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区块链 > 区块链tob业务

区块链tob业务

发布时间:2023-01-27 13:21:11

1. 微软加速器CEO檀林:长期看好公有链,但ToB业务或率先落地

上面这首诗是微软开发的人工智能小冰的作品,也是她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里我最喜欢的一首。

3天前,我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再次看见了小冰,当我走近她的同时,小冰通过实时感官平台对我的颜值打出了78分,相比半年前的67分有所进步,看来这个家伙学聪明了。

当然,我此行的目的并不是小冰,而是为了采访 微软加速器•北京 CEO 檀林 。他有着超过20年的IT企业从业经验,曾担任北大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CA 大中华区总经理、Oracle 大中华区BI/EPM 渠道总监、Apple 中国区市场总监等,并于2018年2月就任微软加速器•北京 CEO。

微软加速器素有“入选率不超过2%,比哈佛还难进”之称,但梳理过去13期北京创新企业名单后我发现,其中竟有不少区块链企业的身影,包括趣链 科技 ,布比 科技 、感融物联网、小蚁、法大大等。有趣的是,檀林本人也很关注区块链技术,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区块链的大范围运用,可以在未来5到10年突破传统互联网生态集群公司的维度。”

微软加速器的入选标准是什么? 怎么样的区块链项目可能获得青睐? 檀林如何看待当下区块链行业的发展? 在技术浪潮的裹挟中,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相信上述这些问题,大家都可以在本篇专访中找到答案。

巴比特:能否透露下微软加速器的入选标准?

巴比特:据我们了解,微软加速器•北京从第12期开始全面实施“360大生态计划”,能否简单介绍下?

巴比特:您怎么看区块链技术?它属于您提到的指数型技术吗?

巴比特:联盟链和公有链谁更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巴比特:您怎么理解通证经济?怎么看待其中的金融属性?

巴比特:微软加速器•北京已投资的区块链项目包括布比 科技 ,趣链 科技 ,感融物联网、小蚁、法大大、秀豹 科技 ,投资上述几个公司的逻辑是什么?怎样获得微软加速器的青睐?

巴比特:去年8月,由大唐网络、微软加速器、北京智慧城市研究院、溪山天使会联合发起的全球 旅游 区块链实验室挂牌成立,能否介绍下这是做什么的?

巴比特:最后我们聊点轻松有趣的话题,我发现您有一个隐藏身份,是个诗人,在每期加速器入驻企业欢迎会都会作诗一首,既有古体诗也有现代诗,为什么喜欢作诗?

巴比特:您的工作是在不断关注各个技术浪潮的发展,但我们知道这并非一蹴而就的,比如人工智能历经这么多年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作为参与其中的普通个体,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价值呢?

采访结束后,檀林送了我一本书,是由微软公司总裁施博德和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共同编写的《计算未来》,回程途中,我翻看了序言的部分,其中写到:“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得出一个极为重要的结论,就像史蒂夫•乔布斯生前反复强调的——要让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相互结合。”我想这大概就是檀林最后想要表达的含义。

尽管这段话实际上是出于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思考,以区块链目前所处的阶段,似乎还不需要我们去担忧它可能产生的隐患,但想到行业内的大咖在布道区块链这一技术时,声称它能够保护用户数据的隐私和所有权,以及解决利益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我真心希望它能够守住为人类服务的初心,不会像何宝宏老师所预言的那样,“成年后的技术都会活成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

2. 区块链技术有哪些应用

基于以太坊开发以太猫,这个算不算应用,玩的有点意思,还有网易星球。用于溯源,抢购过中企通宝区块链做的橙链,就是在橙子上用于区块链溯源记录。

3. 腾讯走进新时代

作 者:侃如

来 源:正和岛

新年第一天,腾讯《助力实体经济》品牌片,在央视新闻联播前的时段播出。镜头扫过山川大地、城市乡间、工矿厂房,腾讯拥抱产业互联网,以数字技术助力实体经济,开启新的一程。

十年前,《弹指间 心无间》品牌片推出,腾讯用了亲情、爱情和友情三个故事,与“人心”相连。那一年,腾讯提出了开放战略,定位为“连接者”,走出3Q大战的阴霾,彻底转身。

十年间,腾讯从用户的“连接者”转型为行业的“连接者”,现在再次宣告:要成为国家和 社会 的“服务者”。

01、虚实之辩

这则《助力实体经济》的品牌片,可以看作是腾讯对过去三年的一次成果汇报。

2018年9月,腾讯战略升级,明确“拥抱产业互联网”,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针对制造、教育、医疗、出行、零售等实体行业提出解决方案。

正如这则品牌片中所提及的,在过去三年里,腾讯“以大数据助力农业自动化种植,以人工智能为生产线守住安全防线,智慧零售让两平米小店在线上做大生意……”

而就在这次调整的前一年,2017年初,中国曾掀起一轮“虚实经济”之争。“虚拟经济”重要,还是“实体经济”重要?产业界、理论界卷入其中,知名企业家、经济学家、行业观察者、媒体纷纷下场,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辩论。

这场辩论的背景是,之前一段时间,中国的互联网经济爆发性增长,相比之下,实体经济却显得落寞。是否过于重视互联网产业,而轻视实体经济?虚实之辩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道路选择问题。

辩论之中,共识逐步产生: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互补。

此后不久,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同时,“数字经济”也被首次写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马化腾发表了看法, “‘互联网+’是手段,数字经济是结果,网络强国是目的,一脉相承。”

一年之后的9·30变革,腾讯将旗下toB业务汇集到一起,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正式进军“产业互联网”。这一举措,可以看作腾讯对“虚实之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当国外互联网公司热衷于完全虚拟的“元宇宙”,腾讯正在协助中国的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加速融合。

02、动能转换

”数实融合,正从选答题变成必答题。” 不久前,腾讯提出了一个新观点。

为什么是“必答题”?

如果说2017年初的“虚实经济”之辩,还是产业发展的优先级之争。时至今日,中国经济还面临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经过4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基本结束。

历史 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还能保持3%左右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

中国需要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制造业转型、“再工业化”,而这需要新的基础设施。

腾讯正在发力“新基建”,助力中国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

2020年5月,腾讯宣布五年投资5000亿元,发力“新基建”。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网络、量子计算,这些都将是腾讯的重点投入领域。两个月后,腾讯清远云计算数据中心悄然开服,这是腾讯云首个容纳百万服务器的数据中心集群。

而从大国竞争的角度,“新基建”、“新智造”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未来的胜负手。

回顾 历史 ,英国抓住蒸汽机革命的机会,美国抓住了电汽化、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分别成为世界强国。对于中国来说,需要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会。

这是一场以软件和算法为基础的革命,比如 汽车 行业,正在掀起一场“智能 汽车 ”的百年变革。而软件技术,正是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积累二十多年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锤炼出了与世界比肩的数字技术能力。

腾讯的定位非常清晰,做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助手,用数字技术能力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助力中国经济转型。

03、挽起裤腿

腾讯开始挽起裤腿、卷起袖口,下农村、入工厂、进企业,心态和方法的转变注定不易。

业内也有同样的看法。在2018年,腾讯宣布进入产业互联网之时,业内就有评论:腾讯缺乏toB的基因,转型困难。

没有太强的toB基因,腾讯并非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进入“产业互联网”,相当于腾讯的又一次创业,需要像武侠小说中周伯通那样,练就“左右互搏”的功夫,才能在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领域都挥洒自如。

腾讯的产业基因,部分来自于十年前腾讯通过开放战略,服务行业伙伴所带来的经验,比如腾讯云正是诞生于此,而更多能力则需要腾讯重新建立。腾讯需要做很多没做过的事,建立不具备的能力。

“右手”的消费互联网,腾讯已经行业领先。“左手”的产业互联网,腾讯通过搭建中台、知识库、产业生态等方式逐步解决。

现在,腾讯正在与三一重工、宁德时代、玲珑轮胎等制造业企业合作,帮助他们搭建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的智能制造系统。腾讯云拥有9000多家合作伙伴,在30个行业推出超过400个联合解决方案,三年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成绩单。

以数字能力助力实体经济,这是一个变化的侧影:以腾讯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正在从抓住 社会 红利的“获益者”,转变为开创时代新局的“共建者”。

04、 社会 服务者

腾讯服务的,不仅是实体经济。

2021 年4月,腾讯进行 历史 上的第四次战略升级,提出“可持续 社会 价值创新”战略,首期投入500亿元用于可持续 社会 价值创新。8月,腾讯再次宣布追加500亿元,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

