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类要实现外太空采矿还有哪些技术难题
首先就是宇航问题,如何能够把大量的采矿设备运往太空。航天飞机加上助推火箭以及燃料才不过几百吨,真正能够发射上去的有效部不过几十吨。而航天飞机是低轨道运行,根本就没有到达月球或者其他天体附近,阿波罗登月火箭最后发送到月球的质量才十吨左右。可而采矿设备单单自身重量就不下几十吨甚至上百吨,而且这还仅仅是一台设备,一个采矿基地不可能只有一台设备。你就是在外太空制造,建立太空工业基地的必须设备以及物资,恐怕也数以千吨,甚至万吨计。还有数以千万吨记的矿产物资如何返回地面,总不能当流星扔向地球吧?人类的宇航能力远没有达到建立太空,工业基地或者采矿基地的水平。
其次是能源问题,不是指火箭燃料,而是采矿基地机器运行的能源问题。外太空没有空气,柴油汽油完全作废,虽然可以利用核能和太阳能,但是工业机器所耗费的电量绝非自身携带的太阳能电池板所能承担的了得,而我们的蓄电池技术也无法达到这个水平,弄不好每个设备都得撤电缆。机动性将受到极大的制约。
其次自动控制的问题,太空不可能有太多的工作人员,必定无论是宇航训练,还是太空环境都有许许多的的问题。并不适合大多数人。所以能自动化机器化最好。然而人类今天的自动化水平还无法满足建立大规模太空工业基地,
㈡ 太空挖矿就要实现了专家:已经研发了相应设备,后续投入实践
什么是太空挖矿?太空挖矿的时代就要来临了吗?一家来自南京的航天公司所展示的“太空采矿”让人耳目一新,什么?太空上面的矿也能挖?挖了带回地球还可以用吗?而目前这家公司已经发射了三个航天器和两个望远镜载荷。
事实上,去太空挖矿并不是突发奇想,大约再过一百多年,地球上的资源被消耗得所剩无几的时候,太空中的一些资源就变得尤其可贵,而且太空中已有的资源如果能够被利用起来,对地球来说也可以减少一些损耗。
就例如人类爱用铂金做首饰,但是铂系金属其实是属于地球上的两个陨石坑中采出来的,这两个小行星就是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周围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留下来的痕迹。
如果人类真的能在太空采矿的话,这些含有稀有金属的小行星基本上都可以为地球所利用,而且这些资源是非常多的,这样就可以解决地球能源不够的问题。
太空采矿也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在太空中引力不像地球,它的很多东西都是在到处飘,宇航员也属于一种失重的状态,这就给采矿工作增添了很多麻烦,加上因为要保证乱飞的灰尘和碎屑不侵入到设备里面,所以还得研发一台机器以抵抗这些乱飞的太空垃圾。
另外就是在采矿的过程中还要克服亚表层岩石的障碍,要解决设备长期夜间工作和能源储存的问题,还要注意通讯系统,太空中不像地球信号那么好,通讯系统那么强大,如果在太空中采矿时发生问题,却不能及时的发送信息到地面的话。
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太空采矿远比地球要危险得多,目前要实现太空采矿,还需要开展太空导航定位,信息感知这些设备,而都是技术上的难题,但是有将这些产品研发出来了才能为太空采矿工作提供有力的保护。
目前有关太空采矿的研究仍属于基础阶段,但是人类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深空探测,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经验和前期技术,其中部分技术经过了改造深化,未来可以用于太空采矿,例如资源勘查、钻孔技术及原位资源利用等主要太空采矿技术。
目前开展太空采矿研究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卢森堡、日本,科研院包括罗拉多矿业学院,卢森堡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就在1903年时,苏联火箭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了太空采矿的想法。
但是由于设备问题,一直无法实践,而到了现在技术越来越成熟,围绕太空采矿的事业又在开始发展,所以也有研究团队开始设计太空采矿的路线。
在我国,由于探月工程的飞速发展,所以太空采矿事业紧随其后开始了研究,天体的开采和研究已经从科幻小说变成了现实,而近地小行星也是我们星球外第一次采矿的最佳选择。
