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不發幣、不碰ICO,螞蟻鏈靠什麼引發最大規模產業上鏈潮
本文授權轉載自品玩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區塊鏈變成了一系列龐大數字的集合體。動輒數萬億美元的資產,數以十億計的節點和數億的用戶,讓這個誕生十餘年的新型技術,儼然成為了全球IT業和媒體眼中的龐然大物。
一個沒有參與過DeFi,沒有研究過DAO,沒有在咖啡館聊幾句web3,都似乎成為了互聯網人職業生涯的一種罪過。就好像一個20世紀的英國士兵,沒有踏上過大陸;或者19世紀的西班牙水手,沒有登上過美洲一樣,沒有接住上帝給予這份職業的慷慨。
在即將過去的六月里,區塊鏈世界裡發生三件有意思的事情。也許很多年後再回顧,區塊鏈技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就暗含在其中:
美聯儲加息,帶崩了一眾加密貨幣,尤其既5月中旬被看做是穩定幣的Luna被幾乎價值清零之後,比特幣價格在6月加速下跌,整體跌去了超過75%;
6月23日,全球勢頭最盛的區塊鏈Solana,在社交媒體上官宣,表示要推出web3的智能手機「Saga」及定製的web3手機操作系統、Dapp應用商店;
這兩件web3世界的大事,被認為是在「熊市」來臨之時,軟體與硬體、應用泡沫與底層設計之間的一次勢力切換。遭遇重創的web3們,要「洗心革面」向更務實的消費者應用出發,去獲得更多真實的、有價值的客戶。而這種由虛向實、持續向實體要價值的行為,或許將成為區塊鏈度過潛在「熊市」的出路之一。
在上述區塊鏈世界的背景下,第三個事件就顯得頗具深意:
6月24日,中國最大的區塊鏈技術平台,螞蟻集團旗下的螞蟻鏈宣布,其「物理設備」的上鏈規模已經突破了500萬台。
這是全球范圍內,產業區塊鏈中「物理資產」「首次」實現如此大規模的上鏈,也是「物理資產」規模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能做到物理設備如此大規模的在鏈運轉。
沒錯,500萬。
你已經有多久沒有在web3世界的技術新聞里,聽到500萬這樣級別的數字了?回顧web3的發展 歷史 ,上一次比特幣用戶突破500萬還是在2017年;而如今,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2億。其中像韓國這樣的國家,加密貨幣在年輕人總人口中的用戶比例也超過了20%。甚至一些大DAO組織、Dapp應用,都已經接近甚至超過這個數字了。
但區塊鏈技術在產業端的發展,與在消費者端不同。後者因為加密貨幣的加持,「其興也勃焉」,而前者需要了解產業的痛點、需要一個場景一個場景的推進,要下苦功夫,進入大規模商用難度更大。
這次這個產業區塊鏈的第一個500萬,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數字。這意味著物理資產上鏈通過了規模化驗證——區塊鏈的一扇新門打開了。
孤獨的產業區塊鏈
首先,產業對於細分場景的要求是很高的,這意味著服務商就很難以同一套標准化的技術手段去滿足各行各業的所有需求。而無論是DeFI、DAO(註: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都可以用一個通用型的技術模型來應付足夠大的需求場景。
但對於產業區塊鏈來說,有些時候一個專門的行業場景定製化,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以螞蟻鏈與奇瑞的合作為例,由於設備內存和帶寬的需求,螞蟻鏈需要將代碼的內存資源,從300KB壓縮到1.5KB,才能符合「車鏈」的要求。
這種「將大象塞進冰箱」級別的「變態」代碼優化需求,對於區塊鏈貨幣等開發者來說,是難以想像的。這也從側面可以說明,在產業區塊鏈中,跨鏈、跨設備的通用交互難度會有多大。
其次,產業對於鏈條的安全、穩定、經濟的要求都是極高的。這在過去幾乎就是一個「不可能三角」。
以比特幣為例,全球各大礦場為了維護比特幣世界的連續穩定可靠,每年要為這套2100萬個貨幣的加密系統,耗費超過149太瓦時的電。如果比特幣是一個國家的話,它的耗電量與越南相當,大概在全球排名第25位,相當於1.5個三峽大壩的發電量。如果按照我國8毛錢一度的 社會 電價均攤,一年需要1200億人民幣成本。
