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以太坊分叉是遵循什麼推理邏輯
以太霧EthereumFog,簡稱:ETF,是以太坊Ethereum的分叉鏈,是為了解決以太坊所缺乏的分布式存儲和分布式計算能力而生,後期會切換為POW+POS混合挖礦。原生Coin為ETF。
接下去,簡單闡述下之所以做出「分叉概念幣」的推理邏輯:
1、利益的需求。針對這一點,內參從來不掩飾。現在的分叉,或多或少都夾雜著背後利益團體的訴求。追求利益,追求高效的資金投資回報率是永恆的主題。
中國有句古話叫: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比特幣經過多次的分叉,價格被推上新高,已經成為很多人「買不起」的標的,並且由於單價的高昂,使得分叉帶來的糖果越來越沒吸引力,用句玩笑話就是:比特幣稍微一哆嗦,也許你心心念念的糖果錢就跌進去了。
基於此,主力何嘗不明白。那麼,就順理成章轉而向其他主鏈尋求分叉利益。以太坊作為全球市值第二大數字貨幣,無論從規模還是群眾基礎,都是最佳的選擇對象。
當然,以太之後,還會有別的分叉主鏈被瞄上,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2、進化的需求。這一點其實應該放在首位,但是在投機氛圍下,反而成了容易被忽視的點。
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的比特幣也好,以太坊也罷。要想真正大規模商用,還存在諸多的問題,而且每個問題都是一塊硬骨頭。一隻「貓」給以太坊造成了不小的麻煩,有計劃說,一些團隊正在依葫蘆畫瓢,開發「狗、兔子」等以太坊鏈上養成游戲。以太坊對於技術(擴展性、處理能力、並發量、延時性等)的需求已經迫在眉睫。
而基於共識的分叉,是受大家歡迎的,也是必需的。
一切未完待續,大幕一旦拉開,分叉潮將滾滾而來。
㈡ ETH合並的幾個小Tips:何時通縮分叉幣價值幾何
1、共識機制的切換並不是「瞬時」完成:
以太坊 主網合並升級不會立即完成Pow Pos的轉變,當前以太坊是兩種共識機制同步運行,Pow佔90%,Pos佔到10%,按照開發組將難度炸彈的時間推遲到9.12日,難度炸彈爆發後伴隨合並完成Pow挖礦難度將會逐漸「指數型增加」,屆時局於挖礦成本的問題,倒逼Pow礦工逐步退出網路,但該過程可能持續將近6個月以上的時間,Pow網路也將進入「冰河期」
2、冰河期逐步減產,「通縮」並非一蹴而就:
在冰河期,由於以太坊Pow挖礦難度的劇增,出塊時間的延長意味著礦工每日出塊總獎勵減少,按照以往難度炸彈爆發時期的數據,冰河期內大約1個月會進行1次Pow挖礦難度的調增,每次調增的力度都會比上一次更顯著,預估持續6個月以太坊網路的總獎勵將減少50%以上,持續9個月的時間將減少80%以上,經過6-9個月的時間將會完成大部分的減產,近幾日 ETH Burn徘徊在1300附近,因此以太坊真正達到「通縮」需要在合並6個月後即23年上半年才能完成
3、用戶端並不會有過多不良體驗:
在以往難度炸彈爆發的冰河時期,隨著Pow挖礦難度的陡增,用戶端可能會產生非常不良的體驗,雖然手續費可能並沒有很高的提升,但是交互時間延長會明顯降低用戶體驗;不過本次合並之後用戶可能不會感受到明顯的交互時間延長,合並後共識機制的切換,Pos驗證開始將逐漸承載原本Pow驗證的份額,出塊時間更多的是參照Pos的時間;並且本次難度炸彈爆發和合並相隔時間不長,最多隻會有1-2次的挖礦難度調增,最差情況下增加2秒附近的出塊時間可能也不會過多影響用戶體驗
4、礦工分叉價值幾何?定價權在交易所:
2017年 比特幣 經過了一波分叉潮,潮水過後最終發現大家都在裸泳,只有比特幣仍然屹立不倒,當時市場更多的是看不懂、看不清,分叉的「好」與「壞」在激辯中沒有定論,交易所上線分叉也不會背負更多的罵名,市場的猶豫成為交易所爭奪流量的工具;但今日非同往昔,主流的聲音都是力挺主鏈,小型交易所可能會應為流量爭奪被迫上線,而頭部交易所應更加愛惜自身的羽毛,沒有頭部交易所支持失去流動性的分叉將是一地雞毛;不過分叉幣大概率還是會存在