中国的某些高校都设置了太空采矿专业,涵盖了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研究的项目包括月球和行星环境相似模拟研究,也进行了月球和行星的挖掘和钻探,加上一些研究院对我国的挖矿事业的筹备十分上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原本只能出现在科幻小说里面的事情,很快就能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了。#全能创作家# #知识创作人第七季#
㈢ 有的星球下铁雨,有的下钻石雨,人类能不能去太空挖矿
太空中真的有太多千奇百怪,我们难以想象的故事了。我还记得看纪录片的时候第一次了解到木星是会下钻石的,我整个人都懵了。我这去土星一遭,我回来不得就发财了吗?如果地球也能下钻石雨的话,那钻石可就一点都不值钱了。那这些奇怪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有的星球能下铁雨,能下钻石雨,这些资源最后能被人类开采和利用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颗被命名为WASP-76 b的星球可谓是人类目前在宇宙中发现的最奇葩的系外行星之一了,竟然会下铁雨。这颗行星的温度极高,温差也极大,最高温度达2500度,温差甚至可差1000度,这让这颗星球产生了最为奇特的气象,星球核心中的铁被高温所融化,凝结成了铁蒸汽,从而下起了铁雨,这颗星球的白天半球和黑夜半球也有巨大的差别。除了它下铁雨,另一颗巨型气态行星木星,每年可下一千吨的钻石雨,这种现象是由高温和高压产生的,然而这些钻石无法落到地面上,在半空中就会被高温熔化成液体。
㈣ 什么是太空采矿
太空采矿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消费正急剧增加,地球资源枯竭恐怕已经是可以想见的未来,为此各国都未雨绸缪,各大公司都磨拳擦掌,准备进军太空,一方面向宇宙要资源,一方面走向太空,寻找新的殖民地。
㈤ 太空掀起“淘金热”,一颗小行星价值颇丰,资源争夺战或打响了吗
在科技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人类以为地球就是整饥薯个世界了,但现在才发现,地球之外的宇宙才是真正的浩大,数让人类现在已经开始探索宇宙了。因为人口的快速增长,地球上的很多资源都快要被人类用完了,人类开始在其他星球上寻找资源。
在之前,日本就已经对这颗小行星进行暴力采矿了,探测器也已经收集了最近这40年的小行星样本。日本已经将暴力采矿的照片都曝光了,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个行星已经被炸得乱七八糟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对这颗行星上的资源很有兴趣。这颗小行星或许只是一个缩影,表明人类已经开始抢夺外星资源了。
㈥ 如果我们开始在小行星上采矿,那会如何
以目前的科技非常难做到,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实现,到那时候我们的资源将会大大增加。
一、太空采矿计划
北京时间2013年1月2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一小群企业家有一个大计划——在太空采矿。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新公司深空工业22日宣布,它希望在2015年发射一队小行星拦截飞船,用来在附近的小行星上寻找资源,并利用它们造福地球。
开采小行星资源之所以有助于恒星际飞行,是因为前者可提供相关深空飞船制造技术,以及建立空间“加油站”等。科学家估计一颗直径为2.5公里的近地小行星包括价值至少20万亿美元金属资源。
研究人员估计本世纪末将会进行第一个星际航行任务,人类具有强大的潜力,比如1903年才发明第一架飞机,至2013年1月24日止航空飞行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也有科学家认为这个时间还是太长了,在未来五至十年的短期就会开始执行深空飞行的任务,但是前往另一颗恒星需要花上相当长的时间。二、开采难度
开采小行星矿产时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如果是一颗体积较大的大型小行星就较为容易进行登陆采样,但对于一颗宽度仅50米至500米的小行星就显得困难重重,而且此类天体的行为更像大型空间岩石,表面为零重力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前火星任务主管克里斯·莱维茨基认为还是先通过Arkyd 300飞掠小行星收集数据,接着才能研制可适用于此类小型天体的挖掘机器人。
㈦ 如果我们开始在小行星上采矿,那会如何
太空中的数十亿颗小行星是否暗怀宝藏?
