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區塊鏈 > 區塊鏈基站

區塊鏈基站

發布時間:2025-08-27 07:24:54

Ⅰ 元宇宙是由哪些構成的

構築元宇宙的技術賽道歸納為「BAND」,即區塊鏈(Blockchain)、游戲(Game)、網路算力(Network)和展示方式(Display),分別從價值交互、內容承載、數據網路傳輸及沉浸式展示融合構建元宇宙。

(1)區塊鏈技術提供了去中心化的清結算平台和價值傳遞機制,能夠保障元宇宙的價值歸屬與流轉,從而保障經濟系統的穩定、高效,保障規則的透明和確定性執行。去中心化的虛擬資產能夠跨平台、脫離內容本身進行流通,變得更加「真實」。

(2)電子游戲為元宇宙提供交互內容,是元宇宙內容發展與用戶流量的關鍵賽道。用戶創作成為元宇宙游戲發展的趨勢,用戶創作能夠為元宇宙提供了豐富的內容,玩家並非像傳統游戲一樣成為游戲主策、主程手中的提線木偶,也改變著人們對虛擬資產的觀念。

(3)網路與算力技術的升級保障了信息的傳輸與計算能力,5G、AIoT、算力為次時代應用創新打下了堅實基礎。雲游戲近年來也實現了高速發展,雲計算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科技領域之一,伴隨通信速率和雲算力的持續升級,雲端游戲已經成為現實。

(4)顯示技術提供交互方式,超高清及AR/VR設備也實現了持續迭代升級,用戶已經可以獲得較好的沉浸式體驗。

「BAND」四大賽道近年來均發生了邊際變化,目前從技術的供需層面都逐步支撐元宇宙的降臨。具體而言,區塊鏈DeFi、NFT賽道快速迭代,從早先的幣圈與鏈圈之爭進化為逐步鏈接真實世界,且通過DeFi構築金融模型,使更多的人和機構開始接受這種虛擬資產範式;游戲行業探索出了以用戶創作主導,經濟系統為核心的Roblox模式,游戲UGC模式廣受市場認可;5G基站、AIoT大規模建設,大規模IDC數據中心的落成以及「東數西算」的推進,在網路數據傳輸、算力上為元宇宙新時代提供了基礎;新一代VR設備實現使用體驗廣受好評,銷量迎來增長,顯示技術從3D向全真演進。

鏈喬教育在線旗下學碩創新區塊鏈技術工作站是中國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開展的「智慧學習工場2020-學碩創新工作站 」唯一獲準的「區塊鏈技術專業」試點工作站。專業站立足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研結合培養模式改革,構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Ⅱ 中國如何推進區塊鏈建設目前有何成效

已經有落地的區塊鏈項目了,比如說UtiSpace這間俠。區塊鏈是大勢所趨的風口項目,但在選擇區塊鏈項目時,一定要擦亮眼睛,一定要找有技術、應用落地、真正腳踏實地做事的團隊。否則,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既是趨勢,自然有很多借機炒作、詐騙的項目。

在這里本大俠主要介紹目前全球第一個技術完善、應用真正落地的區塊鏈分布式存儲項目——UtiSpace空間俠(微搜公號 UtiSpace空間俠社區)。

簡單介紹一下UtiSpace空間俠:

5G是不是來了?大數據、人工智慧、穿戴設備、物聯網、AI是不是進入了我們的生活?手機是不是因為內存不夠了?

卡頓了?

高速的信息流必然需要無窮大存儲空間,而現在的存儲空間永遠不夠用。

比如:4G手機存儲空間決定手機價格,那5G手機呢?更要10倍4G的空間存儲的需求,價格也就會貴了。

有需求就有市場。過去我們做大數據存儲需要建很大數據存儲基站。成本很高,動不動就是百億元,而且安全性很低(基站會發熱易火災、地震了咋辦?黑客攻擊了全部數據會癱瘓),此外再大的基站存儲量都有限,永遠不能滿足市場產生翻倍的數據量,這樣造成大量有用的數據無家可歸。目前67%的數據都被刪除了,這是一筆很大的損失!

那麼誰能解決存儲量大、安全性高、低成本、低能耗的數據存儲呢?

