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研究能力是人人都應該掌握的能力
這是一篇得到專欄—— 《有效提升你的研究能力》 的讀後感。
本來是在做課題、論文之前,准備看看,有什麼可以借鑒的地方。看過之後,發現,不只是做課題論文,原來研究能力,是我們人人都應該掌握的能力。
這是一個教程。教我們什麼?教我們如何對一個新事物、新課題進行研究。
比如我們想了解什麼是區塊鏈、如何做短視頻等等。都可以通過研究來實現。
1.what:什麼是研究
研究,research,源自中古法語,徹底檢查。
研究能力,是面對一個新事物,新課題的時候,能夠快速上手、並掌握概況的能力。人人都應該掌握的研究能力。
為什麼要研究呢?為了更好。
具備意識——>搜集資料——>處理資料——>創造輸出
(1)具備意識 我們要具備三個意識。 作品意識 希望把一件事物做得更好,做得像個作品。在作品意識的帶動之下,才有以後的整個研究。
目標意識
局外意識 研究者一定是局外人,因為人們往往容易在自己感興趣的部分裡面過度沉溺。
(2)搜集資料 足量,但節制足量,指跳出單一的維度,帶有 目標意識的多 。節制,要避免過度沉溺於文本。
關於搜集資料,我自己又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學習使用搜索這個工具——學習搜索的技巧
第二、找梯子。
找到梯子,得到了工具(Google scholar),可以閱讀大量原版內容。
我自己還想補充的,是關於搜集資料的細節。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爆炸的時代,對於搜集資料,除了足量,還要做到有選擇。除了帶有目標意識進行選擇外,還有信息的來源於出處。盡量原版、盡量經典。
今天剛好聽到,李笑來老師的講課——從噪音說開去。其中提到當前產生的論文,其中99%的屬於噪音(不一定是原話),更不要說互聯網上搜索的信息,噪音的比例應該更高。講課中,提到這本書《信號與噪音》,有時間可以去閱讀。
(3)處理資料
運用 批判性思維 ,對應的行為動作是提出問題,而不是按字面理解的挑毛病。
自己這段時間需要讀本書 《學會提問》 。
(4)創造輸出
輸出的成果就是把研究結論成果化的文章。這樣的文章具有以下特點:系統性足夠的文本支撐嚴密的邏輯論證
(5)對於學術性論文
學術論文具有四個特徵:Validity 正確性 、Reliability 可靠性、Continuity 可持續性、University 普適性一個正確性,論文提案,包括核心課題、論文的結構框架、每一部分的邏輯關系一個可靠性,重要技巧就是借力打力。
另外,討論和導師必不可少。
1.掌握英文才能做深入研究
想做學術研究,或者哪怕是將一般性研究做得深入,你還是要掌握英文。在西方學術體系還處於發達地位的今天,如果你不懂英文,就可能錯過不少前沿和有代表性的觀點,影響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的觀點,李笑來也有提到。能看原版書,絕不選擇翻譯過來的書籍。原因有二。1.翻譯本來就不一定能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晰。2.一些優秀書籍就不會有譯本。
2.英文學習的方法
英文學習的方法,用一句話總結,就是「要去到哪裡,就從哪裡開始」。
你想研究什麼,就直接硬著頭皮看和研究領域緊密相關的英文資料。邊查邊學習其中的陌生詞彙,這個環境中你才能記得住那些詞彙。
我認為,堅持這種方法一段時間,該領域相關的詞彙及表達逐漸可以明白。
這里, 英文學習的意義(why) 有了 ,英文學習的方法(how) 也有了,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學英文,不去用英文呢?
所以,腦海里剔除對英文學習的「堅持」這個概念,而是,學英文這么有意義的事情,誰不讓我做,我跟誰急。
2022年,從讀原版書籍開始吧 。
3.研究中經常遇見的一個問題——看不懂怎麼辦?