不夸张地说,太空充满了宝藏。即使仅仅从小行星带中的岩石中提取资源,我们就可以为地球上的每个人发1000亿美元。
如果我们明天就开始挖矿呢?我们能否恢复多年来已经几乎耗尽的地球自然资源?这将如何改变太空旅行?为什么我们还没有这样做呢?下面将讨论如果我们开始在小行星上采矿会发生什么。
大约有80万颗小行星在太阳系中漂流。它们中的大多数构成了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但我们不必走那么远。有大约16,000个近地小行星富含从黄金到水各种物质正等待获取。但即使我们克服了通往这些太空金矿的所有技术挑战,我们会把这些物资带回地球吗?
好吧,我们可以将一些资源带回地球,以获取利润。特别重要的是磷,锌,锡,铅,银,金,铜以及我们这个星球正在耗尽的其他一切资源。但是,大量运输所有这些珍贵的商品可能会大大降低它们在地球上的市场价值。
如果我们利用这些资源进一步 探索 太空,小行星采矿将会更有价值。对不起,地球,我们稍后再回去。
由于所有的水和建筑材料都在我们的太阳系中漂浮着,我们可以毫无难度地在月球和火星上殖民。我们派人去 探索 木卫二。最后,我们将飞出太阳系,抵达数十亿的恒星系统和系外行星。
但是,回到地球一会儿。科学家们认为,在太阳系的早期,地球与金星一样没有生命,是小行星用水填充成了海洋。它们经常撞击年轻的地球,不仅带来水冰,还带来一些复杂的有机分子。
小行星使地球出现生命成为可能。它们也可以在太空中过得很好。但是想象一下,你正在欧洲进行一次公路旅行,但沿途没有加油站。你必须随身携带所有燃料。在太空旅行更糟糕。
我们被地球引力束缚。它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从地球上逃离的前300公里(186英里)相比接下来的3亿公里(1.86亿英里)需要更多的能量。将所有燃料燃烧只为了到小行星一次效率不高。
另一方面,脱离地球引力的旅行几乎毫不费力。如果我们开始开采小行星,我们就不必携带那么多燃料。我们能够比我们想象的更进一步。我们用水冰小行星来获取水——这是在太空中任何地方维持人类生命的基本要素。
水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卫生,种植食物和产生可呼吸的空气。它也会给我们带来燃料。我们只需要将水分子精制成高效推进剂。在某种程度上,小行星将是我们的太空加油站。它们也将成为我们在太空中建筑材料的主要提供者。
我们使用小行星金属比如铁,来构建低成本的任何尺寸的结构。我们也会寻找金,银和铂等贵金属,但不是为我们的新外星女友制作戒指或项链。相反,用来制造高端电子产品,航天器部件和实验室设备。
提取太空所提供的资源只是时间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小行星及其引力,确定使用何种采矿设备,并找出哪些小行星拥有最多的资源可以采集。
当我们弄清楚事物的技术方面时,仍然存在一个问题。谁将拥有小行星?如果一家公司或一个国家赢得了太空采矿竞赛并将所有太空资源私有化,该怎么办?估计经济会被破坏,因为该公司或国家将掌管整个世界——包括地球和太空。也许不非得从小行星采矿,我们可以将它们变形并殖民?
