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專利分析:數字人民幣的「雙離線」支付問題
移動支付網 作者 佘雲峰:7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以闡明人民銀行在數字人民幣研發上的基本立場,全面地闡釋了數字人民幣體系的研發背景、目標願景、設計框架及相關政策考慮。
不過對於業內普遍比較關心的「雙離線」支付白皮書並沒有過多闡釋,僅僅表示正在與手機製造商合作,研究提供包括雙離線交易等功能在內的移動支付新體驗。基於智能可視卡測試脫離手機的硬錢包支付模式,為彌合「數字鴻溝」提供可能。
對此,移動支付網詳細介紹了關於數字人民幣「雙離線」支付可能存在的表現形式和影響(數字人民幣雙離線探討斷網斷電能保證支付嗎?),本次我們將從專利角度來具體看看「雙離線」支付的一些技術細節。
使用數字貨幣晶元卡進行離線支付的方法及系統
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科學技術研究所在2016年申請了一項名為《使用數字貨幣晶元卡進行離線支付的方法及系統》的專利,這也是央行體系中為數不多的直接與「雙離線」相關的專利布局。
中國人民銀行印製科學技術研究所,隸屬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是鈔票印製專業科研單位,以應用開發研究為主,兼顧應用基礎研究。而從專利布局來看,它也是央行系中唯一一家提供數字貨幣晶元卡相關專利布局的機構。
專利書表示,使用數字貨幣晶元卡進行離線支付時,受理終端設備在未與商業銀行數字貨幣系統建立網路連接的情況下,接收交易金額;用戶終端設備通過近距離無線連接方式從受理終端設備獲取交易金額,並將交易信息發送至受理終端設備;受理終端設備與商業銀行數字貨幣系統建立網路連接之後,受理終端設備將交易信息發送至商業銀行數字貨幣系統;商業銀行數字貨幣系統在接收到交易信息後,向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系統發送變更屬主的請求;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系統在接收到變更屬主的請求後,將數字貨幣的屬主變更為受理終端設備對應的商戶代碼。
而整個交易邏輯其實非常清晰,即用戶通過「卡式硬體錢包」在受理終端進行數字貨幣離線支付時,受理終端通過接收信息後確認交易信息(卡信息和交易金額)和賬戶是否正常使用。等到受理終端與數字貨幣系統建立網路連接之後,再將交易信息發送至商業銀行數字貨幣系統,商業銀行數字貨幣系統在接收到交易信息後,再向央行數幣系統發送變更屬主的請求。
在離線支付過程中,收款用戶對收到的數字貨幣當時能驗證其真偽,但仍需對數字貨幣是否進行過重復支付開展後台驗證。其設計思路是:需重復支付驗證的數字貨幣在客戶端電子錢包程序(如POS機)中標識為「待重復支付驗證」,POS機一旦聯到網路,就自動向數字貨幣系統進行重復支付驗證申請。系統收到驗證申請執行相應操作,在登記中心補錄交易流水,更新數字貨幣屬主。如收款人不是系統的注冊用戶,系統還會記錄收款人預留的取款密碼。
在這其中,專利還介紹了公私鑰加解密、數字證書、PKI和IBC安全認證體系等等。當時專利還詳細介紹了數字貨幣的幣值與找零問題,但是從後面的發展來看,數字人民幣的體系並沒有採用這種固定面額的形式。
實際上,從專利書來看,彼時的專利有一個關鍵問題在於,受理端完成離線支付交易後在不聯網的狀態下是無法正常收到這筆錢的。而對於這個問題的細節,專利並沒有展開討論。
基於數字貨幣的離線支付方法、終端及代理投放設備
此後,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工商銀行」)在2018年也申請了一項名為《基於數字貨幣的離線支付方法、終端及代理投放設備》的專利,該項專利介紹了數字貨幣在雙離線情況下的支付方法。這也是銀行方面在數字貨幣「雙離線」支付上為數不多的專利布局。
