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买卖虚拟货币是否构成“刑事犯罪”
导言:当前司法实践中,部分侦查机关在处理虚拟币交易案件时,存在对法律的错误理解。他们往往认为,炒币不违法,但当问及法律依据时,他们通常会提到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924”文件,认为该文件禁止了虚拟币交易。这一错误理解导致了对单纯个人买卖虚拟货币行为的不当定性,引致了不必要的法律困扰。本文旨在系统性地解析这一问题。
一、法律文件概览
1. 2013年12月3日,央行等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比特币为特定虚拟商品,具有财产价值。USDT作为稳定币,应与主流虚拟货币一样,受到法律保护;
2. 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并未禁止个人持有、买卖虚拟货币,包括USDT;
3. 2021年9月24日,央行等十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中,虽然强调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行为的潜在风险,但并未否定个人持有、买卖虚拟货币的合法性,而是明确了虚拟货币作为商品的财产属性。
二、交易性质与犯罪界限
虚拟币交易可能引发其他犯罪,如非法集资、非法经营、传销犯罪等,但单纯交易行为本身并非刑事犯罪。判断是否构成犯罪需明确行为是否违反相应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条,除非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否则不得定罪处刑。我国现行法律并未明确买卖虚拟货币构成刑事犯罪。
三、法律后果与保护
个人进行虚拟币交易,只要不涉及系统性的商业行为或与相关违法犯罪行为无关,通常不会被追究法律责任。从法律层面,虚拟币交易本身违法的后果顶多是合同无效,投资失败,不受法律保护。法院在处理相关纠纷时,会依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认定合同无效,但同时会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的责任。
总结:个人持有、买卖虚拟货币行为的本身并不触犯刑事犯罪。但在实际操作中,个人应当注意交易的安全性和合法性,避免涉及非法活动。法律界对虚拟币交易的界定和处理正逐步明确,以保护交易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⑵ 1年内疯狂洗钱超20亿,多方联合破获涉虚拟货币连环案!!!
1年内疯狂洗钱超20亿,多方联合破获涉虚拟货币连环案
日前,北京警方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市分局携手,成功破获了一连串涉及虚拟货币的重大案件,涉案金额惊人,超过20亿元,案件波及北京、上海、浙江等15个省市。此系列案件不仅犯罪手法隐蔽多样,且互为关联,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犯罪网络,涵盖了从暗网交易到非法买卖外汇的多个层面。
一、暗网交易牵出非法售卖公民信息
案件起源于北京警方接获的线索,指出有人利用“暗网”和虚拟货币进行非法交易,特别是大肆售卖我国公民的各类隐私信息。这些隐私信息包括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住址等,对公民个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虚拟货币成洗钱工具,涉案金额巨大
在调查过程中,警方注意到犯罪嫌疑人闫某某在售卖公民信息时,全部通过虚拟货币进行交易结算,且交易数额特别巨大。进一步追查发现,闫某某的资金来源复杂,交易特点符合地下钱庄洗钱分子的特征。
三、披着“外籍身份”的神秘黑手浮出水面
在深入调查中,警方发现犯罪分子为了隐藏身份,在网络地址中显示外籍,但通过分析和技术手段,逐渐揭开了其真实面目。
四、团伙作案组织严密,资金“闪转腾挪”
警方在追查虚拟货币的过程中,发现这个犯罪团伙试图绕开警方视线,逃避监管。他们使用境内人民币资金向境内的炒币人员和币商收购虚拟货币,再通过境外的不同虚拟货币平台将虚拟货币出售给境外卖家以获取外汇,实现了非法买卖外汇的作案过程。
五、多路警力联合行动,涉案嫌疑人被全部抓获
经过深入调查和周密部署,警方于2023年12月兵分四路,在温州、南京、北京、哈尔滨同时行动,将涉案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现场缴获从事非法活动的手机等电子设备20余部、银行卡30余张。
六、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在我国,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以虚拟货币为跨境交易媒介实现外汇与人民币的非法兑换行为均属于非法买卖外汇行为。警方和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大打击力度,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这起涉及虚拟货币的连环案件不仅揭示了犯罪分子的狡猾和隐蔽性,也再次提醒我们加强金融监管和公众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这类犯罪的蔓延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