1.WJ网络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 LIGHTS OFF-风云飞扬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㈧ 太空采矿业有什么前景科学家和企业家未来会如何采矿呢
征服太空和宇宙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而太空也是资源开发的最后世界。太空中有很多环绕地球运行的小行星,它们蕴藏着大量的财富,如铂等其他地球上稀缺的稀土资源,在小行星上甚至还有很少量的元素是地球上没有的。太空采矿在过去可以说是非常科幻的构想,很难实现,但是现在,随着新的太空 探索 技术的出现,太空采矿技术也越来越趋近成熟。不过科学家现在对如何从小行星获取资源的方式还有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
首先科学家要考虑的是太空采矿的环境影响。地球外的低重力和温度变化意味着机器人和设备必须比地球上使用的更复杂,更耐用。科学家对空间采矿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初步周期分析,数据表明,与地球上开采的过程相比,太空开采实际上可以显著减少碳排放。在地球上,稀土开采技术,特别是稀有金属开采技术,是一个高污染的过程。开采产生的气体会留在地球大气层中,针对污染问题,未来的小行星公司希望使用更清洁的火箭燃料,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据估计,火箭质量的大约五分之一燃料在火箭发射时会转化为氧化亚氮,这些污染物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300倍。总的来说,与地球上采矿相比,太空采矿可能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不过在这其中存在很多变数,如小行星的大小和组成,以及太空采矿技术的效率等等。
在太空采矿中还有更多的未知的因素,比如,如果在小行星挖掘现场有生命体或有机分子会怎样?伤害以前未被发现的生命形式或带着外来污染物返回地球,这样的风险是否值得我们旅行?开发太空小行星的开采技术会创造一个全新的就业领域,并彻底改变世界经济。小行星开采有可能会回收数十亿美元的资源。地球上有许多资源是稀缺的,但在小行星上这样的资源却很普遍。
这为未来的太空采矿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潜力,由于经济激励,一些国家开始提供监管和财政激励,以鼓励空间采矿业。卢森堡就颁布了一项立法,允许公司将其开采的任何资源从天体上保留下来,并向空间采矿业投资了约2亿欧元和数百位科学家以支持这项研究。
空间采矿业的扩张可能会导致地球上传统采矿业暂时失业,不过大家不需要担心,随着新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由于开发完成一项完整的空间采矿任务并将材料带回地球所需的技术需要数年或者数十年的时间,因此不可能知道目前对空间采矿业的投资是否可以成功,不过众多投资者心怀憧憬。
在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的一个工业园里,格兰特·博宁手里拿着一个看起来像是金属水瓶的东西。他开玩笑说,这是他公司的“蒸汽壶”的外壳,格兰特·博宁随后解释道:这是一种小型宇宙飞船的推进系统,使用加热到1000摄氏度的超热水蒸汽来产生推力,该公司迄今为止已售出约400台。
这确实是火箭科学,但博宁的初创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开采小行星。博宁初创公司的科学家认为,小行星未来会被开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岩土沉积物中的水,而这些水的主要用途之一可以作为宇宙飞船的推进剂。探测器和其他航天器将能够在太空中直接从水中产生的氢和氧补充燃料,使它们能够在任何他们想要的地方愉快地飞驰而不至于担心能源问题。但是,在建造一个以加油站为中心的太阳能系统的想法实现之前,需要的是更多的可以利用水运行的航天器。
西雅图行星资源公司DSI,由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理查德·布兰森等投资者于2009年创立。其他较小的公司包括Aten工程公司和Transastra公司,两家公司都位于美国。在英国也有小行星采矿公司,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是AMC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由23岁的米奇·亨特·斯卡利昂(Mitch Hunter Scullion)经营。
其实这些公司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文明的下一步必然是向太空扩张。地球太小了,我们的人口越来越多,为了有限的资源而斗争。为了文明能够长期存在,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多行星、适应太空生活的物种。格兰特·博宁说:小行星就好像是送到嘴边的肉块,它们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很容易将物体移开。与地球或月球不同,它们太小,没有任何可感知的重力,所以从它们身上剥离物质应该很容易。在地球附近一共有18000颗小行星,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其中的一些小行星,距离我们比较近,也对我们的星球构成了潜在的危险。博宁开玩笑的说:我们正在受到金钱的威胁……
要说现在进行的“采矿业”,还是要数美国宇航局的奥西里斯雷克斯小行星探测器计划了,其实严格来说奥西里斯雷克斯小行星探测计划只能说是采集样本。奥西里斯雷克斯于2018年12月与小行星本努会合,本努小行星上有很多冰土和矿物。该航天器将绕着直径为半公里的物体飞行,绘制地图,然后提取1500克样本返回地球。