專利書描述,該方法應用於收款終端,包括:驗證付款用戶的數字證書,若付款用戶的數字證書在有效期內,從付款終端獲取經過付款用戶私鑰簽名的交易信息;利用所述付款用戶公鑰驗證所述交易信息的合法性,利用所述收款用戶私鑰對所述離線數字貨幣進行解密,比較離線數字貨幣的金額與交易金額;如果所述交易信息合法且所述離線數字貨幣的金額與交易金額相同,則通知所述付款終端扣款;當接收到所述付款終端發送的扣款成功通知,登記離線交易記錄,增加賬戶中的離線數字貨幣計數。
其中,數字貨幣投放管理設備101部署在中國人民銀行,用於管理各代理投放機構的數字貨幣投放額度,該數字貨幣投放額度由數字貨幣投放管理設備101根據代理投放機構的投放需求進行設置,並凍結代理投放機構相應額度的存款准備金。數字貨幣投放管理設備101根據數字貨幣投放額度生成投放幣,並將投放幣信息以報文等形式發送給部署在各代理投放機構的代理投放設備102。
代理投放設備102接收到數字貨幣投放管理設備101發送的投放幣信息,並根據用戶兌入數字貨幣的需求為用戶生產對應金額的數字貨幣,並對數字貨幣的賬簿進行管理,為用戶提供相關賬戶余額查詢、在線交易入賬和圈存離線金額等服務。
收款終端103和付款終端104可以為手機、平板電腦或智能穿戴設備等支持移動支付的網路設備。
在離線支付場景下,收款終端103和付款終端104之間通過離線方式進行信息交互;而終端與代理投放設備102之間通過網路進行通信。
專利書中表示,在雙離線支付的情況下,由於處於未聯網狀態,雖然收款用戶終端賬戶中的離線數字貨幣的計數增加了,但是在代理投放機構中收款用戶賬戶的並未發生變更,也即此時收款用戶在代理投放機構中存儲的款項並未增加,那麼當前收款終端接收到的離線數字貨幣不能用於對外支付。因此,可以凍結離線數字貨幣;當連接到網路,向代理投放設備發送離線交易記錄,以供代理投放設備根據離線交易記錄進行賬戶中數字貨幣計數的變更;解凍離線數字貨幣,解凍後的離線數字貨幣可用於向其他用戶付款。
而專利中提到,本方案中的離線數字貨幣的額度是基於用戶在本代理投放機構的存款金額,通過申請而生成的。盡管離線交易時,付款用戶公鑰驗證交易信息的合法性,利用收款用戶私鑰對離線數字貨幣進行解密,比較離線數字貨幣的金額與交易金額。但值得注意的是,除數字證書具有有效期外,代理投放機構向用戶下發的離線數字貨幣也存在一定的有效期限,在該有效期限內,用戶可以使用該離線數字貨幣;如果超出該有效期限,則終端需重新向代理投放設備申請離線數字貨幣。而在本申請實施案例中,收款終端還可以驗證付款用戶用於支付的離線數字貨幣是否在有效期內,以確定付款用戶是否可以使用離線數字貨幣進行支付。
而通過以上描述,在移動支付網看來,這個專利所描述的「雙離線」支付可能並非目前數字人民幣所採用的「硬體錢包」方案,更像是一種基於數字人民幣錢包賬戶的「軟」方案,其幣串並沒有真正存儲在硬體錢包本地。也因此,該方案的關鍵問題在於,離線支付的數字貨幣只能被「凍結」,在下一次聯網同步之前而無法再次被交易。
數字貨幣雙離線支付方法及支付系統
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中國電信的全資子公司,其布局互聯網金融和金融 科技 的重要板塊,也是央行核準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其在2020年8月,申請了一項名為《數字貨幣雙離線支付方法及支付系統》的發明專利。
專利提供了數字貨幣雙離線支付方法及支付系統,其中雙離線支付方法包括:建立商業銀行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之間的聯盟區塊鏈;數字貨幣離線交易用戶通過設備端向商業銀行的設備端申請數字貨幣圈存;當發生交易雙方都離線的雙離線交易時,收付款雙方的設備端的安全域通過握手協議進行離線交易,並對交易結果進行簽名認證;當交易雙方的一方觸網時,向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設備端發起線上結算。