對於比特幣來說,只要有人埋單, 游戲 就可以繼續。但對於產業區塊鏈來說,絕不可能找到任何一個市場主體為這么瘋狂的運維成本埋單,即便有也不符合產業減碳的 社會 責任。剛性的成本收益,就是橫在產業區塊鏈頭上的一道紅線。
此外,產業對於加密的要求也非常謹慎。這是一個非常沉重的信任,因為區塊鏈背後意味著去中心化的計數方式,一旦系統被心懷不軌的黑客攻破,將帶來復雜的損失。公司以此建立的經濟模型可能會出現漏洞。
這就意味著,不同於區塊鏈貨幣分散在不同終端設備上的錢包,平台更多隻用專注於演算法。產業區塊鏈公司除了在演算法方面需要加強加密能力,還需要在信息採集&建模、終端的計算設備、信息傳輸等全套設備做好加密服務。而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又都是一個不小的、定製化的工程。
涉及到復雜的硬體場景本身就是個麻煩事兒。還是以 汽車 為例,車機內部有復雜的電子元器件帶來的干擾,同時還要兼顧車輛部件在行駛過程中的溫控條件。
總之,區塊鏈產業無論是實際落地難度,還是前期的技術投入成本,都與區塊鏈貨幣不在同一個等級上;但對於平台的收益來說,卻只有一個後者的一個零頭。大家都知道,將區塊鏈技術用在產業的數字化升級上是「 科技 向實」,是一件正確的事,但大家更清楚,這也是一件艱難的事。
區塊鏈中的「孤勇者」
「產業區塊鏈」難做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很多頂尖人才都流向web3了。有數據統計,2021年大約有3.4萬名開發者加入到DeFi中,其中不乏有谷歌、蘋果、臉書等頭部互聯網公司的員工全職加入。
相比於web3的百花齊放,產業區塊鏈的動態顯然是有點冷清了。一方面很多大型 科技 公司看不上這些不賺錢的「臟活累活」,另一方面初創團隊又難以支撐起巨大的沉沒成本和昂貴的市場教育費用。在全球范圍的產業區塊鏈領域,至今也沒有什麼像樣的獨角獸。
然而產業區塊鏈雖然困難重重,但是產業端問題卻不會因為開發者的逃離而消失。
在很多產業場景中,區塊鏈依然是被視作打通產業中數據壁壘的最佳解決方案。
以商品的物流體系為例,我國幾乎兼有著全球最細分的製造業基地與全球最復雜的商品流通市場。這種「復雜性」一方面當然是零售業態的多樣性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要歸咎於流通信息的不透明。一件產品從原材料、廠家、經銷商、物流商、銷售終端,其全鏈路的數據是斷開的,在各個節點形成了細碎的信息孤島。每年大的消費品牌商都要花費上千萬的咨詢費,去獲取由笨重人工成本所獲得的顆粒度很粗的中國零售數據。
畢竟任何一個中心化的數據中心,都沒有辦法解決如此復雜的數據流通問題,但產業區塊鏈可以做到。
又或者以我國大能源產業網路為例,電網本身就是一個超級龐大的分布式計算系統,尤其是近年來我國著重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產業以來,這種分布式的趨勢會更加增強;另一方面,在使用端,新能源 汽車 、換電站、超充樁、電池所形成的新興消費網路也天然是一個分布式的形態。
這其中的參與主體、數據類型都紛繁復雜,最好的方式自然是用分布式的計算網路去應對分布式的算力需求。
從商業常識的角度來說,大問題與大機會常常是劃等號的。又或者源自一個中國IT人很樸素的理念,畢竟問題擺在那裡,總要有人去做的。盡管這種堅守,相比於web3的大潮洶涌,顯得有點孤獨,這可能是一個逃不掉的必然。大概就像某位商業大佬流傳甚廣的一句名言:
「孤獨有些時候價值連城」。
所以依然有很多中國的產業區塊鏈公司在堅守,洗去了估值神話的光環,他們在共同等一個明天。
這次被披露的「螞蟻鏈」超過500萬物理設備上鏈的里程碑,其實就是專注在新能源產業中的「上鏈」,覆蓋新能源車、太陽能光伏、新能源電池等多個產業。在頂級產業鏈上,建立頂級的產業區塊鏈,這或許是未來中國區塊鏈產業的重要趨勢。
顯然,「螞蟻鏈們」正在嘗試接下了時代交給自己的這一棒。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時候,去美洲最多的人是試圖殖民和淘金;但哥倫布自己,卻執著地去 探索 了中美洲、又在第三次航行中發現了南美洲。