這一點在專欄中沒有提到,但這是研究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李笑來的《財富自由之路》中提到:對於讀書,一遍看不懂沒關系,硬著頭皮讀完, 反復 讀,慢慢讀懂的就會越來越多。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到了他是怎麼做的:
發現問題(研究對象):統計學教材裡面的某些缺陷,概率的局限。
如何去分析解決問題:書店訂購了(當時還沒有網路)幾乎所有以「概率」或「隨機」為標題的書。連續幾年,我除了這類書之外什麼都不看,不看課堂教材,不看報紙,不看文學書,什麼都不看。如果 遇到不能馬上理解的內容 或者感覺有點兒無聊了,我就 閱讀另一本書 。 渴望去深入了解 小概率的問題。
解決問題(最終結果):成為最佳投資,原本的風險變成了最了解的主題。5年後,以研究小概率事件的方方面面為職業重心。
不管是李笑來,還是塔勒布,這里都包含著反復的
意思,不管是李笑來的反復閱讀一本書,還是塔勒布的換書看,但研究對象(主題)是反復的。
這里也包含著「選擇正確的困難」的含義。
從塔勒布的例子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什麼文字中隱藏的意思呢?第一、做出選擇之後,持續研究的精神。比如塔勒布,研究小概率的問題長達5年時間。
第二、做研究需要的文本內容的足量。這句話:書店訂購了(當時還沒有網路)幾乎所有以「概率」或「隨機」為標題的書。試問:自己做研究的時候,不管是准備針對一個主題寫論文,還是針對課程的一個部分授課,又閱讀過多少緊密相關的文本內容呢?
第三、文本的選擇標准不看課堂教材,不看報紙,不看文學書。那看什麼呢?我的理解是有選擇的看相關的經典內容。
❷ 《道德經》第三章讀後感
讀《道德經》第三章有感。
什麼是無為而治?
老子在他的《道德經》里,大多時候是用宇宙觀來詮釋他的治理觀。
他一直強調,治理就像大自然一樣,日月更替,四季輪回,萬物生長,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過程了。
空氣,讓我們呼吸,但我們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管理者就應該像空氣一樣,最好的管理者是讓人感覺不到他的存在。
當我們一旦感覺到空氣存在的時候,不是我們自己出了毛病,就是空氣出了毛病,譬如霧霾和肺癌。
好的治理就是使管理者的存在作用越來越小,就像西方國家的總統一樣,上邊隨便換,下邊照常轉。
那麼,這個思想對企業管理是不是一樣有作用呢?
當然是了。
如果,一個企業管理者,他若能做到,他在與不在,企業都照常運轉,正常運行,這就是老子說的「為無為,則無不治」了。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無為而治呢?
肯定不是學一學《道德經》就可以了。
最應該學的其實是現代管理知識,所有答案都能在現在管理理論中找到。
做為一個管理者,不學《道德經》沒有多大問題,但不懂現代管理知識和理論 ,那就差大事了。
小CEO也好,大CEO也好,最初的差距就在現在管理知識和理論上,有些人認識不到這些,所以能力一直無法提升,幹事費勁,硬撐硬挺。
現代管理的東西能讓能能力提升,這毫無疑問。
那麼,老子的《道德經》對你能有什麼幫助呢?
它能讓你水平提升!
這個就了不得了!
能力增長和水平提升不是一個概念啊!
能力能讓你落地,水平會讓你騰飛啊!
水平是理念,能力是標准,維度是不一樣的。
大BOS需要水平,小BOS需要能力!
說句不中聽的話,我們大多數管理者都是有能力沒水平。
所以,要學貫中西啊!
所以,要東方理念,西方標准啊!
所以,不要像我一樣當個小官,學點國學,就到處顯擺,到處吹牛逼呀!
差遠了!
老子說的無為而治,其實就是去中心化。
如此看來,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互聯網思維,就有了區塊鏈思想。
這里的虛其心和弱其志,指的是君王不要以自我為中心,不要把自我意志強加於人。
食其腹和強其骨,指的是君王在制定好法律制度以後,只管好養生和健身就行了。
讓老百姓知道你重要,但感覺不到你的存在,是治理的最高境界。
就像空氣一樣,我們知道沒有空氣活不了,但是,我們不用對空氣感恩戴德!
君王如果能這樣,那就是高手。
國家領導是這樣,企業領導也如此,如果一個企業領導能夠不以我為中心,能夠不經常作秀,能夠不前呼後擁,能夠坐的住凳子,閃的開身子,放的下架子,有你沒你企業都一樣正常運轉,你在與不在員工都一樣努力工作,這個就了不得了!
所以,學一學《道德經》,對企業管理者還是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