從實現方式上來看,雙離線支付仍然是,在雙離線狀態下收付雙方通過數字證書以及公私鑰加解密完成交易驗證的過程,以及聯網之後收付設備一方與商業銀行的設備端系統同步交易結果並實現清結算的過程。
而這項專利與之前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建立了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之間的聯盟區塊鏈,由央行的設備端進行監管,央行的設備端作為聯盟區塊鏈中與商業銀行節點、第三方支付機構節點功能相同的區塊鏈全節點,並持有所述聯盟區塊鏈上隱私交易的私鑰,所述私鑰用於解密隱私交易。
優點在於,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證書機制以及基於可信硬體執行環境TEE的安全域操作保證了交易安全可靠;同時區塊鏈的使用保證了即使銀行賬戶系統被攻擊,交易證書服務仍可可信運行,可最大程度保證惡意交易被識別,交易全程安全可信。
但是從專利描述來看,該專利同樣採用的是在原有賬戶中凍結圈存資金的操作,即離線支付前設備端從自己的資金賬戶里圈存一定金額的數字貨幣並存入自身設備安全域中,而同時商業銀行設備端在用戶的資金賬戶中對應凍結該筆數字貨幣。當離線支付完成後,收付雙方有一端設備在線時,即向商業銀行設備端發送交易許可證書與離線交易結果,商業銀行設備端根據所述交易結果中的交易狀態數據對所述用戶的資金賬戶進行清結算操作,清算完成後解凍所述用戶的資金賬戶在圈存時凍結的資金並完成結算。
那麼在這個前提下,離線支付狀態下的數字貨幣在未清結算前是否能進行二次流轉,我們不得而知。
結語
從目前的幾個主要專利來看,數字人民幣雙離線支付的基本實現已經躍然眼前,但是很多技術細節仍然不夠清晰,尤其是「離線狀態下」數字貨幣的二次流轉問題。
很早之前,我們曾討論過央行數字貨幣的可能形態,到底是基於賬戶還是代幣?是UTXO還是余額模型?(鏈接:賬戶還是代幣?UTXO還是余額模型?雙離線下的DCEP形態思考)如今,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比較清晰,從數字人民幣的大方向來看,肯定是基於賬戶體系的,但是雙離線支付下賬戶體系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還需要繼續觀察。
⑵ 數字人民幣太火!支付寶按捺不住了
數字人民幣硬體錢包的火熱下,「支付卡片」專利或是支付寶的暗中布局。
撰文 | 熊逾格
出品 | 支付網路
日前,支付寶公開一項「支付卡片」的相關專利信息,數字人民幣日趨火熱的背景下,支付寶開始重新審視支付方式變革,此項專利或瞄準數字人民幣發展前景。
據企查查顯示,支付寶(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公開一項「哪升老支付卡片的免充值數據處理辦法、裝置、設備及系統」的專利申請信息。公開信息顯示,該專利申請於去年12月,目前狀態仍處在審核中。
-「支付卡片」專利申請信息-
據專利說明書顯示,該專利主要作用為:「將需要充值才能正常使用的支付卡片與支付平台內的支付賬戶進行關聯,將支付平台的支付賬戶作為支付卡片的代扣賬戶。」
不難看出,支付寶此項專利瞄準的是實體卡充值問題。實體卡片的扣款若直接在支付賬戶中進行,這意味著用戶將不再需要卡片充值。實體卡片使用的便捷性將得到提升,支付流程亦將得到簡化。
而長遠來看,支付寶此項動作,或將完善數字人民幣發展的基礎設施。
4月1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的數字貨幣論壇上,現任央行副行長李波稱,數字人民幣的推廣將分為三步走:①擴大試點范圍②搭建數字人民幣基礎設施及生態系統③最後建設相應法律及監管框架。