哥倫布可能不是那個時代最富有的人,但卻是世界會記住的名字。
為什麼是「螞蟻鏈」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螞蟻集團已經連續多年是全球區塊鏈行業最大的專利輸出者。一方面,螞蟻確實在區塊鏈上有很堅定的投入;另一方面,這也和螞蟻鏈要做的事情確實很多不無關系。
如果你仔細了解「螞蟻鏈」,你可能會驚嘆於這家公司的全方位、無死角的投入,幾乎以一己之力在「產業區塊鏈」的低谷時期,在行業中孤身種植了一片大森林。這大概就像劉瑜所說的,「把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螞蟻鏈之所以能夠率先完成500萬物理設備的上線,就離不開這種全方位的技術布局能力。
比如物理設備上鏈,中間會涉及到很多IOT技術的通信協同。
而早在2021年6月,螞蟻鏈推出首批無線通信模組AntChain MaaS,通過基於設備唯一特徵的可信根,讓終端設備自動連接區塊鏈,並進行全流程加密。7月,螞蟻鏈方面又接著發布了高速通信網路BTN(Blockchain Transmission Network),成為一種高吞吐量、低帶寬成本的區塊鏈「高速公路」。
這種數據可信上鏈的技術、大寬頻條件下的吞吐能力,基本為後來大規模的物理設備上線做好了前期的通信准備。
不過這只是螞蟻鏈眾多技術儲備中的一個小試牛刀。
而這些成就和創新技術,都是在「產業區塊鏈」被大眾忽視的2021年中達成的。這些在底層技術上的投入,一方面幫助了螞蟻鏈在全球范圍達成第一個「物理設備」500萬上鏈的成績;另一方面,也預示著500萬也只是一個開始,就像2017年的比特幣一樣。
所以,當人們還在討論Solana等新公鏈,相比於比特幣和以太坊有什麼帶寬和延展性優勢的時候,螞蟻鏈已經做到了雙十億級別的上鏈能力——支持10億賬戶規模、支持每日10億交易量、實現每秒10萬筆跨鏈信息處理能力(PPS)
而當黑客在攻擊普通用戶的比特幣錢包,而web3至今沒有硬體方案,而對此無能為力的時候。螞蟻鏈已經從系統架構、終端、再到晶元,重新設計了一整套的產業互聯網的加密系統。
而在這個過程中,這個全球最大的區塊鏈專利輸出者,沒有支持過一個ICO、沒有發過一個幣。他們站著就把產業區塊鏈給做了。
其實區塊鏈本身就是一個基於信任而產生效率的事情,正如螞蟻鏈負責人蔣國飛反復對媒體說的,「區塊鏈是一種深層次的信任連接技術,(它的使命)是各行各業更好的鏈接與全新的價值流轉。」
這是區塊鏈的第一個500萬,卻是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認知的500萬,它是一群孤獨的中國IT人打開未來產業的一扇門。
❷ 區塊鏈:國內十大區塊鏈底層鏈品牌介紹
一、螞蟻鏈
螞蟻鏈提供了多個數藏平台,包括鯨探、阿里拍賣、歸藏、七級宇宙等,整合了區塊鏈、AIOT、智能風控等技術,推動區塊鏈平民化。在專利申請上,螞蟻鏈從2016年到2020年連續四年位居全球第一,支持10億賬戶規模,每日處理10億交易量,每秒跨鏈信息處理能力達10萬筆。
二、至信鏈
至信鏈的「可信存證服務」由騰訊和北京楓調理順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發布,基於國產開源自主可控的「長安鏈」技術,已有十餘家公信力機構加入。它可為信息互聯網提供信任解決方案,通過區塊鏈技術連接商業端與司法端,建立電子數據到電子證據的可信通道,實現數據的可信保存、安全傳遞和合法使用。
三、網路超級鏈
網路超級鏈技術是網路的自主知識產權,已有240餘篇專利,包括超級節點架構、鏈內並行技術、可回歸側鏈技術及平行鏈管理等。網路超級鏈自2019年5月開源,保持高頻更新和迭代,已在政務、司法、醫療等20多個領域廣泛應用。
四、BSN聯盟鏈
BSN是由多家機構共同發起的跨雲服務、跨門戶、跨底層框架的全球性基礎設施網路,已在全球建立一百二十餘個公共城市節點。BSN的開放聯盟鏈包括基於公有鏈和聯盟鏈框架搭建的多條公用鏈,為開發者提供了靈活的部署和運行智能合約和分布式應用的選項。
五、樹圖鏈
樹圖區塊鏈由多倫多大學教授龍凡博士發起,姚期智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立足於Conflux區塊鏈底層系統。它在政務、司法、醫療等領域廣泛落地,為用戶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