5、算力遷移能否成真?或是偽命題:
市場更多的是在計價炒作預期。市場中大約80%以上為Gpu礦機,大部分GPU礦場會轉型,為視頻流應用程序構建基礎架構、2D 和 3D 對象的渲染以及雲伺服器,因此也能保證一定的利潤;算力遷移的過程伴隨著挖礦難度的驟增,獎勵也會隨之減少,甚至入不敷出,因此並不認為大礦工會頂著巨額的成本拉高ETC沒有生態支持的幣價,更何況Gpu礦機也並非一條出路。而算力遷移和幣價是否有直觀的聯系更像是先有雞還是蛋的問題
㈢ 以太坊2025能到9000嗎
無法確定以太坊2025年能否到9000美元,其價格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同專家預測存在差異。
從利好因素來看,技術升級方面,以太坊2.0及網路升級,如2024年3月Dencun硬分叉和未來Pectra升級,或使每日活躍地址數增加並提升估值;機構採用上,美國現貨ETF和香港雙幣產品注入資金,芝商所暗示推出實物結算期貨;市場需求上,ETF通道和MiCA合規性使財富管理公司更易配置ETH,經合組織養老基金調整投資能釋放大量需求;創新能力方面,賬戶抽象、重新質押支持的主動驗證服務及Roll - up的新設計都利於發展。
不過,以太坊也面臨諸多挑戰。安全問題突出,跨鏈橋攻擊和重新抵押加劇風險;市場波動大,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關稅沖擊等會壓縮風險資產市盈率;競爭激烈,Solana在日活躍地址數和交易量方面領先,若其升級實現,以太坊可能失去優勢;監管政策不明朗,美國Staking合法性未知,大選可能改變市場人氣。
專家預測方面,Finder第一季度50位專家小組預測2025年12月價格達5770美元,CoinPedia上行預測為5925美元,渣打銀行預計2026年達8000美元,CoinPedia看跌預測或回落至2917美元,多數賣方預測集中在4000 - 4500美元。
㈣ 為什麼以太幣會分叉
以太坊分叉,導致以太幣產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技術更新與治理需要。具體內容解釋如下:
首先,從技術更新角度看,區塊鏈技術隨著不斷的升級和改進,產生了諸多新功能。隨著智能合約、去中心化應用等功能的擴展,以太坊需要不斷升級以適應這些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技術升級導致的分叉是不可避免的。這種分叉有助於提升以太坊的性能、安全性和穩定性,從而滿足日益增長的用戶需求和交易規模。因此,以太坊的分叉可以看作是一種技術進步的體現。
其次,從治理需要角度看,以太坊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分布式網路,其運營和治理需要得到全球用戶的共識。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重大漏洞修復或重大決策時,為了達成全網共識,可能需要通過分叉來實現。分叉可以使網路能夠統一執行一個廣泛認可的版本規則。它不僅提升了網路的性能表現還大大增強了以太坊網路的健壯性。因此,治理需要也是以太坊分叉的重要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以太坊的分叉是技術進步和治理需求的必然結果。它反映了區塊鏈技術的持續發展和以太坊網路的不斷進化。每一次分叉都是以太坊網路向更加成熟和穩健邁進的一步,都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另外還需指出的一點是:區塊鏈項目在實施升級過程中會產生新的代幣和分支,這對於投資者來說是一種挑戰和風險點。因此在進行投資時務必了解項目方的具體計劃並密切關注市場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