今天中國自主品牌UtiSpace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儲空間俠聯合浙江大學數脈鏈實驗室,解決了這一世界性難題。從而領先佔領了分布式數據存儲這塊大蛋糕 。

Ⅲ SmartMesh:再也不怕斷網的「黑科技」

現代人最害怕的事件是什麼?斷網斷WiFi!作為手機星人,最想要的是什麼?隨時隨地都能聯網,然後逛微博、上微信、刷淘寶……

SmartMesh,一個基於區塊鏈的底層協議,就是為了解決你我的這個苦惱而生:有了它,在沒有網和信號的地方,也能夠進行順暢的通訊和交易,再也不怕沒有WiFi了。

一、SmartMesh是什麼

前面說了,SmartMesh是一個基於區塊鏈的底層協議,這個協議能夠支持智能設備的互聯,而且是不用互聯網的互聯方式,構建一個無網的萬物互聯生態系統。

目前我們使用的網路,建立在電纜、基站等搭建好的基礎設施之上。而提到無網通訊,有人或許會想到藍牙的傳輸功能,它完全不需要網路。

不過SmartMesh要做的,並非像藍牙那樣,在很小的一個范圍內實現無網路的交互,也並非真的不需要網路,而是做到無需電纜、基站等設施,也能形成一個可以自由使用的網路。這樣一個網路,主要通過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構建起來。

在這個網路中,每個手機都是一個節點,節點和節點之間可以分享網路信號,也就是說,其實每個節點都可以將網路信號發送到最近的節點,並且每個節點都是一個路由器,以此來形成一個信號網路。

在這個信號網路里,需要一個信號發送設備,當離這個設備最近的節點獲得信號時,便成為一個路由器,以此不斷向後面的節點傳遞。傳統的方式是,一個基站將信號發送到千家萬戶,或者一個路由器的信號供很多人共同使用,信號的強度會受到距離遠近和使用人數的影響,但SmartMesh所構建的這種網路,不會有這種困擾。

這種模式的網路被稱作Mesh Network,也被叫做多跳網路,最初用於軍事開發,後來被用於那些無法使用網際網路的社區。在當時,高效廉價的Mesh Network受到很多人關注,但是,它的安全性也隨之被人提出:在Mesh Network的信息傳輸需要經過這個網路上的所有節點,也就是多個設備,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很難保證傳輸的信息,它的質量和安全能夠始終如一。

因此,Mesh Network只被當做是互聯網遭到破壞無法使用時的一種替代品。

但是,SmartMesh的項目團隊從區塊鏈技術受到啟發。區塊鏈技術提供了一個透明、去中心化的節點網路,解決了Mesh Network面臨的安全性問題;並通過代幣激勵的方式,使得這個網路能夠自主運行、自我修復以及具有高度的彈性。

加入了區塊鏈技術的Mesh Network,將有希望獲得更廣闊的運用。

二、無網通訊與無網支付

目前,SmartMesh已經初見成果,MeshBox作為其第一個生態項目,將會為Mesh網路提供無數節點。

MeshBox是構建Mesh網路非常重要的硬體設施,它基於SmartMesh的開源協議,是一個繼承其去中心化特點和Mesh節點的開源硬體盒子。

那麼這個盒子究竟起著什麼作用呢?

Mesh Network雖然可以實現無線網路通訊,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前提,那便是必須要有足夠密度的節點網路。在人煙稀少的地區,節點與節點之間相隔太遠,很難形成網路。

MeshBox目前主要將智能手機作為節點,在這種情況下,這個盒子接入互聯網,並作為一個初始的信號發射設施,而此後所有的手機都能夠成為一個移動的基站;在使用手機不密集的地方,MeshBox又能夠充當這樣一個固定的基站,接通電源後長期運行,可以彌補節點的不足,使一個地區的節點分布的更加的均勻。

MeshBox的作用原理

簡言之,MeshBox解決了Mesh網路的不穩定性。

同時,MeshBox還繼承了SmartMesh的雷電網路(Raiden Network)。雷電網路是一種狀態通道技術,能夠在鏈上實現交易,在鏈上進行結算,大大地提高區塊鏈的性能以及確認交易的效率。

通過節點間的傳遞,移動雷電網路結合SmartMesh協議,支持IoT(物聯網)設備的發現和無線接入,使得萬物互聯成為現實。在這樣的無線網路設備上,可以實現SmartMesh所宣稱的無網通訊和小額支付。

