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看懂央行數字貨幣的未來,把握創富趨勢
今年正值博鰲亞洲論壇20周年,來自55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00名代表與會,包括數字支付、「一帶一路」合作、產業變革等在內的多個熱點話題被討論。在「數字支付與數字貨幣」主題論壇上,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發表了對於數字貨幣的看法。
周小川稱:
不管數字貨幣還是數字資產,都要為實體服務。市場在推進數字資產發展的同時,要注意數字資產對實體經濟的好處是什麼?
進入牛年以來,加密貨幣持續火熱,各國央行對於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央行數字貨幣,全稱為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簡稱CBDC,譯為中央銀行數字貨幣。
目前,全球86%的央行都在 探索 央行數字貨幣。其中,中國已在多個城市啟動數字人民幣試點,美聯儲正在研究數字美元,歐洲央行也剛剛結束了有關數字歐元的公共咨詢,並稱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決定是否啟動數字歐元調研項目,預計相關調研耗時約兩年時間。
對於備受官方青睞的央行數字貨幣,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Chetan Ahya認為,它未來很有可能成為新的全球儲備貨幣。
簡而言之,如果一國的數字貨幣在國際金融交易中獲得了認可,其發行國可能會在融資成本、金融交易控制方面獲得重大優勢,類似於美元當前的「特權」,也就是國際儲備貨幣地位。
對此,摩根士丹利分析認為,各國央行將發行面向消費者的「零售數字貨幣」,並通過金融中介向公眾開放。而央行發展數字貨幣的意圖,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貨幣主權問題:私人支付網路迅速發展。隨著它們獲得市場份額,這些網路可以成為許多用戶的主要交易手段。各國央行擔心的是,貨幣將幾乎完全在這些網路當中流通,對央行對貨幣體系的控製造成威脅;
二是金融穩定性:私人數字貨幣供應商的任何潛在故障都有可能破壞整個支付系統,並帶來金融穩定性相關風險。盡管監管機構已經採取措施減輕風險,但這些風險並不能被消除。相比之下,央行數字貨幣由央行創造並持有,可以保證其作為交易交換媒介的可靠性;
三是金融包容性:私人、狹隘的貨幣網路崛起,可能將部分人群(如沒有銀行賬戶的人)排除在外。但央行數字貨幣就像實物現金一樣,可以廣泛使用,甚至可以在金融包容性方面做得更好。
不過,摩根士丹利也提到,央行推行央行數字貨幣(CBDC),商業銀行或將面臨一定的脫媒風險。因為,一旦央行數字貨幣上線,消費者就能夠直接使用相應的賬戶進行轉賬。
中國版CBDC
中國版CBDC被描述為,數字人民幣,是由人民銀行發行,由指定運營機構參與運營並向公眾兌換,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賬戶「松耦合」功能,與紙鈔和硬幣等價,並具有價值特徵和法償性的可控匿名的支付工具。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波透露,人民銀行正考慮在更多場景、城市試點數字人民幣。
不過,數字人民幣正式推出還沒有時間表。李波表示,在全國推廣之前需將三方面工作做到位。
首先是要繼續做好試點工作,擴大試點項目范圍。
其次是要進一步打造數字人民幣的基礎設施,包括生態系統等。同時,進一步提升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再次是要建立一套相應的法律和監管框架,監管數字人民幣的使用。
推行CBDC的真正原因
數字人民幣(CBDC)的核心技術是「區塊鏈」,「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共享賬本和資料庫,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開透明等特點。央行推行數字人民幣也是看上了這個技術的優點之處。
除此之外,推行CBDC還有以下幾個優勢:
一是數字人民幣可以降低紙質印鈔成本,減少不必要的污染。
二是數字人民幣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貨幣的安全性以及防偽水平,有效抵禦假幣風險。
三是數字人民幣改變了第三方中介參與交易的傳統方式,只要擁有實體電子錢包並且有電,不需要連接互聯網,就可以直接進行交易。
四是發行數字人民幣可以有效平衡便攜性、匿名性和三反(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
五是,從全球角度來看,發行數字人民幣還能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如今,美元霸權遲遲不落幕就是因為已經形成了一張以美元結算的全球體系網,再想要脫鉤是非常的困難的。
而現在,依靠數字人民幣的發行,人民幣有望沖出美元霸權的束縛,重新建立新的全球支付體系。
數字貨幣的未來
新冠疫情下,全球央行已經走在了數字化支付的前沿,央行數字貨幣發展穩步推進的過程中。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表示, 我國數字人民幣的設計主要是用於國內零售支付,條件成熟時,如果市場有需求,可以實現利用數字人民幣進行跨境交易。
王信介紹,前期,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與香港金管局就數字人民幣在內地和香港地區的跨境使用進行了技術測試,這是人民幣試點的一次常規性研發測試工作。
在國內,數字人民幣在多個地區正在試用,包括在冬奧會的場景下使用,數字人民幣的測試場景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當前數字人民幣試點積累了豐富經驗,下一步會繼續推動數字人民幣試點,進一步積累經驗。
那麼,數字貨幣的價值有多大呢?