现在,腾讯已经与中国 社会 融为一体: 腾讯的用户覆盖中国绝大多数民众,腾讯与中国 社会 的关系,已经跨越利益,进入命运共同体阶段

与 社会 融为一体,就意味着,要承担起完善 社会 基础建设的任务。只有中国 社会 进一步成功,腾讯才能再向前继续发展。

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投入1000亿到基础科学、教育创新、碳中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看似与腾讯不相关,但却与腾讯扎根的中国 社会 密切相关。 腾讯选择主动成为“中国 社会 的服务者”。

过去短短二十多年里,在技术浪潮和人口红利之下,头部互联网公司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成长为一种几乎服务全民的新型 科技 公司。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在数字技术的浪潮之中,互联网 科技 公司都应该去思考,如何能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大地承担更多,反哺更多。

这个问题,腾讯在十年之后,酝酿三年的这则品牌片中给出了答案。

4. TO B时代的风口下,金融行业正开启科技化的新变局

去中间化是互联网时代诞生物种的鲜明特征,金融 科技 也不例外。尽管很多人将金融 科技 看成是互联网金融的接棒者,但是,依然用金融 科技 的概念去做金融业务似乎在重蹈互联网金融的覆辙。从这个逻辑上看,金融 科技 注定仅仅只是一个过程,而非是一个终点。所以,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金融 科技 化如昙花一现般落幕,金融 科技 化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所谓的再进化必然需要更加深度的变化,一味地去中间化不再式唯一选项,如果借助新技术的手段去改变和重塑传统金融的流程和环节,正在演变成为新的突破口。不再简单只是做金融产品和服务,而是从更深层次去寻找金融的新功能和新作用,以这些新功能和新作用为突破口去新 探索 ,金融行业已经进入去金融化的时代。

所谓的去金融化并非仅仅只是不再做金融,而是去挖掘金融的新功能和新作用,然后去做基于这些新功能和因作用的产品。阿里、腾讯、京东不断加强用大数据、区块链、智能等 科技 去赋能传统金融行业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未来,随着更多的元素加入到金融行业之中,一个以重塑和挖掘全新金融运作逻辑的新进化由此开启。

如果我们深度剖析这一趋势,其实不难看出金融 科技 化的再度进化是一个改造对象从C端转移到B端的过程。互联网时代,我们是用互联网的手段去获取海量的C端用户,to C几乎是所有互联网金融的目标。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落幕,流量红利的结束,仅仅只是获取流量已经见顶,如何通过改造B端满足C端的更多需求成为一个新方向,于是,金融行业进入到了一个to B的时代。

TO B时代,金融行业开启全新进化

进入到to B时代,金融行业的发展其实正在开启一场全新的蜕变。从互联网时代仅仅只是简单地获取流量,开始逐步进化到不断赋能金融机构的阶段。当to B成为发展新风潮的时候,金融行业概莫能外,同样开始了一场全新进化。无论是对于深陷监管漩涡的互联网金融,还是对于亟待提升效能的传统金融机构,这场有关金融行业的再度进化都将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金融行业的功能和属性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改变。 互联网金融时代,其实金融行业的功能和属性并未真正得到改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互联网技术并未真正深度介入到金融行业本身,金融的功能和属性依然是以投资和理财为主的,最终导致了并不擅长做风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当这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无法进行良好风控的时候,爆雷便会发生,因此,我们如何找到金融行业的投资和理财功能之外发展逻辑,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逻辑。

通过对B端的金融机构进行深度赋能,我们能够找到更多的金融机构的功能和属性。投资和理财不再仅仅只是金融与 科技 结合的产物,而是会变成一个全新的物种,由此将会开启一个有关金融行业变革的全新时代。从介入到金融机构的深度和广度上来看,TO B时代的赋能能够激发更多的金融机构潜能,能够为我们打开金融行业发展的更多方向。

未来,金融的功能将会不仅仅只是投资和理财,而是将会有数据、预测等诸多的功能和属性,由此,金融行业的发展将会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科技 公司从他们比较擅长的领域着手进行相关的尝试将会走得更加稳健,而非仅仅只是去做自身不擅长的领域、流程和环节。

金融将与人们的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金融生活化将会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 凯文-凯利曾经预测未来的金融将会演变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或许,他看到了未来人们的生活将会 科技 化的大趋势,才会对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有这样的预测。未来,随着人们生活的 科技 化程度不断提升,再加上金融的基础性作用,未来的金融将会更多地与 科技 产生联系,从而成为人们 科技 生活的一个部分。

金融必然无法幸免。随着人们生活的诸多流程和环节开始与 科技 元素产生更多的融合和联系,未来金融行业同样将会有这样的转变。未来的金融不再是一个行业,而是贯穿到了人们生活当中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最终演变成为一个全新物种。通过与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加深度的融合和联系,金融生活化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无论是购物、社交,还是出行、 健康 ,我们都可以从金融端口找到注脚,从而将会开启一个金融生活化的全新时代。随着金融与人们生活结合的日益紧密,未来的金融或许将会不再独立成为一个行业,而是淹没在了人们生活的浩瀚海洋里,从而开启了金融行业发展的全新时代。TO B时代, 科技 公司对于金融机构的赋能,正是将传统金融行业建构的壁垒打破,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深度参与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最终变成一个生活的流程和环节。

TO B时代,流量不再是唯一追求,流量转化才是终极目标。 流量是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行业的终极追求,获得了流量就等于获得了安身立命的资本。金融行业同样如此。我们看到很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少则几十万上百万,多则上千万甚至过亿的用户流量,凭借这些流量,互联网金融平台不仅能够售卖金融产品、服务和项目,而且能够对用户进行泛金融领域的变现。只需要进行简单的运营即可完成流量的变现,这也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不断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获取流量的根本原因所在。

随着流量红利的结束,特别是人们对于流量看法的改变,仅仅只是获取流量已经无法起到真正实质性的作用和效果。在获取流量之外,人们更加开始关注流量的转化,而不是一味地获取流量。如何转化?如果仅仅只是按照传统的产品和传统的运营逻辑,必然无法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真正改变金融行业本身,才能让用户的需求与金融行业的供给实现完美结合,从而达成流量转化的目的。

通过加入新技术的元素,我们能够改变传统金融行业的运行逻辑,提升传统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从而让金融行业的 科技 化不再仅仅只是一种为了获取流量的手段,而是变成了真正能够获得改变的全新存在,由此,一个有关金融行业的全新发展时代全面开启。TO B时代的金融行业不再以流量作为终极目标,而是更多地开始关注金融行业自身的改变上,无论是金融的参与者,还是金融的产品形态,金融行业其实都将会发生一次深度的改变。如果我们将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行业改变看成是一场概念的 游戏 ,那么,新 科技 时代的金融行业变革则是一场真正伤筋动骨的蜕变。

TO B时代,金融 科技 化的胜局在哪?

同互联网时代不断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获取流量不同,TO B时代的金融行业再进化需要更多力量的加持才能最终获胜。当互联网巨头们不断投身到TO B的滚滚洪流里,未来的金融 科技 化同样充满了变局。那么,未来的金融 科技 化胜局在哪呢?

技术将主导TO B战场的胜负。 如果我们将流量看成是决定消费互联网时代成败的关键要素的话,那么,技术将会成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成败的关键要素。相对于用户流量的轻量化和个体化,TO B时代更加关注的是重度介入和系统化。如何实现深度介入和打造系统化的生态体系,仅仅只是依靠运营和营销显然是无法达成的。只有真正将技术看成是一把利刃,通过深度介入到行业具体的流程和环节当中去改变传统行业的痛点和难题,才能让金融机构真正改头换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化。

窥探未来TO B时代金融 科技 化战场的胜局,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不断演进的新技术,才是决定金融 科技 化胜局的关键所在。当下的互联网巨头之所以会义无反顾地投身的 科技 研发和赋能的战场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看到了未来技术在TO B战场当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同样需要不断加持新的技术,通过新的技术来改变传统金融行业的运作逻辑,从而开启有关金融行业再度 科技 化的全新局面。

金融属性和功能的再度挖掘决定金融 科技 化到底能够走多远。 互联网金融的疯狂与野蛮成长、金融 科技 的短暂与白驹过隙都在告诉我们仅仅只是对金融行业的传统功能和属性进行简单的复制无法带来持久的增长,只有真正改变金融属性和功能,才能让金融 科技 化的道路走得长远。

TO B时代,其实是对传统行业的功能和属性不断进行深度挖掘的过程,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将传统金融行业的功能停留在传统层面上,即使有再多的新技术应用,依然无法真正达成推动行业变革的目的。只有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去找到传统金融行业的新功能,才能让金融行业的进化在TO B时代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变成了一个有真正意义上改变的全新物种。所谓的金融行业再进化才能有新的意义和内涵,才能避免陷入到互联网金融和金融 科技 的套路里。因此,对于金融新功能和新属性的再度发掘是决定未来TO B时代胜算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