這樣,在無法架設互聯網的地區的人們,也能用上網路,進行通訊和支付;而在接收不到信號的場所,同樣能夠隨心所欲得使用上網了。

在這樣的一個區塊鏈網路上,要如何維護系統的正常運行呢?方法就是依靠SmartMesh項目開發的代幣SMT。使用網路的人需要支付一定的SMT,而貢獻節點、硬碟和內容的用戶則能夠獲得SMT獎勵,最重要的,信息的傳輸和交易的確認也需要使用SMT。

三、道阻且長,陷入兩難

以太坊創始人V神曾經在Twitter上表示:能夠使互聯網保持中立的不是VPN,而是大規模採用Mesh網路。在去中心化領域,Mesh網路成為了一名新「網紅」。

而自SmartMesh提出無網通訊的理念之後,有眾多的相似項目跟風而生,這其中有很多都借鑒了SmartMesh,有些甚至連白皮書都悉數照搬,另一方面,利用無網通訊噱頭的空氣項目也紛紛出現。

總之,Mesh網路的成為了新的火熱概念。但建立在區塊鏈上面的Mesh網路,理論上固然完美,要付諸實際,卻是道阻且長。

首先,無網通訊並不意味著完全不需要互聯網。初始節點必須要接入網路信號,才能夠傳達到整張網路上。目前來看,無網通訊仍然只是互聯網無法使用的備用方案,若要使用Mesh網路,互聯網又為運營商所掌握,存在利益沖突的兩者是否能夠達成合作?

當然,如果不使用現在的互聯網,那麼開發團隊還可以發射一顆衛星,接收信號。SMT的確宣稱將發射衛星接收網路,但實際是否可行呢?發射一顆衛星的成本是非常高的,SmartMesh真的有這樣的財力嗎?

所以說,這一應用在實際推廣上面仍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

目前,SmartMesh主網早已上線,其token也已上線火幣、比特兒等一些大交易所。但由於行情的不景氣,SMT的價格長期處於低谷,這一項目也正在變得逐漸邊緣化。

實際點說,現在區塊鏈整體的發展受到數字貨幣市場牽制太多,目前的行業急需資本,但幣市的不景氣使得分散的資本正在大幅縮水,而商業巨頭的插手又將令去中心化這一主題陷入兩難。大環境尚且如此,深陷其中的SmartMesh,未來難料。

Ⅳ 雄安構建起了一片「數字森林」,區域鏈是如何融入到大家生活中的

雄安新區至2017年成立以來,到現在已經是五周歲了,在目前,雄安新區正在大肆推動智能化,如果你到雄安新區去走一走,各種智能化、數字化的帶來的便利,我們隨處可以見,現在就可以從幾方面稍微感受一下。

除了便捷購物、數字森林這一方面,雄安新區的城市建設也值得一提,每個地區有一個便民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更是依靠著全數字化打造,比如說我們城市建設的每一根鋼梁的信息,在數字平台上都可以得到驗證。他們用這種數字化的理念,以及數字化建造,全面打造雄安質量,為雄安新區即將未來的升級發展,帶來了更好的技術保障。

Ⅳ 區塊鏈卡脖子怎麼解決(區塊鏈太恐怖了)

區塊鏈怎麼解決美國次貸危機

區塊鏈解決美國次貸危機的方法:

1、勒緊褲帶,多掙錢少花錢,慢慢還。

2、進行債務貨幣化,通過通貨膨脹,讓負債的實質購買力下降。

3、債務貨幣化解決債務危機,資產清算,故區塊鏈解決美國次貸危機。

國產基礎軟體雄起,「卡脖子」將成為過去式

近年來,隨著5G、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突如其來的疫情催化,各行各業對於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數字化轉型離不開強大的IT基礎設施,更離不開基礎軟體的支持。

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國內基礎軟體95%以上的市場份額仍被國外商用或開源軟體所佔據。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所說的,我國信息產業的創新主要強在應用層,而核心的基礎軟硬體相對薄弱。

沒了基礎軟體的支撐,應用軟體便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好在,從國家到軟體行業,都意識到了基礎軟體發展存在的瓶頸,也一直在努力尋求突破的「窗口」。

一方面,國家通過戰略部署、政策牽引、資金補助等多種方式全方位提升基礎軟體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時間,並在「十四五」規劃中進一步強化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及相關配套政策,在推動技術軟體成為國家數字經濟建設的核心基礎設施的同時,強調基礎技術與生態要向下紮根、做牢基礎,為高質量的組織信息發展起到長期穩定的支持作用。