返回金錢的本質,必須有流動性具備存儲支付能力等。數字貨幣具有分散和保密的特徵。傳統貨幣的缺點越來越明顯。電子支付越來越熱。一旦鈔票不再運作,未來的數字貨幣將顛覆我們的生活。
周小川曾表示,對於中央銀行控制的數字資產,將採用一系列技術手段和機制設計和法律法規,以確保數字資產操作系統的安全。從一開始,它就與比特幣的設計理念不同。
以上可以看出,央行可能是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然而,數字貨幣畢竟不是一個特定的機構,所以未來的大趨勢是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嚴格管理」。
總體而言,央行數字貨幣是一項富有前景的創新,未來,零售支付系統的建立與跨境支付優化將是趨勢和重點,將為數字銀行、金融 科技 等金融服務的增長創造了巨大商機。
❷ 比特幣默認數字儲備貨幣
比特幣 為王——它仍然是我們生活中表現最好的資產。 它讓最嚴厲的批評者保持沉默,並且在採用、可用性和相關性方面繼續增長。 比特幣 僅用了 12 年就實現了這一切,這一事實令人矚目。 然而,自比特幣區塊鏈誕生以來,有一個非常真實的幽靈一直困擾著它:速度。 隨著採用繼續將數十億機構資金、零售、風險投資甚至整個國家帶入比特幣生態系統,我們正面臨著擁堵和吞吐量問題,許多人擔心這些問題會阻礙比特幣實現其所有崇高的革命性目標。 盡管如此,即使 山寨幣 的興起和比特幣面臨的可擴展性挑戰,它仍將繼續取得成功,並不可避免地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數字儲備貨幣。 如何? 帶著一道閃電。
比特幣的可擴展性挑戰
如果區塊鏈網路無法擴展以滿足全球數字經濟的需求,那麼實現主流採用就沒有希望。 可擴展性有很多衡量標准,但最常見的是吞吐量(每秒事務數或 TPS)。 就上下文而言,Visa 的支付網路每秒可以處理約 24,000 筆交易,但實際上只需要每秒完成約 1,700 筆交易。 相比之下,比特幣每秒處理四到五筆交易——換句話說,比特幣慢得令人痛苦。 比特幣的延遲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山寨幣的興起:Cardano、Nano 和 Solana 僅舉幾例,與比特幣相比,它們都宣傳高交易吞吐量。
許多比特幣用戶會爭辯說,速度並不是比特幣的最終目標,比特幣的主要目的是作為一種價值儲存手段和對沖通脹的對沖。 誠然,確實需要通過時間來保存財富,以避開對委內瑞拉、辛巴威、阿根廷和伊朗等國家造成嚴重破壞的法定貨幣通貨膨脹的破壞。 然而,比特幣純粹主義者從不懷疑比特幣也應該實現中本聰比特幣白皮書中提出的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的最初願景。
那麼,除了價值存儲之外,比特幣是如何實現作為全球貨幣和交換手段的這一願景的呢?
比特幣現金硬分叉是可擴展性的一種潛在解決方案:通過增加塊大小,一次可以包含更多交易。 然而,比特幣現金每秒只能處理微薄的 116 筆交易(它在採用測試中也慘敗)。 輸入:閃電網路。
閃電網路的工作原理是將主要比特幣區塊鏈的容量卸載到第二層支付渠道。 由於比特幣的可擴展性問題是由每筆交易都必須廣播到整個網路並包含在比特幣主區塊鏈中這一事實驅動的,因此通過利用閃電網路,兩個實體可以在它們之間打開支付通道,以實現即時和無摩擦的支付。 交易廣播到整個鏈的唯一時間是當它們打開或關閉通道時。 Lightning 的真正魔力在於,您無需與某人打開頻道即可與他們進行交易。 網路知道如何通過現有渠道從發送者到接收者匯款。 假設 Alice 和 Bob 有一個頻道,Bob 和 Charlie 有一個頻道,Alice 可以通過他們共同的朋友 Bob 來支付給 Charlie。 突然之間,每秒 4.5 筆交易可以擴展到數十億。
即使閃電網路一直在使用並越來越受歡迎,但比特幣要想成為世界的數字儲備貨幣,還必須克服其他障礙。 自從尼克松在 1971 年打破美元脫離金本位制以來,美元一直處於通貨膨脹狀態,現在每年貶值近 4%。 事實上,任何法定貨幣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通貨膨脹,但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興起提供了一種不受法定貨幣失敗影響的替代方案。
一枚硬幣來統治他們
隨著閃電網路的普及,比特幣將實現中本聰作為價值存儲和支付手段的初衷。 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比特幣被專業地定位為主要貨幣形式的多種原因。 它通常是加密貨幣領域的新手獲得的第一個加密貨幣。 它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受推崇和普遍持有的加密貨幣。 比特幣也有無窮無盡的用例,作為幾乎所有中心化交易所、DEX 和幾乎任何可以找到的 DeFi 平台的通用交換形式。 在閃電等快速、高吞吐量的覆蓋網路的額外幫助下,比特幣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全球儲備貨幣。
這是 Sagi Bakshi 的客座帖子。 表達的觀點完全是他們自己的觀點,不一定反映 BTC, Inc. 或 Bitcoin Magazine 的觀點。
#數字貨幣# #比特幣[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