金融生活化程度的高低决定TO B时代金融是否能够真正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未来,随着人们生活的 科技 化,人们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多打上 科技 化的标签。同时,金融行业在TO B 时代同样开始了 科技 化路上的一路狂奔。如果金融行业无法进行有效的生活化进化,那么,金融行业的 科技 化将会变成一个概念,无法真正实现。从这个逻辑上来看,未来金融生活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未来金融 科技 化的高低。如果金融无法尽可能多地生活化,那么,所谓的金融 科技 化将会最终沦为一种概念。

因此,决定TO B 时代的金融行业能否真正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生活当中找到更多的金融注脚。只有将金融与生活进行深度融合,TO B 时代的金融 科技 化才不会仅仅只是一个概念上的改变,而是变成了一个能够带来诸多想象的存在,甚至可以决定未来金融 科技 化的胜负。

TO B时代的来临让我们看到了未来金融 科技 化的全新方向,而以阿里、腾讯、网络和京东在新技术上的不断加持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未来金融 科技 化的风口所在。如果仅仅只是将TO B时代的金融进化看成是一次互联网式的新发展,那么,这样的发展势必又是一次短暂的繁荣。只有真正将TO B时代的金融进化真正回归到行业本身,我们才能对未来的变化有所期待。

5. 腾讯的区块链团队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一场轰轰烈烈的“区块链运动”,如浪潮般席卷而来,裹挟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围绕着区块链的争论从去年到今年始终没有停歇,究竟区块链是如其倡导者陈伟星所言——是“人类的春天”,是“全球经济崩盘的解药”,还是如其质疑者朱啸虎所说是“区块链是伪风口,除了炒币没剩什么”。

我们认为这个行业需要标准,不然大家谈区块链谈半天,聊的概念都不一样,甚至有些企业号称自己做区块链,就只是拿着数据库改。有了可信区块链这个权威标准以后,就可以把明显挂羊头卖狗肉的企业筛掉,让真正做区块链技术的企业获得背书。

CE:面对区块链领域人才稀缺的问题,腾讯是怎么解决的?

蔡弋戈:我们的技术人才基本都是腾讯内部转化过来的,区块链这个行业本来就很新,没有几个人做过区块链。就像当年移动网络的到来一样,你要招做安卓、IOS开发的很难,我们都是自己培养。

6. 三大运营商均进入5G消息商用领域

三大运营商均进入5G消息商用领域

三大运营商均进入5G消息商用领域,1月25日,中国电信在5G消息商用发布会上宣布5G消息正式商用。5G消息终于迎来了正式落地。三大运营商均进入5G消息商用领域。

三大运营商均进入5G消息商用领域1

1月25日,中国电信宣布正式商用5G消息业务。

在发布仪式上,中国电信副总经理唐珂表示,5G消息作为传统短信的升级,可以成为运营商在2B和2C上重要的基础服务。

截至目前,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均已启动5G消息商用或试商用,标志着我国5G消息已经从设计建设期发展到商用期。

2020年4月,三大运营商曾联合发布5G消息白皮书,致力于将5G消息业务打造成为多终端支持、广用户覆盖、多行业赋能的5G普适性信息通信服务。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也曾将5G消息纳入5G终端必选功能。

据GSMA官网报告,目前有60个国家的90家运营商实现了5G消息的商用,月活用户数达4.73亿。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在5G消息成功商用后都将迎来发展机会。

此外,根据国内的《“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5G用户普及率预计在2025年达到56%。新的一年,中国手机行业的发展更加值得期待,5G相关应用也将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发展。

在政策的赋能下,国内5G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5.18亿。

在网络部署方面,截至2021年12月,中国已建成开通5G基站142.5万座。

上市公司层面,梦网科技近年来在产业布局上动作频频,先后取得国内多个省份运营商的5G消息CSP合作资质、战略入股广东蜂动切入5G消息SDK赛道等。

神州泰岳曾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已经推出了泰岳5G消息云平台,为众多行业客户及增值业务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共同开拓5G消息市场。

随着5G消息进入商用阶段,整个生态或将加速发展,平台服务及行业应用等细分领域有望长期受益。

民生证券指出,“5G消息试商用具有重大意义,5G消息加速落地利好产业链,看好领军企业持续深度受益5G消息加速落地,平台服务及应用端有望长期持续受益。由于5G消息在功能上类似于小程序和公众号,企业和个人可以充分交互,车票预定、企业推广等应用都将逐步普及,金融、互联网、电商、商业连锁、公共事业等领域商业潜力可期,CSP等平台服务和行业应用需求预计将持续提升。”

三大运营商均进入5G消息商用领域2

历经近两年的准备,5G消息终于迎来了正式落地。1月25日,中国电信在5G消息商用发布会上宣布5G消息正式商用。中国电信副总经理唐珂表示,5G消息作为传统短信的升级,可以成为运营商在To B和To C上重要的基础服务。

5G消息是运营商在5G时代推出一项新应用,用来替代传统的短信功能。它融合了语音、消息、状态、位置等通信能力,通过永远在线的方式提供基于手机原生应用的互动信息服务。

5G消息是伴随着5G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进入人们视野的。2020年4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共同发布了《5G消息白皮书》,制定了5G消息的相关标准。2021年9月,中国联通曾表示,其5G消息全国运营平台已经完成,将会在10月中下旬全国试商用。中国电信也紧随其后,宣布5G消息的基本平台已经部署完成,进入最后验证阶段。

截至目前,三大运营商均已启动5G消息商用或试商用,5G消息已经从设计建设期进入正式商用期。那么,5G消息的市场前景如何?未来,它会成为颠覆性的即时通讯工具吗?

(图片来源:CFP)

中国电信5G消息收费标准公布

在1月25日的发布会上,中国电信市场部副总经理张小军介绍,中国电信5G消息的商业推广主要面向个人用户和行业用户。中国电信将提供5G消息业务套餐,向用户逐步开放5G消息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多种计费方式和模式。

张小军表示,个人5G消息用户可以基于用户手机号码,无需下载APP,提供统一入口进行使用;资费上将实行接收免费,发送与现行短信资费相同的模式(0.1元/条)。对于企业用户,则根据消息类型分别进行收费。个人用户接收和回复企业的消息均为免费。

“为了促进用户体验5G消息业务的全新魅力,中国电信在一定时间内提供免费的体验包。为了鼓励合作伙伴更好地加入5G消息生态,中国电信也提供奖励政策,鼓励共创生态。”张小军称。

据介绍,中国电信围绕5G消息已经搭建了管理+运营+安全的体系化服务平台,具备灵活、便捷、安全的业务服务能力。运营管理方面,建设5G消息运营管理平台,面向客户提供5G消息、客户管理、业务配置、策略管理等基础服务能力;业务服务方面,建设5G消息云平台、5G消息MaaP网关等;安全治理方面,通过绿色治理实现5G消息的安全可靠,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

唐珂表示,经过近两年来的努力,中国电信5G网络覆盖日趋完善,终端快速普及,应用不断丰富,当前已经进入了 5G深耕、共融共生的新阶段。5G消息作为5G时代的创新型消息交互产品,是公司“云改数转”战略落地中的重要业务,将成为运营商的一项重要基础服务。

业内:市场前景仍待进一步探索

“5G消息是运营商最大的机会,将收获千亿级行业信息市场,开启中国下一代信息服务的新篇章。”通信行业资深人士,原中国移动和GSMA高管葛欣对记者表示。

实际上,自三大运营商开始大力布局5G消息,关于这项服务是否可以在即时通信领域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业内就有不同声音。5G网络专家叶晟认为,5G消息之所以对运营商有重大意义,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5G消息基于短信的天然实名制优势,可以作为商家对用户精准营销的渠道存在。同时其图文卡片及智能交互功能,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可以实现短信市场增扩。二是5G消息将是首个面向公众用户和行业用户大规模落地商用的5G应用,未来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位置、支付、搜索等结合,通过生态圈的建设,可以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通信高级工程师、战略规划专家袁博也认为,对于运营商而言,个人业务面临瓶颈,发展5G消息有利于突破目前的短板。“5G消息主要面向To B业务,由于其富媒体的特性,完全可以满足企业对用户的服务诉求。另外运营商的服务可能更受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认可,国家安全风险也相对较小,这对5G消息的商用也是利好因素。”袁博对记者表示。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5G消息商用的前景持观望态度。野村综研数字化能力中心总监陶旭骏认为,目前5G消息不具备成为“杀手型”应用的条件。一方面终端覆盖不足,5G消息商用需要C端的快速普及,才能带动B端的发展。另一方面三大运营商网络底层基石需要打通。由于5G消息要实现端到端的可达,如果运营商的标准不一致,则会影响用户体验,“能否打造网络互通、业务互联、终端共享、体验一致的高价值生态是5G消息成败的关键。”

