全網算力怎麼看 瀏覽:750
買比特幣送bcc嗎 瀏覽:758
央行數字貨幣雙十一推出 瀏覽:981
虛擬貨幣維卡幣排行 瀏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