另一方面,許多科技企業也開始在基礎軟體行業發力。從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發布的《2021年度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競爭力報告及百強企業》,就可以看出,百強企業在著力夯實產業基礎,聚焦操作系統、晶元、資料庫、中間件及各類應用軟體的集成、適配、優化的同時,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新興技術為牽引,不斷加快發展平台軟體,支撐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推進下,我國基礎軟體行業正迎來嶄新的黃金時代。

洞察到這一切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多次表示,國家加速推動5G、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程,雲計算、基礎軟體作為數字基建的核心基礎設施之一,迎來了加速發展的利好。

最具代表性的是鴻蒙系統,現已成為繼安卓、IOS的第三大手機操作系統,歐拉(openEuler)、openGauss等新的操作系統、資料庫也都是國內基礎軟體的代表。

當然,華為這樣的國內頂尖科技企業取得這樣的成就,雖然令人驕傲,但也在意料之中。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有一家小而美的企業,竟然用自己的努力在世界范圍內填補了全自動可視化編程的空白。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一家國有企業在開發一個涵蓋商品推薦、下單、客服、秒殺等眾多單元的電商平台時,組建了一個數十人的研發團隊花費了一年左右,上線後卻在功能性、穩定性、安全性等方面問題不斷,更重要的是,無法在短期內修復上述問題。

用了飛算SoFlu之後,該企業僅投入五、六位研發人員45天就完成了開發。測試過程表明,平台的穩定性過關,且該電商平台可以根據企業的需求,獨立部署到任何平台。所有數據企業均可自行存儲,同時平台本身的安全規范,保證了數據的安全性。

主要是因為飛算Soflu應用可視化開發、平台組件和平台管理三大核心技術,解決了傳統軟體工程生命周期中的151個問題點,形成10大自動化流水線,使項目開發成本降低80%,效率提升超10倍,做到「十人可抵百人用」,讓小團隊也能輕松開發大項目。

此外,自動測試平台可以在開發完成後自動生成測試用例並完成軟體測試,讓一個人完成開發測試全流程。

依照現在數字社會的發展速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無數華為、飛算這樣的科技公司投身基礎軟體開發,中國基礎軟體行業必將迎來蓬勃發展的井噴時期,就如應用軟體一樣,躋身世界前列。

區塊鏈網路擁堵怎麼辦

1

什麼是網路擁堵

通常指的是一種網路故障現象:某辦公區域網計算機使用一個帶路由功能的ADSLModem+HUB共享上網。當同一時間上網人數較少的時候網路比較通暢,上網人數多了以後網路會時斷時通,並且HUB的Collision指示燈會閃爍不停。

而在區塊鏈的應用程序中,無論是數字貨幣、智能合約、去中心的交易系統等,它們的網路都是由一個個獨立的節點組成的,發生在節點中的各種操作,比如轉賬交易、合約狀態的變更等,都會以交易事務的數據形式廣播到網路中,通過礦工打包到新的區塊,作為主鏈的一部分而最終確認所有的這些操作。

當節點很多,使用量很多的時候,大量發生的交易就會來不及在正常期望的時間內被打包,因為它們都擁堵在網路中,這些等待的被確認的交易數據通常會維持在節點的內存池中。這個就是區塊鏈的擁堵。

2

網路擁堵是怎麼發生的

目前比特幣區塊大小為1M,每秒大約只能處理7個交易。隨著交易量不斷增長,比特幣網路已經難以迅速地進行轉賬交易確認,區塊鏈網路時常出現擁堵。

區塊鏈網路上最高時有上萬筆交易積壓,某些轉賬交易手續費高達幾十美元,網路擁堵時,交易甚至需要花費好幾天才能被打包。

實際上對於每一類區塊鏈應用來說,這個問題都是存在的,造成不斷有用戶抱怨交易延遲的問題,但也側面證明了應用的廣泛,以及用戶體量的增加。

那麼發生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3

網路擁堵怎麼解決

解決的方法,無非有如下幾種。

第一種擴容,提高處理能力。

第二種截流,限制區塊鏈包的數量。

通過將上述兩種方法進行綜合。

悉尼大學研究者研發了一種新型的區塊鏈系統,在100台機器中能夠實現每秒44萬筆交易的吞吐量,而Visa每秒的交易處理器是5.6萬筆。相比之下,比特幣每秒的交易限制在7筆,以太坊區塊鏈則為20筆。

JadeChain公鏈系統上線後,將徹底解決JADE生態應用中的網路擁堵問題。

怎麼加快推動區塊鏈為代表的核心技術研發攻關?