对此,张小军在中国电信5G消息商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电信通过行业协同、行业标准推广来开展5G消息与终端企业的合作探索。“2022年中国电信将聚焦重点行业,积极做好5G消息业务发展的规划,开展生态推广与布局,面向重点行业和战略客户挖掘行业典型应用场景,打造应用的服务标杆,逐步将成熟的应用纳入到重点城市、重点地区的5G消息赋能中,推进5G消息与行业的结合。”张小军称。

三大运营商均进入5G消息商用领域3

1月25日,中国电信宣布商用5G消息。中国电信副总经理唐珂表示,5G消息作为传统的短信业务在5G时代的产品升级,将成为运营商ToC、ToB的重要5G基础服务,“5G消息将是中国电信‘云改数转’战略落地中的重要产品之一,也将成为助推全社会数字经济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截至目前,三大运营商均已启动5G消息商用或试商用,标志着我国5G消息已经从设计建设期发展到商用期。5G消息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22年是5G消息发展的关键之年。业内人士表示,目前5G消息发展还存在终端数量不足、业务体验不佳等问题。如何做好5G消息的下一步工作,将考验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的智慧。

个人用户接收免费

唐珂介绍,经过与产业链各方一年多的共同努力和实践探索,中国电信已经做好了5G消息产品商用的各方面准备。

“中国电信已经完成了5G消息平台建设工作,网络到终端已全面打通,业务全面加载,运营体系基本建成,已经具备5G消息的商用条件。”中国电信市场部副总经理张小军表示。

张小军介绍,中国电信围绕5G消息已经搭建了管理+运营+安全的.体系化服务平台,具备灵活、便捷、安全的业务服务能力。运营管理方面,建设5G消息运营管理平台,面向客户提供5G消息、客户管理、业务配置、策略管理等基础服务能力;业务服务方面,建设5G消息云平台、5G消息MaaP网关等;安全治理方面,通过绿色治理实现5G消息的安全可靠,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

中国电信5G消息的商业推广主要面向个人用户和行业用户。张小军介绍,中国电信将提供5G消息业务套餐,向用户逐步开放5G消息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多种计费方式和模式。例如,对于个人5G消息用户,将实行接收免费,发送与现行短信资费相同的模式;对于行业用户,根据消息类型分别进行收费,个人用户接收和回复企业的消息则均为免费。

为了促进用户体验5G消息业务的全新魅力,中国电信在一定时间内提供免费的体验包。为了鼓励合作伙伴更好地加入5G消息生态,中国电信也提供奖励政策,鼓励共创生态。

张小军表示,2022年中国电信将聚焦重点行业,积极做好5G消息业务发展的规划,开展生态推广与布局,面向重点行业和战略客户挖掘行业典型应用场景,打造应用的服务标杆,逐步将成熟的应用纳入到重点城市、重点地区的5G消息赋能中,推进5G消息与行业的结合。

推进终端发展

为了更好促进5G消息业务规模发展,中国电信表示,将广泛引入合作伙伴,包括技术服务商、解决方案商、能力提供商等,携手探索5G消息在技术和业务方面的服务方案,完善5G消息的能力体系和垂直业务的服务平台,为行业客户赋能。

针对业内反映的终端覆盖不足的问题,张小军表示,中国电信将推进5G消息终端发展力度,扩大5G消息终端覆盖范围,“一方面,通过加快行业协同,加大行业标准推广,大力开展公开市场上5G消息终端的合作探索;另一方面,加快对天翼1号、麦芒等自有品牌机型的覆盖,为5G消息业务的规模发展,奠定良好的终端合作基础”。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会长苗建华在发布会上对5G消息未来发展提出五大建议,其中第一点建议便是“加快5G消息终端规模化覆盖,推动5G终端快速发展,引领5G消息形成更大规模”。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一级巡视员陈家春表示,应将5G消息视为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一个机遇,从国家利益、群众利益出发,率先在政务、公众服务、媒体宣传等公益领域,突破惯性思维,创新应用场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调,加大垂直行业场景挖掘力度,不断丰富5G消息应用领域,持续提升用户应用体验。

增强产业协同

2020年4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联手共同发布了《5G消息白皮书》,引发广泛关注。截至目前,三大运营商均已启动5G消息商用或试商用。另据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报告,有60个国家的90家运营商实现了RCS消息商用,月活用户数达4.73亿。

中国移动是三家运营商中最早启动5G消息试商用的一家,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仁峰介绍,中国移动已建成全网八大区平台及5G统一消息平台,并启动二期规划。

中国联通集团产品中心副总经理黄昌建介绍,2021年11月8日,中国联通启动5G消息试商用。2022年,中国联通的目标是接入100家顶级CSP合作伙伴、打造1000个行业标准项目、招募1万名超级玩家、10万名5G消息产品体验官,共同做大5G消息生态。

唐珂称,中国电信将加快5G消息业务应用推广,快速形成规模,尽快将5G消息打造成为5G时代畅享数字化的新入口。此外,加强5G消息与云计算、AI、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将5G消息打造成新的可信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民生证券表示,5G消息加速落地利好产业链,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在5G消息成功商用后都将迎来发展机会。5G消息在功能上类似于小程序和公众号,企业和个人可以充分交互,车票预定、企业推广等应用将逐步普及,金融、互联网、电商、商业连锁、公共事业等领域商业潜力可期,CSP等平台服务和行业应用需求预计持续提升。

上市公司层面,梦网科技全资子公司深圳梦网已于2021年12月中选“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关于短信小程序2.0终端解析服务能力合作伙伴招募项目”,该项目定位于5G消息发展过程中的回落方案之一。此外,近年来梦网科技在产业布局上动作频频,先后取得国内多个省份运营商的5G消息CSP合作资质、战略入股广东蜂动切入5G消息SDK赛道等。

神州泰岳此前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已经推出了泰岳5G消息云平台,为众多行业客户及增值业务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共同开拓5G消息市场;未来也会积极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及行业客户的业务需求变化,迭代并推出相应的产品与服务。

7. 稀台元宇宙NFT应用场景怎么样

场景搭建很不错,生态支持服务到位。
我就和看好投身于元宇宙和 NFT 赛道。首先国家大力推崇和扶持的,很多政策和资源都在往其倾斜,鼓励市场去探索元宇宙 NFT 的新应用场景。其次是在这个赛道里,能够真正发挥出区块链的一些价值,在 NFT 之前,区块链真正有价值的项目都是 to B的,但当 NFT 元宇宙概念出现的时候,区块链 C 端的消费级时代到来。
元宇宙当前处于行业初期阶段,生产资料比较匮乏,天花板极高,市场尚未内卷,破圈营销的成本极低,曝光的矩阵流量很垂直,能够给实体商业一些新的赋能和玩法。
而稀台元宇宙平台从底层逻辑去思考,NFT 其实可以帮助我们传统的社会去改变一定的生产关系,创造出新的生产资料,然后服务于社会获得新的价值。这也是我认为 NFT 和元宇宙最具魅力和未来最有成长潜力的点。߅

8. 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的结合是必然趋势吗

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的结合是必然趋势吗?

我们目前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框架是:如果不与隐私计算技术结合,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 否受到限制、无法向前发展;如果不与区块链技术结合,隐私计算技术是否受到限制、无法 向前发展。如果二者对彼此都是刚需,那么它们相结合的趋势就是必然。

以下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1、隐私计算技术的应用是否区块链技术的刚需

区块链技术有巨大的优势,但是如果没有隐私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会大大受到 限制,因为无法解决链上数据的隐私保护问题,这使得大量涉及敏感数据的场景不愿应用区 块链技术,比如金融和医疗领域。

(1)区块链技术的局限性

第一,链上数据公开透明,数据的合规处理和隐私保护能力不足 区块链作为分布式账本系统,数据的公开透明尽管有利于存证、防篡改,但也存在数据 可轻易被复制、泄漏个人隐私的风险。区块链在公有链上要求不同节点对交易和交易状态进 行验证、维护,形成共识,因此每个参与者都能拥有完整的数据备份,所有的交易数据公开 透明。如果知道某个参与者的账户,就很容易获取其每一笔交易记录,从而据此推断其 社会 身份、财产状况等。以消费场景为例,平台之间存在竞争壁垒,用户也希望保留消费隐私, 因此区块链缺乏对用户流水、物流信息、营销情况等与企业、个人隐私相关的数据缺乏保护 能力,往往导致数据拥有方不愿意让数据进入流通环节。在链上系统的交易不再受中心账本的控制,用户通过使用唯一的私钥进行交易,交易过 程被加密且加密前数据很难还原,仅以私钥作为交易凭证使得区块链内的交易变得更加匿名 和不可控。在分布式账本系统上,所有的转账以地址形式进行,一但发生了诈骗或者洗钱等 金融犯罪,即便可以公开查询地址,但对资金追踪的难度极大,且私钥作为交易凭证很难证 明使用者的身份,因此许多企业、个人通过区块链进行洗钱等违法交易,不利于数据的合规 处理和合法共享。