六、Hyperchain超塊鏈
Hyperchain超塊鏈是國際上首個獲得專利授權的並行區塊鏈,具有支撐互聯網骨幹網級別價值傳輸和存儲能力。超塊鏈科技是中國最早和最專業的區塊鏈技術和產品研發團隊,為用戶提供並行區塊鏈產品、咨詢和定製整體解決方案和服務。
七、京東智臻鏈
智臻鏈是京東科技旗下的區塊鏈品牌,擁有京東自主知識產權,解決處理性能、伸縮性、擴展性、安全性等關鍵技術問題,建立創新性的技術架構和應用方案。
八、網易區塊鏈
網易區塊鏈由網易自研引擎驅動,具有高並發、強穩定性、高靈活度、安全性等特點,已通過國家信息中心電子數據司法鑒定所的鑒定評估。網易區塊鏈由網易生態聯盟共同維護,廣泛應用於互聯網公證、電子認證、司法、版權、文化、娛樂、電商、科技等領域。
九、趣鏈
趣鏈科技研發的國產自主可控聯盟區塊鏈底層平台,滿足企業級應用在性能、許可權、安全、隱私、可靠性、可擴展性與運維等方面的商用需求。該平台是首批通過信通院功能和性能測試的區塊鏈核心技術平台,並連續多年在測試中名列前茅。
十、天河鏈
天河鏈是天河國雲自主研發的區塊鏈技術,提供政務、工業和文創等領域的應用支持。天河國雲是一家專注於區塊鏈底層技術研發和軟硬體開發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多項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
❸ 區塊鏈和螞蟻是什麼
螞蟻鏈是公鏈嗎是的。「螞蟻鏈」是國內正規的區塊鏈公鏈(螞蟻鏈還有一條是「聯盟鏈」),連續4年蟬聯世界區塊鏈專利第一名,並且被國家認為國內最安全的區塊鏈。
與以太坊不同的是,「螞蟻鏈」目前只允許企業、政府、醫院、物流等正規單位入駐,這保證了螞蟻鏈的正規化,專業化。目前螞蟻鏈可以應用到50多種應用場景,在未來會在更多領域實現應用,讓區塊鏈技術真正的成為實體應用技術。
自2016年起,螞蟻區塊鏈組建了國內頂尖的技術隊伍,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水平的聯盟區塊鏈技術。螞蟻區塊鏈平台經過多年的積淀與發展,可達到金融企業級水平,具有獨特的高性能、高安全特性,能夠支撐10億賬戶X10億日交易量的超大規模場景應用。
核心技術方面,螞蟻鏈在共識機制、網路擴容、可驗證存儲、智能合約、高並發交易處理、隱私保護、鏈外數據交互、跨鏈交互、多方安全計算、區塊鏈治理、網路和基礎實現、安全機制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支付寶的螞蟻鏈獲取的資產有什麼用
螞蟻鏈是由螞蟻區塊鏈升級而來,是螞蟻金服集團旗下的區塊鏈品牌。自2016年起,螞蟻區塊鏈組建了國內最頂尖的技術隊伍,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水平的聯盟區塊鏈技術。
核心技術方面,在共識機制、網路擴容、可驗證存儲、智能合約、高並發交易處理、隱私保護、鏈外數據交互、跨鏈交互、多方安全計算、區塊鏈治理、網路和基礎實現、安全機制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截止2020年5月,阿里巴巴(主要為螞蟻區塊鏈)在全球范圍內擁有212件授權專利。
在技術上,螞蟻鏈連續四年每年全球專利申請數始終保持在第1名;在應用上,螞蟻鏈已經助力解決了50多個實際場景的信任問題;在商業上,螞蟻鏈目前每天「上鏈量」超過1億次。
其中,「日上鏈量」數據此前從未有公司對外披露,這一數據相當於在區塊鏈領域的「日活」。2019年,螞蟻集團副總裁、螞蟻鏈負責人蔣國飛曾經指出,上鏈量將是衡量數字經濟繁榮程度的重要指標。
螞蟻鏈的發布戰略意義重大,很可能成為全球唯一可以大規模商業化的區塊鏈方案,主要原因為:發展歷史來看,螞蟻集團核心戰略一直為構建數字經濟的信用體系,確保了長期投入和執行力。軟硬體技術能力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區塊鏈領域包括專利數量、論文質量、加密演算法等,以及阿里系強大技術平台支撐,包括阿里雲IaaS、平頭哥晶元等。
綜合以上信息,螞蟻鏈作為阿里巴巴的一項核心技術之一,一定會受到更多的投入,有興趣的可以持續關注!