要抓住區塊鏈技術融合、功能拓展、產業細分的契機,發揮區塊鏈在促進數據共享、優化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協同效率、建設可信體系等方面的作用。要推動區塊鏈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解決中小企業貸款融資難、銀行風控難、部門監管難等問題。要利用區塊鏈技術探索數字經濟模式創新,為打造便捷高效、公平競爭、穩定透明的營商環境提供動力,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各行業供需有效對接提供服務,為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要探索「區塊鏈+」在民生領域的運用,積極推動區塊鏈技術在教育、就業、養老、精準脫貧、醫療健康、商品防偽、食品安全、公益、社會救助等領域的應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要推動區塊鏈底層技術服務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相結合,探索在信息基礎設施、智慧交通、能源電力等領域的推廣應用,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準化水平。要利用區塊鏈技術促進城市間在信息、資金、人才、徵信等方面更大規模的互聯互通,保障生產要素在區域內有序高效流動。要探索利用區塊鏈數據共享模式,實現政務數據跨部門、跨區域共同維護和利用,促進業務協同辦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好的政務服務體驗。

調查丨深圳企業頻頻外遷:產業升級還是成本擠壓?

歷史上,深圳曾多次面臨製造業出走的浪潮。近年來,「外遷」再度成為深圳企業界熱議的高頻詞。企業外遷也引發業界對於深圳產業發展空心化的擔憂。對此,深圳大學博士後楊海波表示,從短期看,對深圳產業會形成一定不利影響,但從中長期看不會出現產業空心化。這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40多年來,深圳形成的粘性極強的產業鏈及強大的產業資源配置體系。許多外遷企業仍離不開深圳強大的產業配套體系。

不過,也有學者指出,深圳需要按照中央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盡快連通,形成產業鏈協同分工效應,因為分工深化帶來的進一步的產業擴張和創新,使產業升級成為可能。一邊是企業在外遷,一邊是面向全球火熱招商,深圳的產業升級已在路上。

企業注銷注冊數均大增

證券時報記者從天眼查獲得的數據顯示,2015~2019年,深圳市新增的企業每年穩定在50萬左右,5年新增逾254萬商事主體。今年上半年深圳新注冊企業23.5萬家,居一線城市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注銷/吊銷的數據,2015年、2016年分別只有14766家、22477家,但到2017年陡然增到89800家,2019年更是達到228765家,相比2015年,增加了15倍。

這些注銷的數據中,很多屬於關閉,也有一些是企業外遷。學界將企業外遷分為五個步驟,外遷需求-選址考察-投資建廠-產能遷移-全部搬遷。只有全部搬遷後才需要在注冊地注銷納稅人和法人。深圳主要是產能外遷,遷出的企業很多保留了總部、研發和中試,所以實際外遷的企業數量會比較大。

深圳市順文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主要從事手機產業鏈的模切業務,深耕深圳十幾年,對手機產業鏈產能外遷這一過程有著切身感受。該公司負責人曾楚佳向記者介紹,目前客戶中上規模的基本上都已經搬離深圳,「只要廠子有個1000人以上的,都搬走了,因為這種廠要求勞動力多,廠房大,在深圳較難實現。一般就在深圳留個總部,生產基地都在外地」。規模小一點的客戶搬遷地以本省外市為主,較大規模的則多數將產能遷往其他省份。客戶搬離深圳,對他意味著成本增加,一是物流成本,貨品要通過快遞發往外地;二是溝通成本,比如打樣、現場溝通等,都不如以前便捷高效。

一位2000年初即在深圳從事拉伸膜業務的工廠老闆也表示,好多客戶都搬了,搬去東莞、惠州、珠海、河源的比較多,也有的搬去了越南、印度。「搬到珠三角的客戶都還維持著;外省的看客戶資質,好的就做;搬到國外的就不做了。」

今年8月,林老闆在江西的觸摸屏工廠正式開工了。在此之前,他在深圳開了十幾年的廠,規模最大時曾有500多名員工。「雖然廠區是在深圳原關外,但房租也已去到接近50元/平方米,工業用電1塊,我們用電量非常大,利潤已經很難覆蓋到成本了。」

搬到江西後,房租只需6元/平方米,如果產能規模達標後,還可以免租,再加上稅收優惠,以及電費、人工成本等降低後,狀況將大為改善。最擔心的是客戶,多少會流失一些,但是工廠的兩個最主要客戶已經先期搬遷去了江西,所以不利影響在可承受范圍之內。