第二,数据处理能力不足,制约技术的进一步落地和商业化拓展 链上计算受限于网络共识的性能,使得链上交易难以具备实时性和高效率,区块链智能 合约的计算能力需要扩展。以最大的加密支付系统比特币为例,每秒钟只能够处理大约 3 到 7 笔交易5 ,且当前产生的交易的有效性受网络传输影响,往往需要等待 10 分钟左右的记账周 期才能让网络上的节点共同知道交易内容。此外,如果链上有两个及以上节点同时竞争到记账权力,则还需要等待下一个记账周期才能确认交易的准确性,最终由区块最长、记账内容 最多的链来完成确认。

完全去中心化的系统与现实中大部分现有体系的兼容性不足,缺乏链上链下协同、多业 务发展的系统和功能,制约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落地。在区块链的技术落地过程中,首先, 各行业本身具有成熟的体系,区块链完全去中心化的形式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领域和行业;其 次,区块链的平台设计和实际运行成本巨大,其所具备的低效率和延迟性的交易缺陷非常明 显,是否能够弥补原系统更换的损失需要经过一定的精算和比较;此外,使用区块链存储数 据需要对原有数据格式进行整理,涉及到政务、司法领域的敏感数据,更需要建立链接线上 和线下数据的可信通道防止数据录入有误,这带来了较高的人力、物力成本。

(2)隐私计算技术对区块链技术的帮助

隐私计算技术保障数据从产生、感知、发布、传播到存储、处理、使用、销毁等全生命 周期过程中的隐私性,弥补区块链技术的隐私保护能力,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通过 引入隐私计算技术,用户的收支信息、住址信息等个人数均以密文的形式呈现,在平台进行 数据共享的过程中,既能防止数据泄露,又能够保障用户个人隐私的安全,有利于进一步打 破数据孤岛效应,推动更大范围内的多方数据协作。隐私计算技术可与区块链技术形成技术组合,提升数据处理能力、扩大可应用范围。隐 私计算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能够提升数据处理、数据共享的效率,提升区块链 的数据处理能力。此外,隐私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的技术组合能够应用于缺乏中心化系统、 但又对敏感数据分享有强烈需求的合作领域,扩展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否隐私计算技术的刚需

(1)隐私计算技术的局限性

第一,数据共享缺乏安全检验,制约数据流通的可信性

数据共享的整个流程涉及到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发布、分账等多个流程,隐私计 算主要是解决全流程的数据“可用不可见”的问题,但是难以保证数据来源可信和计算过程 可信。

从数据来源可信的角度来说,在数据采集的环节,数据内容本身可能不完整,数据的录 入可能会存在失误;在数据传输的环节,数据的传输可能会被其他的客户端攻击,导致数据 在传输的过程中泄漏;在数据的储存环节,储存数据的角色方有可能会篡改数据或者将数据 复制转卖到黑市,这些都不会被隐私计算技术记录。如果无法保证数据共享各方的身份得到 “可信验证”,就有可能导致数据的隐私“名不副实”。从计算过程可信的角度来说,在数 据分析和发布的环节,数据的共享方有可能私自篡改数据的运行结果和发布内容,对最终数 据处理的结果进行造假。因此,一旦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到隐私计算的环境中,很难发现数 据是否被篡改、被泄漏,很难防止不同时间点不同节点的数据造假的情况,在涉及到金融、政务、医疗、慈善等关键领域里,如果数据有误则产生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则难以追究。

第二,业务水平整体层次不齐,制约技术平台的扩展

当前,隐私计算的技术实现路径主要分为三种: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TEE 可信执行 环境。三种技术路径存在各自的应用缺陷和问题,由于行业内不同公司对于技术的掌握能力 和研发能力有限,导致技术平台的实际应用范围有限,可扩展能力不足。

多方安全计算尽管具有复杂高标准的密码学知识,但其计算性能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 在效率低的缺陷。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案保证运算时延与参与方数量呈 现线性变化是目前各技术厂商面临的一大挑战。多方安全计算虽然能保证多方在数据融合计 算时候的隐私安全,但是在数据的访问、控制、传输等环节,仍然需要匹配其他的技术手段 防止数据泄露、篡改。

联邦学习技术目前在业内的应用通常以第三方平台为基础模型,在基础模型之上进行隐 私计算,这样的基础模型本身存在被开发者植入病毒的隐患。此外,联邦学习的机制默认所 有的参与方都是可信方,无法规避某个参与方恶意提供虚假数据甚至病害数据,从而对最终 的训练模型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由于联邦学习需要各个参与式节点进行计算,因此节点的 计算能力、网络连接状态都将限制联邦学习的通信效率。

TEE 可信执行环境在国内目前核心硬件技术掌握在英特尔、高通、ARM 等少数外国核心供 应商中,如果在关键领域从国外购买,则存在非常高的安全风险和应用风险。第三,数据共享缺乏确权机制,制约数据流通的应用性 隐私计算通过使用多方数据共同计算、产生成果,然而在实际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个 数据共享方业务水平不同、数据质量不一导致在数据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难以实现合理的确权。

按照常规的利益分配机制,拥有高质量数据、高成果贡献率的数据拥有方理应从中获取更多 的利润,但是隐私计算仅考虑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数据共享方难以从最终结果来判断 谁的数据对于成果的贡献最大,造成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如果缺乏合理的成果贡献评估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就会难以激励数据所有者和其他数 据持有者进行合作。尤其是在不信任的多方合作的场景下,会更加增加合作的信任成本,使 得多方协作难以达成,制约数据流通的实际应用性。

(2)区块链技术对隐私计算技术的帮助

区块链技术通过数据流通的所有环节、所有参与者进行记录,实现数据共享流程中的权 责分明,提升了数据流通的可信性。在数据传输的环节,区块链记录数据的提供者,确认数 据提供方身份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数据确权,为公平可行的利益分配机制提供参考;在数据储存的环节,区块链保证数据的每一次修改都有迹可循,防止数据的恶意篡改。区块 链技术可作为隐私计算技术的底层平台,保证了加密数据本身的真实有效性,提升了隐私计 算平台里数据流通的可信性,拓展隐私计算技术的应用范围。

3. 结论

隐私计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对于数据资产的流转来讲,没有隐私 计算,不能解决数据本身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没有区块链,不能解决数据的确权问题以 及在更大范围内的数据网络协作问题。将区块链和隐私计算二者结合起来,建设大规模数据 流通网络,在目前的实践中成为有所共识的 探索 方向。

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的结合会改变什么?

1、形成大规模数据流通网络和数据要素市场

当前,数据流通存在三方面问题:数据拥有方的数据保护和数据确权难以实现;不同来 源数据的整合处理成本过高、缺乏统一标准;数据利益的分配机制不完善。

如前文所述,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相结合,可以一方面解决隐私保护问题,一方面解 决数据确权和多方协作问题,从而建立大规模的数据流通网络。

在大规模数据流通网络建立的基础上,真正意义上的数据要素市场才能够形成,数据作 为生产要素的价值才能够被充分发掘出来。

2、推动数据资产化的发展

所谓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 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数据的资产化就是让数据在市场上发现价值,能够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益。

大规模数据流通网络和数据要素市场的形成,将大大推动数据价值的发现、数据资产化 的发展。

从企业一侧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沉淀下来的数据会成为宝贵的资产。一方面, 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运用,将推动企业改善自身的业务;另一方面,与外部机构进行数据的 共享,能够推动数据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企业自身也将从中获取更多收益。这会反过来进一 步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对数据资产的管理。未来,对数据资产的盘点可能成为企业在资 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之外的“第四张表”。

数据资产化的发展,也会推动围绕数据价值挖掘形成全新的服务体系。其中包括数据确 权、定价、交易等各个环节。上海 社会 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丁波涛将未来数据资产服务体系中的机构分成四类:

第一类提供中介服务,包括数据经纪人,还有数据代理。

第二类提供数据评估,由于数据市场信息不对称或信息混乱,需要提供合规评估、数据 质量和数据价格的评估。

第三类提供价格咨询,如提供法律、经济咨询或者是上市辅导等的咨询服务企业。

第四类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包括数据开发、数据处理服务、数据交付服等。数据资产化的发展,带来的将是人们认知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重组、 创新的产生、经济的发展以及全 社会 整体福利的提升。

3、对现有业态的改变

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的结合,将提升企业和个人分享数据、利用数据的积极性,进一步推 动打破“数据孤岛”。其对现有业态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这将带来新的数据和 科技 变革。