關於第一步,數字人民幣的試點落地正處於穩定擴大中。自去年開始,數字人民幣試點已於全國多地展開。據央行數研所此前公告,首批數字人民幣試點地區為「四地一場景」,包括雄安、蘇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及未來的冬奧會場景;第二批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則有6座城市,包括長沙、上海、海南、青島、大連和西安。
而相比大多數第三方支付賬戶,數字人民幣的APP錢包並不不同,而其利用SIM卡及NFC技術完成的「雙離線支付」,嚴格意義上來說仍是靠硬體技術完成的。
開年以來,硬體錢包成為數字人民幣試點活動中頗為吸睛的主角,形態呈現出愈發多樣的趨勢:在傳統卡片形態上包括郵儲銀行可視卡、指紋卡和工商銀行可視卡;在非傳統形態上包括農業銀行雄安分行的「銅錢」錢包,中行推出的滑雪手套、智能手錶等穿戴設備,工行推出的充電寶、老年拐杖等。
-可穿戴智能硬體錢包-
雖然形態多樣,但歸根結底,硬體錢包依舊是一種「支付卡片」。
傳統金融卡片的發展始於銀行卡,而在金融技術轉型過程中,各大銀行皆曾推出可視卡、藍牙卡等智能卡片產品。據媒體報道,當時一張可視卡成本高達數百元,而其鏈接賬戶卻僅為單一銀行、手動充值的「電子現金」。成本高昂、實用性有限等弊端最終促使智能卡片發展停滯,開始向線上數字化轉型,演變為數字銀行卡。
業內人士指出,數字人民幣當下的火熱或將重新掀起智能卡片等硬體錢包發展風潮。 不同於需要支持NFC功能的手機才能「雙離線」的APP錢包,數字人民幣硬體錢包更貼近於紙幣的使用場景李升,具有更大的推廣優勢。
回到支付寶的專利上,「支付卡片免充值」的解決方案或將為智能卡片充值問題作出貢獻。另一方面,鏈接支付賬戶後,硬體錢包丟失可通過軟體解綁等方式解決,「不敢充值太多,卡片容易丟」等顧慮也會逐漸減少。
去年十月底,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宣布推出華為Mate40,稱其為世界首款支持數字人民幣硬體錢包的手機,並表示華為將是數字人民幣的重要參與者。相比在數字人民幣領域早有布局的華為,支付寶則顯得動作遲緩,笑碰少有相關消息流出。
值得注意的是,若「硬體錢包鏈接支付賬戶」成為數字人民幣應用主流,華為依靠支持數字人民幣的手機研發獲取的優勢將受到威脅。數字人民幣擴大試點范圍的第一步正在持續推進,支付寶推出此項專利,更像是瞄準趨勢走向,期望後來居上的一招「釜底抽薪」。
支付寶在數字人民幣領域動向仍有待觀望,即使專利能派上用場,智能卡片成本仍然是問題。換句話說,若使用該項技術的硬體錢包依然成本高昂,那麼此項專利對支付寶布局數字人民幣的意義將無從談起。
⑶ 我國區塊鏈發明專利有多少,中國區塊鏈專利申請達到4435件是哪一年
工信部:中國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佔全球總量的84%,這一數據說明了什麼?工信部:中國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佔全球總量的84%,這一數據說明了什麼首先是說明了世界范圍內的區塊鏈發展非常迅猛使得中國很多商業投資者正在加大對於區塊鏈的建設,其次就是中國的商業市場非常龐大所以對於區塊鏈的專利申請需求才會更高可以更好的保護申請者的長期利益,再者就是區塊鏈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可以提升社會工作的穩定性,另外就是中國在區塊鏈方面的發展是在世界的前沿陣列的有利於提升中國的核心競爭力,需要從以下四方面來闡述分析工信部:中國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佔全球總量的84%,這一數據說明了什麼。
一、說明了世界范圍內的區塊鏈發展非常迅猛使得中國很多商業投資者正在加大對於區塊鏈的建設?