林老闆表示:「現在物流方便,從江西發貨到深圳東莞一般都是隔天到,把交期稍稍延長一點,成本低了,也可以給客戶報價稍微低一點,客戶還是願意做的。」

企業外遷隱憂凸顯

2019年年中提交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深圳市2018年中小企業發展情況的專項工作報告》指出,2018年,深圳有9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現外遷情況,約占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的1.1%,累計在深工業總產值600億元,占當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95%,企業外遷風險不容忽視。

報告指出,目前深圳製造業企業受擴張需要、綜合營商成本上升、其他城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等因素影響而外遷,存在部分外遷引發整體外遷,龍頭企業外遷導致供應鏈跟隨外遷的風險,進而危及深圳產業鏈的完整性。

前述林老闆的工廠,即屬於跟隨龍頭企業外遷這一類。

楊海波表示,深圳外遷企業的主體有三類,總部位於深圳在其他地區設有子公司,總部位於深圳無其他地區子公司,以及總部位於其他地區在深圳設有子公司。每一類外遷的意願與需求不盡相同,但總體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整體外遷的較少,但部分產能外遷的較多,深圳強大的產業配套和廣闊的市場讓企業具有一定依賴性;二是近年外遷呈現出加速現象,這與產業空間不足、房價租金高企息息相關;三是部分規上企業、高新企業外遷,其中電子信息製造企業外遷比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深圳的創新能力。

此外,近年來飛利浦、三星電子、愛普生、奧林巴斯、霍尼韋爾等外企也陸續搬離了深圳。

很多深圳的優秀企業,在產能轉移後,很快成為當地的納稅大戶。2015年左右,華為產業逐步向東莞轉移。自2015年起,華為年年都是東莞市第一納稅大戶。2019年東莞市表彰主營業務收入前20名企業,華為系以4632億元穩居第一。歐菲光產能轉移到南昌,獲得2019年「納稅先進企業獎」。南昌歐菲光2019年營收213億元,歐菲光年報顯示2019年營收520億元。總部在深圳的立訊精密,2019年營收625億元,但屬於深圳的只有55.5億元。

使產業升級成為可能

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生活成本上漲、土地資源有限,成為深圳在發展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企業外遷也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自發行為。深圳如何破解高成本擠壓的「空心化」宿命?

「現在看看我們用的電腦,是電腦這個機子重要還是軟體重要?是軟體,這就是虛擬的,沒軟體,有電腦嗎?我們現在說美國用晶元卡我們脖子,不研究晶元,製造業也發展不起來啊。」唐傑認為,深圳未來就要按照中央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盡快連通,形成產業鏈協同分工效應,因為分工深化而帶來的進一步的產業擴張和創新,使產業升級成為可能。

歷史上,深圳曾有三次製造業出走的危機,分別是1995年上半年,「三來一補」型台資、港資外遷;2003年左右,低端製造業外遷,僅有總部或研發中心保留;以及2011年到2012年,製造業成本高帶來的外資陸續撤離。這三次的製造業撤離,並沒有使深圳崩潰,反而使深圳從跟跑、並跑,跨躍到領跑。

楊海波認為,從決策者角度看,處在產業鏈核心地位的、代表科技競爭力的、影響未來發展方向的企業的外遷,要想盡辦法挽留,保證深圳產業創新能力,比如要摸清有意向外遷企業需求(產業空間不足、租金壓力等),在這基礎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爭取做到「有求必應」,精準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與困難。對於一定要外遷的企業,借鑒日本「母工廠」模式,鼓勵與支持企業將總部、研發及中試留在深圳,保證創新能力不受影響。

他認為,早在2013年深圳就制定了未來產業的支持計劃,扶持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等產業發展。當前,要結合先行示範區建設,深圳繼續做大做強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等產業,還要在5G、人工智慧、網路空間科學與技術等產業上持續發力,突破「卡脖子」技術,增強深圳的產業鏈安全及粘性。另外,鑒於深圳發展趨勢,還要大力支持科技服務業發展,打通產學研的壁壘。

以5G建設為例。今年8月17日,在先行示範區建設一周年前夕,深圳宣布率先進入5G時代,5G標准必要專利總量全球領先,5G基站和終端出貨量全球第一,重點建設深圳高新區、龍崗、坪山等5G產業集聚區,逐漸形成高端企業引領發展、上下游產業鏈深度融合的5G生態體系。