首先,这将推动数据密态时代的到来。数据密态时代的核心,是数据流通使用方式的巨 大改变,数据将以密态形式在主体间流动和计算,显著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并在合规前提 下支撑各种形态业务的发展。此前,数据被加密之后只能用来传输或者存储,但是未来数据 在加密状态下可以被计算。这将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引发许多相关技术领域的连锁 反应。

其二,这将重塑大数据产业。随着数据流通的安全化,以往较为敏感的数据领域逐渐开 放。以政务数据为例,隐私计算使联合政务、企业、银行等多方数据建模和分析成为可能, 进一步释放数据应用价值,创造了多样化的应用机遇。

其三,人工智能产业将获得新一轮的发展。数据、算法和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要素。近几年来,由于缺乏可用的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遭遇瓶颈。未来,5G 和物联网的发展将使 得万物互联,数据量大幅增长。区块链+隐私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人工智能利用海量数 据优化模型,真正迈向“智能化”。其四,这将为区块链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相结合,将拓展联盟 链的节点数量,从而进一步扩大可协同利用的数据资源的范围。

第二,在 科技 变革的基础之上,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相结合,将给许多传统产业带来变革。

在政务领域,一方面,可以实现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及数据共享,从而促进政 府不同部门的协同,提高政府的效率以及决策质量,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另一方面,可以 促进政务数据与民间数据的双向开放。政务数据向 社会 开放,可以为企业或学界所用,释放 更多价值。民间的数据源向政府开放,可以提高政府在决策以及政务流程等方面的效率。

在金融领域,支付、征信、信贷、证券资管等各个领域都会因之发生变化。总体来看, 主要是影响到金融的风控和营销两个方面。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的结合,可以在符合法律 规定、不泄露各方原始数据的前提下,扩大数据来源,包括利用金融体系外部的互联网数据, 实现多方数据共享,联合建模,从而有效识别信用等级、降低多头信贷、欺诈等风险,也有 助于信贷及保险等金融产品的精准定价;同样,内外部多方数据的共享融合也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反洗钱甄别能力。

在医疗领域,未来在疾病治疗、药物研究、医疗保险等多个领域,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都 能助推医疗信息化建设,带来巨大变革。在疾病治疗和药物研究方面,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结 合,能够促进更多的医疗数据被联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为许多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 突破。在医疗保险方面,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结合,主要是可以使得保险公司可以应用到 更多的数据,改善保险产品的设计、定价、营销,甚至可以促进保险公司对客户的 健康 管理 等。

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相结合,目前应用的重点领域是政务、金融、医疗领域,但是未来其应用将不仅仅局限于这三个领域,还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

第三,数据权利、利益将重新分配。

这可能是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相结合所带来的最为核心,也是最为深刻的,与每一个人 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关的变革。

首先,这涉及到每个产业链不同环节利益的重新分配。

前述在广告营销领域的应用落地为例,此前广告营销的利益分配主要是在广告主与渠 道商之间。但是,未来应用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数据协作,则要 解决广告主、多个渠道方、消费者之间多方数据协作的问题,这其中就涉及到多方之间权责 的划分、利益的重新分配。

其次,这还涉及到企业与个人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

欧盟的 GDPR,美国的 CCPA 等法案中涉及用户的一项重要权益即“portability,(可携 带权)”。即第三方应用不能封锁个人数据,一旦个人有下载的诉求,APP 需要提供便利的 API 利于个人拷贝数据。美国公司已陆续为用户提供 API,如果在这方面功能缺失,个人客户 可以提出诉讼,而公司也将面临巨额的罚款。在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当中,也有相关的条款。《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五条规 定,“个人有权向个人信息处理者查阅、复制其个人信息”、“个人请求查阅、复制其个人信息 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及时提供。个人请求将个人信息转移至其指定的个人信息处理者, 符合国家网信部门规定条件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提供转移的途径。”

目前,中国公司的区块链+隐私计算 探索 主要集中在 To B 服务领域,但是区块链是全球 化的商业,如果美国已经出现这样的模式,中国大概率不会完全不受影响。伴随着消费级软硬件技术能力的提升,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结合,会逐步对个人与机构 之间的数据服务进行变革。对于个人用户而言,将有机会获得自身隐私数据的完全掌控权, 并为数据业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数据隐私需求获得更强的技术性保障。目前关于 To C 服务的相关问题,国内业界还在探讨当中。

为什么区块链+隐私计算的应用尚未大规模普及?

第一,区块链+隐私计算的落地应用,主要是在涉及需要多方数据协作的情况,目前实际需求尚未爆发。

从隐私计算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隐私计算尚在落地初期,解决的主要是两方之间 的数据协作问题,涉及到多方的场景还不多,因此很多时候还没有体会到对区块链+隐私计算 应用的需要。

从区块链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区块链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应用目前并非刚需。不少问题 可以应用区块链解决,但是不用区块链技术也能解决,而应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的成本更高。因此,目前区块链项目的建设主要是政务部门和大型企业较为积极,因为政府和大型企业从 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可以做前瞻性的投资建设和技术布局,但是大多数商业机构需要衡 量投入与产出。

区块链技术与隐私计算技术结合,主要是用于处理数据协作问题。从数据治理的角度来 看,目前大多数机构都在处理自身内部的数据治理问题,内部的数据体系梳理好之后,才涉 及到与外部进行数据协作,因此还需要时间。

第二,区块链+隐私计算的落地应用较为复杂,涉及到新商业模式的创造、权责以及利益 的重新分配,因此需要的时间更长。

以在广告营销领域的应用落地为例,目前的大多数应用 都只是落地了隐私计算平台,主要涉及两方数据协作,直接应用隐私计算技术,延续此前商 业应用即可。但是,如果引入区块链技术,则要解决广告主、渠道方、消费者之间多方数据 协作的问题,这其中可能涉及到多方之间权责的划分、利益的重新分配,新商业模式的形成 需要时间进行 探索 。

应用的大规模普及,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区块链+隐私计算的应用在大规模铺开之前,还需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

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需要全 社会 整体的数字化水平的提高。 打个比方,区块链+隐私 计算将来会形成数据流通的高速公路,但是路上要有足够的车。目前全 社会 的数字化正在快 速推进当中,大多数机构都是正在进行自身内部的数据治理,他们需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数据, 之后才能产生更多的与外部数据进行协作的需求,这还需要时间。

第二,从技术发展来看,技术成熟尚需投入。 区块链+隐私计算技术的应用,实际上是牺 牲了数据流通的效率、提升了安全性,但是数据流通的效率也非常重要,未来需要在效率和 安全这两个方面形成一定的平衡,安全要保障,足够的效率也要满足,这其中涉及到许多技 术的研发、行业标准的制定,技术产品化的发展和完善、技术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还需要时 间。

第三,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数据交易商业模式的形成。 不过,这一条件与 前两个条件相比,其在目前的重要性相对次之。因为随着需求的爆发、技术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商业模式就会随之形成,这一条件在现阶段并非限制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落 地应用的最关键因素。

区块链+隐私计算的应用中还蕴藏着哪些趋势?

1、国产化的趋势

区块链+隐私计算的应用,涉及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未来将成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关乎网络空间主权、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利益的重要方面,因此这个领域的国产化是未来趋势。

在区块链+隐私计算技术应用的国产化当中,软件的国产化是相对容易实现的。难点在于 硬件的国产化,其中最难的部分是芯片的国产化。

这一部分的发展,与信创领域的发展相关。信创,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其是数据 安全、网络安全的基础,也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创涉及到的行业包括 IT 基础设施:CPU 芯片、服务器、存储、交换机、路由器、各种云和相关服务内容;基础软件:数据库、操 作系统、中间件;应用软件:OA、 ERP、办公软件、政务应用、流版签软件;信息安全:边 界安全产品、终端安全产品等。

在区块链+隐私计算领域,目前已经有企业在尝试产品的国产化。例如,前文提到的,蚂 蚁链自研了密码卡、隐私计算硬件以及自研可信上链芯片,同时还推出了摩斯隐私计算一体 机。创业公司如星云 Clustar、融数联智也在进行相关国产化硬件产品的研发。

2、软硬件技术相结合、更多技术融合发展的趋势

目前,在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相结合的实践中,也呈现出了软硬件技术相结合、更多 技术融合发展的趋势。这主要是缘于几方面的需求:

第一,是加强数据安全性的需求。

隐私计算主要是解决数据在计算过程中不泄露的问题,区块链主要是解决存证问题,二者结合仅能解决数据安全的一部分问题。数据从产生到计算再到消亡,会涉及采集、传输、 存储、计算、销毁等多个环节,其生命周期可能会有数十年之久,要真正保障数据安全需要 一个更加全方位的、体系化的解决方案,以使得每个环节上都有对应的技术体系保障数据安 全 在数据采集阶段需要精心设计设备可信架构,在网络传输阶段需要合理运用安全协议, 在存储阶段需要兼顾加密与性能,在数据计算阶段需要灵活选择可信执行环境与密态运算。除此以外,计算环境的可信与安全在防御纵深建设上也至关重要。这些安全保障能力的技术 图谱会涉及到可信计算、软硬件供应链安全、隔离技术、网络与存储的透明加密、密钥管理、 可信执行环境等等。这其中每一个技术点都有软硬件结合、多种技术融合发挥的空间。