首先就是說明了世界范圍內的區塊鏈發展非常迅猛使得中國很多商業投資者正在加大對於區塊鏈的建設,對於世界范圍內的區塊鏈發展而言是非常快速的有利於加速世界科技行業的進步。
二、中國的商業市場非常龐大所以對於區塊鏈的專利申請需求才會更高可以更好的保護申請者的長期利益?
其次就是中國的商業市場非常龐大所以對於區塊鏈的專利申請需求才會更高可以更好的保護申請者的長期利益,這樣子對於中國商業體系的穩定是更加有力的。
三、區塊鏈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可以提升社會工作的穩定性?
再者就是區塊鏈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可以提升社會工作的穩定性,這樣子可以使得網路世界中存在更多的真實信息。
四、中國在區塊鏈方面的發展是在世界的前沿陣列的有利於提升中國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就是中國在區塊鏈方面的發展是在世界的前沿陣列的有利於提升中國的核心競爭力,有利於使得中國吸引更多世界各地的人才來中國發展。
中國應該做到的注意事項:
應該加強多渠道的經濟建設。
區塊鏈金融前景有多大
金融是區塊鏈應用最多的領域
賽迪區塊鏈研究院統計,2019年我國區塊鏈應用落地項目328個,其中金融區塊鏈應用落地項目96個,佔比29%。在同期應用落地項目中佔比最高,較2018年同比增長41%。
回顧國內,2019年區塊鏈開始站上了政策的風口。據統計,2019年國家及各部委出台區塊鏈方面政策21項,從國家政策上看,金融領域仍然是區塊鏈技術的的重點領域,同時貿易與工業互聯網也成為了新的區塊鏈技術應用熱土。
目前金融行業面臨著諸多問題,例如跨境支付周期長、費用高,結算環節效率低下,風險控制代價高以及數據安全隱患大等。
區塊鏈與金融業具有較高的契合性
由於金融業本身確認信息真實的成本較高、對大規模共識也有需求、行業天生包含很多原生數據、且參與人數眾多可形成網路效應,因此區塊鏈與金融業具有較高的契合性。區塊鏈的出現,使很多傳統互聯網中因信任粒度或信任成本問題而難以進行線上融合的場景有了融合創新的可能。
具體來說,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價值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基於區塊鏈的金融服務企業有72家
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顯示,截至2019年底國內已備案的提供區塊鏈信息服務的公司約420家左右,共計506項服務。其中提供基於區塊鏈的金融服務的企業有72家,佔比17%,共備案120項金融服務。
供應鏈金融是探索最多的領域
細分領域來看,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支付清算、資金管理等細分領域都有具體的項目落地,尤以供應鏈金融、跨境支付結算以及貿易融資領域比重較高,落地項目數量分別為34個、15個以及13個。
銀行業積極布局區塊鏈
近幾年,區塊鏈金融應用案例不斷增多,涵蓋了銀行、證券、信託、徵信和保險等多個領域,而銀行是布局區塊鏈金融最積極的機構。據零壹智庫統計顯示,自2016年—2019年銀行業申請區塊鏈專利數量從11件增長至433件,翻了近39倍。具體來看,在2016年僅中國銀行和微眾銀行申請了區塊鏈專利,數量分別是7件和4件。2017年—2019年期間,申請專利總數量分別是43件、95件和284件。
註:2019年統計時間截止到12月1日。
截至2019年12月1日,我國共計15家銀行申請了區塊鏈相關專利,排在前3的銀行分別是微眾銀行、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其中微眾銀行共申請了288件,占所有專利數量的66.5%。據統計,僅2019年銀行業申請的區塊鏈專利就達284件,共計有9家銀行申請了區塊鏈相關專利,其中,微眾銀行以229件排在首位,佔到2019年新增專利總數的81%;排在第二的是工商銀行,在2019年申請了35件,占總數的12%;其餘7家銀行專利申請數量均在10件以下。
工行落地場景最多
銀行業也積極利用其技術優勢紛紛布局落地區塊鏈項目,從央行、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到城市商行,大部分銀行機構都相繼部署了區塊鏈應用,其應用場景涵蓋了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房屋租賃、公益扶貧、跨境支付和數字票據等多個領域。其中工行落地了8個場景,排在首位。據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金融應用工作組不完全統計,涉及應用領域如下所示:
區塊鏈技術有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的國際化有三個重要條件,一是人民幣在境外有一定的流通度,二是在國際貿易中以人民結算的交易要達到一定的比重,三是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各主要金融機構包括中央銀行的投資工具。
而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貨幣與金融具有天然的融合性,使用數字貨幣將會極大提高跨境結算的速度,其安全性也比傳統跨境結算高得多。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海外資本的擴張,DC/EP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區塊鏈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中國與世界相比,在區塊鏈領域有哪些成就?專利在加密貨幣和區塊鏈領域一直存在爭議,因為大多數項目都是在分權和開放源代碼的前提下建立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知識產權(IP)的概念極具爭議。
為此,使用以下搜索詞收集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網站數據:區塊鏈、區塊鏈、比特幣、虛擬貨幣、虛擬貨幣、數字貨幣、數字貨幣、數字令牌和智能契約。
分析發現,盡管比特幣價格暴跌,但2018年是專利獲批最多的一年,有記錄顯示,在此期間至少有1060項專利被公布。
2017年批準的971項。在那一年,比特幣開始以998美元的價格交易,並在12月達到19,666美元的歷史高點。
數據顯示,2012年專利批准開始起飛,直到2015年,這個數字一直保持在相同的水平。今年迄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已授予242項加密貨幣或區塊鏈相關專利。
中國排名第一,獲得790項專利。
緊隨其後的是美國,共批准了762項專利申請。韓國和澳大利亞緊隨其後,分別為161人和132人。英國是唯一進入前10名的歐洲國家,獲得了36項批准。
上榜公司主要是科技巨頭和金融服務公司,如IBM(119項)、Mastercard萬事達(111項)、Coinplug(84項)和阿里巴巴(60項)。
其中就個人而言,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謙獲得92項專利。
阿里巴巴區塊鏈專利數量322項,位居全球第一知識產權媒體IPRDaily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列出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間全球已發布的區塊鏈發明專利數量,其中中國排名第一,占專利申請量的67%,阿里巴巴以322項專利位居榜首,其次是中國平安,擁有274項專利,第三是Nchain擁有241項專利。(TechWeb)
區塊鏈現在市場整體情況怎麼樣?全文統計口徑說明:1)搜索關鍵詞:區塊鏈及與之相近似或相關關鍵詞;2)搜索范圍:標題、摘要和權利說明;3)篩選條件:簡單同族申請去重、法律狀態為實質審查、授權、PCT國際公布、PCT進入指定國(指定期),簡單同族申請去重是按照受理局進行統計。4)統計截止日期:2021年8月30日。5)若有特殊統計口徑會在圖表下方備注。
1、全球區塊鏈行業專利申請概況
(1)技術周期:處於快速發展期
2010-2020年,全球區塊鏈行業專利申請人數量及專利申請量均呈現增長態勢。整體來看,全球區塊鏈技術處於快速發展期。
註:當前技術領域生命周期所處階段通過專利申請量與專利申請人數量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來分析。
(2)專利申請量及專利授權量:2020年專利數量及授權量均有所下降
2010-2020年全球區塊鏈行業專利申請數量呈現逐年增長態勢,2020年全球區塊鏈行業專利申請數量為1.48萬項。
在專利授權方面,2010-2018年全球區塊鏈行業專利授權數量逐年增長,2019年開始出現下降趨勢,2020年全球區塊鏈行業專利授權數量為2017項,授權比重僅為13.6%。
2021年1-8月,全球區塊鏈行業專利申請數量和專利授權數量分別為4537項和324項,授權比重為7.09%。截止2021年8月30日,全球區塊鏈行業專利申請數量為4.3萬項。
註:①專利授權率表明申請的有效率以及最終獲得授權的提交申請成功率。
②統計說明:如果2012年專利申請在2014年獲得授權,授予的專利將在2012年專利申請中顯示。
(3)專利法律狀態:「審中」專利為主
目前,全球區塊鏈大多數專利處於「審中」和「有效」狀態,兩者區塊鏈專利總量分別為3.12萬項和1.05萬項,佔全球區塊鏈專利總量的73%和24%。PCT制定期內的區塊鏈專利數量僅有1414項,佔全球區塊鏈專利總量的3%左右。
(4)專利市場價值:總價值超11億美元,3萬美元以下專利數量較多