一直不理解螞蟻區塊鏈有什麼用?它到底對於金融領域有什麼幫助呢?拿雙鏈通平台來說,運用了螞蟻鏈的技術特點,供應鏈金融可以更好的進行全鏈路覆蓋:上鏈後,整個融資流轉過程清晰留痕、不可篡改,也就杜絕了資金挪用等風險。區塊鏈是多方協作共識的基礎設施,雙鏈通是一個供應鏈協作網路,銀行、增信機構、核心企業、供應商、小微企業其他服務商都可以基於信任形成一個新型契約機制。可以說在供應鏈領域,整個鏈條上的各方,包括銀行、增信機構、核心企業、乃至最終的小微商家,大家都是受益方。
以太鏈跟螞蟻鏈的區別以太鏈比螞蟻鏈顯得更粗,更結實,更閃。
螞蟻鏈指的是由螞蟻區塊鏈升級而來,是螞蟻金服集團旗下的區塊鏈品牌。
以太鏈是一個基於主流區塊鏈的消費即挖礦的平台。將區塊鏈溯源技術運用到產品端,運用互聯網電商和短視頻直播帶來的共享經濟。
能有人簡單說下螞蟻鏈是一個什麼樣的平台嗎?螞蟻鏈是聚焦實體經濟、致力於區塊鏈、大數據隱私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應用研發,為政企提供智能化轉型方案的新型平台,迄今已連續4年蟬聯世界區塊鏈專利第一名。如今在生活中已經有很多地方都在利用螞蟻鏈實現便民服務了,比如長三角地鐵13城暢行,浙冷鏈、鄂冷鏈等。謝謝你,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問題的話,您可以隨時詢問我
螞蟻鏈,至信鏈和長安鏈的區別區塊鏈簡單理解就是一個分布式的公共賬本,這個賬本由各個區塊連成一個鏈條,鏈條上的每個節點都能記錄信息,構成一個點對點的記賬系統。北京木奇移動技術有限公司,專業的區塊鏈外包開發公司,歡迎交流合作。根據自身應用場景不同,一般分為公有鏈,私有鏈,聯盟鏈三種。
簡單理解下區別:
①公有鏈:人人可以訪問,讀取,公開透明,完全的去中心化。就好比你大過節的秀恩愛,發了一條朋友圈,所有人可見那種。典型代表就是比特幣,以太坊。
②私有鏈:對單獨的個人或實體開放,僅在私有組織,比如公司內部使用。就好比失戀的你大半夜發朋友圈,僅自己可見那種。典型代表Linux基金會項目。
③聯盟鏈:介於公有鏈與私有鏈之間的一種形態,部分去中心化,參與者可能是提前預定或者直接指定的。就好比朋友圈想發點有意思的圖片,屏蔽父母家人,只給好基友們看那種。典型代表R3區塊鏈聯盟(國際銀行和金融機構合作組織)。
然後就是說說上面幾個鏈,包括他們的區別:
①螞蟻鏈(阿里系產品)
螞蟻區塊鏈是由螞蟻金服自主研發的金融級區塊鏈服務項目平台,致力於打造一站式服務,用區塊鏈技術解決金融、零售、生活等多場景區下應用問題。
除開螞蟻鏈,螞蟻區塊鏈面向中小企業推出了開放聯盟鏈,首次全面開放螞蟻區塊鏈的技術和應用能力。這也就意味著,即日起,中小企業開發者可以像搭積木般開發相關區塊鏈應用,並與螞蟻區塊鏈共建數字經濟的未來。
所有阿里這邊是打造了兩條鏈,一條公鏈,一條聯盟鏈。
②至信鏈(騰訊系)
至信鏈是由騰訊公司、中國網安以及北明軟體發起建立的基於數字文化內容場景的司法應用生態服務平台。對標的就是阿里螞蟻鏈。
③長安鏈(國家隊)
長安鏈是我國首個自主可控區塊鏈軟硬體技術體系。2021年1月,國家電網、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騰訊、北京微芯研究院等27家成員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長安鏈生態聯盟。
❹ 阿里騰訊跌出十強 網心逆市晉身前四
經過2018年的搶灘,2019年上半年區塊鏈專利申請有些降溫。
互鏈脈搏查詢innojoy專利平台,結果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區塊鏈專利申請量909件,僅僅為去年全年5606件的16.2%。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雖然仍然占據區塊鏈專利總數第一的位置,但在2019年上半年新增區塊鏈專利申請方面已經在10名開外,迅雷集團旗下的網心 科技 跳躍式進入第四。
專利指標對於區塊鏈企業有多重意義,比如對研發的投入、人才的質量、創新的重視等。從中可以了解區塊鏈發展的另一面。
行業技術投入趨冷?