第二,是提升计算性能的需求。

隐私计算的性能目前还比较低,在计算机单机、单机和单机之间、计算机集群之间这三 个层面上都存在。

在计算机单机上,隐私计算由于运用了密码学技术,计算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加密解密的 步骤,这使得计算量以几何级数增加。以全同态算法为例,在通用芯片上密文运算的速度比 明文运算慢了 10 万倍。这意味着,做同样的运算,如果用全同态算法,在 Intel 最新的 Icelake 处理器上,跑出来的效果等同于 Intel 的第一代 8086 处理器,直接回退了数十年。这使得全 同态加密在现实情况下就不具备可用性了。算力问题也是导致全同态算法一直未得到广泛应 用的根本原因。

在单机之间和计算机集群之间,会涉及到单机之间和集群之间的通信效率问题。一方面, 主流的隐私计算技术无论是联邦学习还是多方安全计算,都有通信问题。密文膨胀、传输次 数膨胀,会导致单机之间网络传输效率成为隐私计算的瓶颈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隐 私计算的场景都是跨多方的,多方要通过公网进行通信,公网的带宽与时延目前也是巨大的 鸿沟。

性能的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2021 年,隐私计算的落地尚处于颇为早期 的阶段,主要是在一些机构内部或者是两方、三方之间应用,处理的数据量较小,这个问题 还不明显。可是未来,多方数据交换需求的到来、5G 和物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数据量急剧增 大,最终导致的将是数据量爆发式的增长,这需要消耗大量的算力。

到那时,隐私计算的性 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现在在硬件的创新方面正处于体系结构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使得应用场景发展很快,上层的软件也发展很快,这使得在计算机底层进行支持的硬件甚至 芯片都需要随之进行改变,进入了新一轮的创新周期。

而从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结合的长远发展来看,软硬件结合、多技术融合,对隐私计算来 说,可以提升性能、安全性和计算效果;对区块链来说,可以促使更多机构低成本加入联盟 链,扩大联盟链应用范围。

END

编辑 | 领路元

来源 | 零一 财经 《区块链+隐私计算一线实践报告(2022)》

9. [ToB]产业互联网总结


产业互联网区别于消费互联网,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思维将生产流程有效打通,建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互联结,实现生产的快速响应与协同。产业互联网当前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环境基础,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企业服务行业发展不足,产业互联网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产业互联网是流量红利枯竭带来的必然进程,也是互联网行业从注意力经济转向价值经济的途径。生产领域流程复杂、链条较长,产业互联网能够催生大量的节点型服务企业,产生新的机会价值。产业互联网绝不是简单的“技术+”积木式概念创新,而是技术在产业应用中的显现形态,其根本意义在于对产业形态及组织方式进行打破重塑。

产业互联网与金融、制造、物流、零售、文娱、教育、医疗这7大行业结合,显现出完全不同的应用特征。金融因具备资金流、信息流双重属性,可成为其他行业建立连接的切入点;制造、物流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建立新的信息连接对于产业升级、成本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零售行业受消费互联网推动,正在向上游渗透形成更有效的流通链条;文娱、教育、医疗行业也在经历产业互联网化变革,但是行业核心环节的非标准化程度较高,产业上下游价值信号的打通仍有一定难度。

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带来的产业升级是行业服务者将原有的竞争壁垒进行产品化输出的过程。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需要从自身优势领域入手,形成IT、产业、互联网的综合能力,将服务进行产品化输出。

产业互联网概述:回归网络的连接本质

产业互联网概念

对传统产业各环节改造重塑,构建新型协同网络

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连接从消费端向产业端渗透的过程,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渗透传统产业链各环节并进行改造重塑的基础上,将生产流程有效打通,建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互联结,实现生产的快速响应与协同。

产业互联网是突破传统产业参与主体线性信息传导与被动型资源调度计划的模式,打破产业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构建新的供应关系,最终向分布式、去中心化思维发展。在产业互联网的作用下,行业参与主体之间的资源与信息快速交互、响应,最终将重组产业网络并形成价值生态。


产业互联网VS消费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融合回归连接的本质

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并非两个相互割裂独立的概念。相反,产业互联网是在消费互联网基础上,在生产端与消费端进行连接链条的补全和重构,最终通过连接的融合,让生产信号、需求信号、价格信号能够有效传递,资金与物品实现最高效流动。


产业互联网特征:打破与重塑价值逻辑

流量红利消失下的被动转型

产业互联网驱动互联网服务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

尽管产业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是技术与商业形态成熟后的必然,但C端流量红利的消失,在产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巨头向上渗透的合理路径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阿里、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以消费端为入口,以技术为支撑,以平台为载体,建立了全新的行业基础设施。以此为基础,互联网 科技 巨头能够沿行业供应链向上渗透,完成供给端的赋能整合,实现业务协同和生产链条延伸。与其他行业相比,拥有这样的“超级整合者”的行业,生产与消费的联系更紧密,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融合更快速。生产端的提升与变革也为这些整合者带来巨大的生态效应。


去中心化重构创造产业链新价值

产业互联网推动产业链去中心化并重构新的中心

消费互联网以流量和注意力经济为基础,生产链条较短、供需关系简单、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形成了互联网寡头垄断的总体格局;而生产领域的产业参与者更加多样,产业链长且交错复杂,产业互联网将多条产业链的上游资源、中间商、服务企业、核心生产企业、终端消费者等一系列环节组成多节点的生产网络,是信息流动的去中心化过程。艾瑞认为,生产网络的复杂性、多元性和专业性决定了产业互联网领域难以出现全局性的垄断寡头。同时,生产网络的建立将形成多个连接的关键节点,催生新的节点型价值中心。


工业时代轮转,产业互联网改变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模式

自工业革命时代开始,以流水线为基础的精细化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几乎已经遍及所有行业,形成了由供给端驱动的生产-库存-营销-消费的供需模式。这种大规模生产的长周期、高库存、缺乏个性的特征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快速变化且多样的经济需求。产业互联网为工业革命以来已经形成的生产-消费模式带来了新的变化,通过打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连接,形成需求-供给高度互动的快速反馈机制,推动全产业链的集成和创新。


赋予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与环节重塑能力

不再以概念创新为卖点,重整上下游核心环节是根本目的

尽管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有赖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核心技术,不断加速技术开发商业化进程并寻求更多技术可落地的实际应用场景,但产业互联网绝不是简单的“技术+”积木式概念创新,其根本意义在于以线上化、数字化为基础,改造产业形态及组织方式,优化企业生产、经营、融资模式,并加强产业协同交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网络建设乃至跨行业共融发展。

具体来看,生产环节中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内容创作、经营销售与协同管理等核心环节,均可成为产业互联网通过技术渗透改造的对象。新型技术场景、平台、管理理念等要素也需要通过融入产业互联网塑造的新型网状关系而实现落地应用。


技术融合发展之后的产业形态显像

为新兴技术落地寻找多元化应用场景与组织方式

近年来,在本轮智能革命中新生的技术产业化扩散趋势明显,各类新兴技术在自身发展迭代的同时也在不断加速融合,推动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规模持续增加。其中,物联网/传感器技术能够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有效连接,移动计算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使智能终端成为产业互联网的末梢神经,云计算赋予产业互联网充足的算力支撑与资源共享机制,大数据能够对产业互联网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及可视化使用,人工智能助力专家系统建立、人机交互与商业决策过程,5G提升通信传输效率并加速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裂变生成,区块链构建的可追溯信任机制可以为产业互联网安全提供保障……产业互联网的良好包容性可以为各类技术的场景化应用与融合性测试提供实验土壤,以检验技术的产业应用意义与商业化效果。


技术集成至特定阶段,可催生产业互联网形态多样化

随着智能革命的逐步深入,新兴技术在自身发展迭代的同时也在不断加速融合,推动实体经济业态发展与商业创新。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以实现互联互通、跨界重塑为主要目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5G等技术载体充分集成后,借助产业互联网综合平台加速对各传统产业的渗透迭代过程,在检验场景化可行性与验证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发展出互联化、扩散化、外部激发等产业互联网形态发展特征。未来,产业互联网各参与方将持续加码各类新兴技术,产业互联网的形态特征显像会愈加多样化,催生更大的商业想象空间。