在此之前,在2018年年中,日本航空航天勘探局的Hayabusa2号宇宙飞船与近地小行星Ryugu会合,这也是一个采集样本并且返回地球的任务。这是迄今为止从小行星带回的唯一一个物质样本。
亚利桑那大学的行星科学家、任务负责人但丁·劳雷塔说:“奥西里斯·雷克斯是任何小行星采矿活动的可行性概念证明。”
对于小行星的开采,DSI的长期愿景是一大群低成本的小型宇宙飞船,它们将一次发射到许多探测器或者采矿设备近地小行星上,先采集少量的原材料,并将其聚集在一个零时的小仓库中,该仓库将建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的某个地点。
不过在任何开采之前,都要先进行勘探。AMC公司希望在2020年将一颗卫星送入环绕地球的轨道,对近地小行星进行光谱分析,以了解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该公司计划在本月晚些时候发起一场众筹活动,开始筹集预计项目所需的230万英镑。
AMC公司开发了专门的黏土矿物检测技术。它目前正在利用地球矿物进行实践,这项技术其实已经利用在了一颗卫星上,这颗卫星于2018年1月勘测了小行星。DSI公司也有接近地球小行星的野心,2020年,它打算展示一个被称为“探险者”的低成本小型航天器发射升空,探测小行星其燃料也将主要来自水。
太空采矿的前景是巨大的,期待有一天我们得飞船可以真正前往小行星采矿,而不是去取样本。在这之前还需要很多技术的积累和进步,不过人类虽然十分渺小,但是梦想十分远大,加油吧。
㈨ “太空矿工”苏萌:走出地球,进入多星球时代
自人类 探索 太空以来,太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科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为了加快太空资源的开发,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学家们都开启了自己的“太空挖矿”事业。香港大学空间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起源太空创始人苏萌就是其中一员。
5月22日,第34期“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演讲在深圳举办。苏萌作为活动受邀嘉宾,通过一场主题为“去太空,去挖矿!”的演讲,带领现场观众及广大网友领略宇宙的魅力。活动结束后,苏萌接受了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记者专访。
一切源自好奇心
身为一名天文学家,苏萌认为仰望天空的行为源自人类的本性——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人类开始对太空进行 探索 ,形成了今天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仰望星空的好奇心,应该根植在每一个人的心目当中。”苏萌表示,宇宙的 探索 不应该是一小撮人的行为,应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普通人对太空的好奇心也会影响到太空事业的发展。更多人认识到 探索 太空的科学价值,能够推动整个国家在 探索 太空前沿领域的影响力。虽然 探索 太空听起来很遥远,但在不远的未来, 探索 太空将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好奇心打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 探索 太空更重要的价值更在于认识太空资源的存在。苏萌表示,开采太空资源的目的不仅是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更是为了突破地球的局限,走向多星球的时代。
去太空挖矿,保护地球家园
一直以来,人类都在利用地球的资源,甚至过量开采地球的资源。苏萌认为,地球是宜居星球,不应该被破坏,人类的生存也不应该只依赖于这颗星球上面的资源。
人类需要能源作为生活的必备品。苏萌提出,人类需要的资源大量存在于宇宙中,例如一颗小行星上,重金属含量已远远超过地球已知的所有的此类重金属含量。如果能够利用它们,就能解决人类能源和资源的问题。苏萌表示,去太空挖矿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值得更早发生。
开发利用小行星不仅会降低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也能清理地球的太空轨道,让太空环境更适宜未来人类活动。人类进入太空只有短短半个多世纪,但是人类已经向太空发射超过6000颗卫星。而卫星的残骸,以及它们互相碰撞产生的碎片已经达到了数以亿计。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唐纳德·凯斯勒提出,如果人类不重视卫星产生的碎片,地球周围将会漂浮着大量的太空垃圾,让人类不再有可能把任何航天器送入到近地轨道。为了人类的未来,苏萌表示,在研究太空挖矿技术的同时,拓展了太空挖矿技术的应用场景。目前研制的小行星采矿机器人,已具备清除地球周围太空垃圾的能力。
到2025年,用10亿元采集一颗小行星
今年4月27日,起源太空NEO-01航天器搭载长征六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NEO-01航天器由苏萌和起源太空的工作人员共同研发,是未来实现采矿及小行星整体开采的初代设备。
未来,苏萌希望在2025年之前,完成第一个小行星资源的开采,预计耗费10亿元。在2030年之前实现规模化、工业化、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太空资源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