目前,全球區塊鏈行業專利總價值為11.31億美元。其中,3萬美元以下的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為3.28萬項;其次是3萬-30萬美元的區塊鏈專利,合計專利申請量為3810項。3百萬美元的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最少,為50項。
統計口徑:按每組簡單同族一個專利代表的去重規則進行統計,並選擇同族中有專利價值的任意一件專利進行顯示。
2、全球區塊鏈行業專利技術類型
(1)專利類型:發明專利佔比高達96.67%
在專利類型方面,目前全球有4.16萬項區塊鏈專利為發明專利,佔全球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為96.67%。實用新型區塊鏈專利和外觀設計型區塊鏈專利數量分別為1279項和153項,分別佔全球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的2.97%和0.36%。
(2)技術構成:第一大技術佔比近15%
從技術構成來看,目前「防止未授權行為的保護計算機、其部件、程序或數據的安全裝置〔8,2013.01〕[2013.01]」的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為1.04萬項,占總申請量的14.57%。其次是「H04L1/00至H04L27/00單個組中不包含的裝置、設備、電路和系統〔5〕[2006.01]」,專利申請量為9993項,占總申請量的14.05%。
(3)技術焦點:十大熱門
全球區塊鏈前十大熱門技術詞包括智能合約、認證方法、節電設備、完整性、資料庫、計算機、管理系統、塊鏈網路、數字簽名和用戶終端。進一步細分來看,區塊鏈技術熱門詞包括區塊鏈、區塊鏈技術、安全性、大數據、管理方法、計算機設備等。具體情況如下:
註:旭日圖內層關鍵詞是從最近5000條專利中提取。外層的關鍵詞是內層關鍵詞的進一步分解。
(4)被引用次數TOP專利:十大專利被引用超過1500次
基於公共身份賬本的區塊鏈身份管理系統(專利號:US9635000B1)和資產交易平台以及資產的數字化認證和交易方法(專利號:CN105956923A)是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兩大區塊鏈專利,分別被引用262次和217次。其它被引用次數前十大專利如下所示:
3、全球區塊鏈行業專利競爭情況
(1)技術來源國分布:中國佔比最高
目前,全球區塊鏈第一大技術來源國為中國,中國區塊鏈專利申請量佔全球區塊鏈專利總申請量的63.52%;其次是美國,美國區塊鏈專利申請量佔全球區塊鏈專利總申請量的15.44%。韓國和中國香港雖然排名第三和第四,但是與中國專利申請量差距較大。
統計說明:①按每件申請顯示一個公開文本的去重規則進行統計,並選擇公開日最新的文本計算。②按照專利優先權國家進行統計,若無優先權,則按照受理局國家計算。如果有多個優先權國家,則按照最早優先權國家計算。
(2)中國區域專利申請分布:廣東最多
中國方面,廣東為中國當前申請區塊鏈專利數量最多的省份,累計當前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高達8481項。北京當前申請區塊鏈專利數量也超過六千項,浙江、上海、江蘇、山東當前申請區塊鏈專利數量均超過1000項。中國當前申請省(市、自治區)區塊鏈專利數量排名前十的省份還有四川、福建、湖北和陝西。
統計口徑說明:按照專利申請人提交的地址統計。
(3)專利申請人競爭: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奪得桂冠
全球區塊鏈行業專利申請數量TOP10申請人分別為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創新先進技術有限公司、支付寶(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深圳壹賬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北京瑞策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復雜美科技有限公司。
其中,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為1476項。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排名第二,其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為1191項。
註:未剔除聯合申請數量。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區塊鏈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