产业互联网应用:价值信号的路径重建

金融:资金融通叠加信息流通双重切入

金融是切入产业互联网服务体系的较佳入口

资金具有天然的信息属性,而金融的资金融通作用需要通过产业价值传递来实现。艾瑞认为,现代金融服务与信息的生产、传递和使用的关系日益紧密,经济活动“金融化”程度加深,金融资源和信息越来越成为生产活动的必备要素。在产业互联网背景下,资金的高效流动与信息的快速连接具有天然的相关性,对于数字化、信息化服务难以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金融工具可能是比信息平台更有效的产业互联网连接手段。


金融服务商在向上延伸做SaaS服务有一定优势

对于缺乏数据化和信息化的传统产业,产业互联网难以通过信息打通的方式实现连接,而金融服务商本身在产业链上占有优势,是这类产业实现连接的一个有力推动者。金融服务商能够通过“支付先行”向上延伸数据+技术+资金的打包服务。艾瑞认为,金融机构在产业互联网中的性质可能会发生改变,金融服务的内容将更加丰富,金融服务商能够成为类SaaS服务商的综合服务角色,也可能会像SaaS服务商一样形成整个生态。


制造:生产交付与深度服务持续融合

生产协作网络使得生产即服务(MaaS)成为可能

生产即服务(Manufacturingas a Service)是制造商共同使用生产基础设施网络的产物。在实现形式上,MaaS的雏形是生产者共享制造设备(融资租赁)和制造产能(代工厂)、以及消费者即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产品(共享3D打印)来降低成本实现灵活快速的生产。随着生产网络的组织能力和灵活程度提高,欧美等国家已经逐渐形成了专业的MaaS平台,为非周期性的灵活订单提供即时生产服务。


MaaS:工业制造领域优先切入分散程度高的离散制造业

工业制造可以根据生产模式分为流程制造业和离散制造业,其中离散制造业可以根据生产规模和分散程度分为重型离散制造和轻型离散制造。目前中国已经出现的MaaS服务商,如生意帮、云工厂等,主要服务于轻型离散制造行业。而重型离散制造和流程制造行业,由于产能集中、需求波动小、生产过程难以拆分,产业互联仍停留在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连通阶段,尚未出现成熟的MaaS服务商。艾瑞认为,由于这些产业特征,工业制造领域的MaaS发展需要将信息流动与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结合,形成以生产要素(而非单纯的信息)为中心的生产合作网络。


物流:新一代服务商加速多环节磨合

打造数字化供应链生态圈,实现“飞轮效应”理想态

传统物流主要以支持体系的角色存在,追求规模经济,实现部分物流节点上的体验、效率、成本的最佳。随着5G技术及物联网传感器成本的迅速下降,物联网在端到端供应链使用场景中逐渐普及,实现物流场景中的人、设备、车及货物等万物互联。进而成就行业整体的“飞轮效应”理想态。


改造成本高是即时数据化连接推进缓慢的主要瓶颈

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用户对物流成本敏感度较高,这要求物流企业进行精细化的成本管理,从降本增效的角度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物流行业货运存量大、涉及环节多、流程复杂,行业供应链的整体提升需要的车货匹配、流程可视化、供应可调度等条件,对大多数需求方来说并非必要条件,同时涉及到大规模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增加,大大侵蚀短期利润,这是影响物流行业产业互联进程的主要原因。艾瑞认为,改造成本的限制意味着物流行业的产业互联网生态实现必然是渐进式的,其驱动力来自于企业竞争壁垒的不断提升和技术成本的不断降低。


零售:消费互联网驱动下的重生

产业互联网打破传统零售供应链流通关系

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零售的下一阶段发展将集中在中介流通环节和B2B关系网络的重建上。传统零售供应链条呈现线性状态,各参与方之间依次进行信息交换,通过多级分销商网络实现价值和供需信号传递,传递效率较低,需求信息回流通路不畅。而消费互联网带来的数据网络、供应链基础设施有可能重新建立起分散的零售商与供应商的直接联系,形成简单且高效的连接通路。


文娱:价值链一体化过程远未完成

内容平台使消费者同时成为生产者,参与价值叠加过程

在文娱行业,用户获取内容渠道的多元化和短视频、直播等 娱乐 平台的爆发,使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内容生产的过程中。普通用户不但能通过各类工具直接制作视频,成为内容的直接创作者,还能够通过互动、弹幕、投票、二次创作等多种方式影响作品内涵与创作走向。消费者作为生产者参与文娱内容生产,创建了一条去中心化的价值回流通路,使众多“素人”成为大众化 娱乐 内容生产者,更加快速、精准、灵活地响应市场需求。


教育:需求端复杂,易从局部切入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教育产业互联网的切入点

教育行业下游终端用户类型多,个性化需求复杂,在整个产业链上难以数字化触及,教育产业互联网化最可能成功的是从管理环节切入,实现软件及服务供应商的平台化管理。目前,教育产业仍然极度分散、各教育组织平行独立,导致优质资源配置效率很低。通过搭建专注教育服务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可以更科学地重组行业供需关系,进而改善产业成本结构。


医疗:产业互联网化仍然“步履维艰”

只有政府力量才能实质性推动医疗产业互联网

医疗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我国医疗系统由于具有强公共服务属性,行业发展受政府和社保机构的强影响,医疗资源长期供不应求,医疗机构(医院)连接意愿不强,上游供给端(医药企业)和需求端(医患病人)对产业的作用能力较弱,产业互联网化发展驱动力不足。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在政府的推动下,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就医方式也在日益改善。但医疗机构、政府部门、服务企业之间存在深厚的数据壁垒,产业互联网在 健康 医疗事业中的发展还存在诸多挑战,医疗产业互联网化仍然“步履维艰”。


产业互联网行动:竞争壁垒产品化输出

机会空间和行动建议

行业分化与业务细分为产业互联网服务带来无限空间

虽然目前产业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进展不一,渗透程度总体不足。但在产业互联网的生产网络中,不同细分行业与不同业务环节的交叉能够创造出数量巨大的服务节点。这些节点内部也会进一步实现合作分工,形成新的合作网络。因此,艾瑞认为,产业互联网不断推进行业分化和业务环节细化,为服务者带来的机会空间几乎是无限的。产业互联网的终局绝不会是寡头垄断的统一市场,而是参与者多样且极度活跃的交叉创新市场。

来源:艾瑞咨询


10. 为什么说首当其冲受到5G技术冲击的是 to B 领域

因区块链技术最先产生的数字货币对金融领域造成巨大的冲击,研究和应用区块链技术成为当今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本质上来说区块链技术仍然属于一种技术手段、工具,在金融领域应用和在实体经济领域的应用都是平行的,既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但又有一定的交叉,也就是说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间接的。1、无论金融还是实体,供需之间交易的基础之一是信任,现行的银to企、企to企、企to人等都是以货币为纽带。而货币的发行权在国家,经营权在银行,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广泛应用,今后企业与企业,或个人与个人之间可以自组织发行数字货币(数字信用),银行的地位将从目前的垄断经营变成市场平等竞争经营。所以金融领域广泛应用区块链技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间接的。2、区块链技术是现实(实体)与虚拟之间的桥梁,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对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里进行再造、重构和新定。如现实的纸币在虚拟世界里的数字货币,现实股票交易在虚拟世界里的股票数字化交易,现实的进出口贸易在虚拟世界里的数字结算、数字清关、数字单证、票据等等,可极大的提高了业务流程的效率,节省交易的成本。目前所有交易都离不开银行,银行在交易中起到了中心枢纽的作用,银行应用区块链技术必定提高其结算的效率,间接促进了实体经济的效率,但今后这种影响会逐步减弱。因为区块链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它的分布式记账系统就是一个无中心的网络系统。3、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际上是将目前互联网流动的信息价值化和信用化,通过区块链将互联网内的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文化价值)的信息,进行重组和新构形成价值互联网,其意义十分重大,无论是对金融行业还是实体经济都将带来革命性的促进作用。

阅读全文

与区块链tob业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幸运手镯电影叫什么 浏览:68
求个在线观看不用下载的 浏览:924
日本关于老师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481
邵氏经典颜色程度最高的大全 浏览:522
徐少强饰西门达是什么电影 浏览:979
护士和医生的电影 浏览:253
李采覃主演的韩剧电影 浏览:509
免费日本电影推理片 浏览:6
love电影法国版美剧在线观看 浏览:7
好看的韩国推理片在线 浏览:8
童宁拍过的电影 浏览:250
比特币价格由哪个网站决定 浏览:156
电影《太阳之城》在线观看 浏览:839
主角是足控的仙侠小说 浏览:626
韩国电影刺下载 浏览:797
韩国吸出乳汁的电影 浏览:51
台湾限制级电影 浏览:724
像血恋一样的电影还有哪些 浏览:190
免费看les片 浏览:757
《柏林漂流》日剧 浏览: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