今年6月,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布通告,就《深圳市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該方案列出了12大重點扶持領域,包括人工智慧產業、區塊鏈等產業以及其他新型業態等。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深圳市人工智慧相關企業總量超過4.6萬家。此外,全國范圍內區塊鏈相關企業4.4萬余家,廣東省相關企業最多,深圳區塊鏈相關企業達5000餘家,佔比全國11.67%。

科技部原副部長吳忠澤:必須強化區塊鏈的基礎理論研究

吳忠澤表示,雖然區塊鏈的理論技術已經應用了十多年,但是從全球來看,區塊鏈系統所涉及的核心技術還遠遠沒有達到成熟的階段,是一個初級階段。因此中國和美歐等發達國家所處的起跑線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距,對中國來說是一次趕超的機遇,可以做到並跑,甚至領跑。像一些核心技術,比如共識機制的問題、可編程合約的問題、分布式存儲的問題、數字簽名的問題、網路安全的問題等,都是需要下功夫去突破的核心技術,甚至有些是「卡脖子」的問題。

吳忠澤認為,目前我國區塊鏈技術正在持續創新,產業生態已經初步形成:從上游的硬體製造、平台服務、安全服務,到下游的產業技術應用服務,再到保障產業發展的行業投融資、媒體、人才服務等,正協同有序推動區塊鏈產業快速發展。

「目前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大宗交易、保險等傳統金融領域還存在很多痛點:參與節點多、徵信成本高、交易流程長、效率較低等,這些可以靠區塊鏈的應用來解決。」吳忠澤說。

對於如何發展區塊鏈,吳忠澤提出六大建議:

一是區塊鏈技術要與新基建緊密結合。目前區塊鏈的行業應用正在逐步地從數字金融領域延伸到實體和服務領域,包括物聯網、智能製造、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交易等多個領域,開始了廣泛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特別是伴隨著新基建快速的推進,區塊鏈將為5G、人工智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這樣新一代的基礎設施融合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而且正在拓展新的應用空間。

二是建立完善區塊鏈創新體系。他認為要建立一種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區塊鏈技術創新體系來發揮積極性。

三是加快區塊鏈標准化發展,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增強國家在區塊鏈發展中的國際話語權。

四是加強區塊鏈人才建設。吳忠澤表示,到各地區交流時,會發現很多地方的黨政領導都很重視區塊鏈技術,都希望有專家去講解區塊鏈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因為過去接觸的少,另外技術確實比較新,因此在理解上還是存在困難。因此要培養新人才,通過制度創新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一個完善的區塊鏈專業人才的培養體系,可以通過院校聯合培養、打造培養平台、引進區塊鏈發展急需的領軍人才和高水平的創新團隊、建立專家咨詢機構等的方式,加強區塊鏈專業的指導。

五是要守正創新,建立行業安全保障體系。什麼叫守正創新?即注意風險的防範,比如加強行業自律,落實安全責任等。「守正創新非常重要,區塊鏈技術很好,要防止一些渾水摸魚,借這個機會發大財淘金的事情,把好技術弄壞了。」

六是啟動區塊鏈立法進程,從而占據在國際競賽的制高點。

閱讀全文

與區塊鏈基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虛擬貨幣和剪刀差 瀏覽:160
2017年6月數字貨幣政策 瀏覽:844
區塊鏈要來收割巨頭手機新浪網 瀏覽:214
幣圈最新最全區塊鏈糖果薅羊毛攻略 瀏覽:198
陰陽師式神攻擊力怎麼算 瀏覽:960
數字貨幣可以買嗎 瀏覽:184
區塊鏈基站 瀏覽:671
虛擬貨幣如何獲取 瀏覽:657
數字貨幣真的發行了嗎 瀏覽:758
2018區塊鏈十大之一 瀏覽:30
中亞數字貨幣交易時間 瀏覽:599
區塊鏈新游戲發布 瀏覽:945
以太坊開發虛擬幣 瀏覽:161
區塊鏈100問匯總 瀏覽:673
虛擬貨幣犯罪研究 瀏覽:550
區塊鏈游戲和社交 瀏覽:720
比特幣與法定數字貨幣 瀏覽:438
彎矩怎麼算軸力 瀏覽:337
幣圈十大區塊鏈 瀏覽:17
區塊鏈對金融的現實意義 瀏覽: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