無論中外,2019年上半年區塊鏈相關專利申請量斷崖式下跌。
互鏈脈搏通過專利查詢系統innojoy 搜索「區塊鏈」關鍵詞,2019年已經過去一半,區塊鏈專利申請量只有909件,為去年全年的16.2%,可以預料,今年是很難再達到2018年的數量。
全球其他市場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搜索「blockchain」,今年上半年專利申請量只有158件,僅佔去年全年的7%。
造成這種降幅,一方面因為區塊鏈技術發展可能進入平台期,區塊鏈領域的專利布局進入掃尾階段,該申請的專利都申請了,自然減少了投入;另一方面,區塊鏈落地應用成效不足,短期看不到效果,以KPI為考核目標的企業自然減少了區塊鏈的投入;最後,可能是市場原因,2018年下半年加密資產價格崩塌,影響到了區塊企業的融資、生產等活動,進而影響到了專利的申請。
阿里、騰訊去哪了?
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阿里在2019年區塊鏈專利方面不那麼「進取」。 在2017年、2018年蟬聯了兩年的「冠軍」,今年前十名中竟然尋他不見。
根據互鏈脈搏查詢innojoy獲得的數據,阿里巴巴集團2019年上半年申請專利量12件,只能排到12位。
此外,另一大互聯網公司騰訊也顯著放慢了區塊鏈研發的步伐。上半年相關專利申請量僅7件,排名22位。
上半年,申請量最大的是中國聯通,有50件。平安 科技 、復雜美、網心 科技 、網路分別以27、25、23、20件的申請量,排名2-5位。
和前兩年類似,前十名中,原生性的區塊鏈公司有兩家——復雜美、趣鏈 科技 。
中國區塊鏈專利十強演變
原生區塊鏈公司一開始在相關專利中占據優勢地位。
2015年,中國區塊鏈專利申請開始起步,共計有30件的申請量。最早一批原生性區塊鏈公司成為區塊鏈專利申請的主力。2015年成立的布比區塊鏈申請了8件相關專利。
2016年,繼續是原生區塊鏈公司的天下,除了布比區塊鏈,杭州雲象區塊鏈、杭州復雜美、北京天德 科技 、北京眾享比特 科技 都有批量的區塊鏈專利申請。當年區塊鏈專利申請量一躍高達470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6年,互聯網、金融 科技 公司加入到了區塊鏈的研究,阿里巴巴(7件)、中國銀聯(8件)的專利申請表明了它們在區塊鏈的業務布局。
2017年更多的公司組織加入到區塊鏈的研究,當年1478件的專利申請量,較2016年翻了3倍多。也就是在那一年,阿里巴巴區塊鏈專利申請數大爆發(57件),成為了區塊鏈專利一哥。
通過當年專利名單可以看到,一批傳統大型公司湧入區塊鏈的研究,包括騰訊、招商銀行、中國聯通、浪潮 科技 、點融網等當年都有申請超過10件以上的區塊鏈專利。不過原生區塊鏈公司諸如中鏈、唯鏈、歐鏈、趣鏈等的當年專利申請量排名都進入前十。
2018年,當年區塊鏈專利申請量高達5606件。傳統 科技 公司在區塊鏈領域加速布局。平安 科技 、網路、騰訊、眾安以及迅雷集團旗下網心 科技 殺入當年專利申請量的前十,擠掉了原生性的區塊鏈公司。前十名中,只有復雜美、中鏈兩家區塊鏈原生公司了。
傳統 科技 公司、金融股公司具有技術、人才、市場等優勢,它們大多對區塊鏈專利是一種市場搶占。
區塊鏈三極之地
截至2019年上半年結束,中國境內區塊鏈申請量超過8440件。阿里巴巴以257件仍居榜首。復雜美和中鏈 科技 是兩家原生性區塊鏈公司。
互鏈脈搏選取區塊鏈專利數申請量排名前30的公司進一步細分,根據其所在領域分為互聯網公司、金融 科技 公司、區塊鏈公司、通信公司、物聯網公司、高校以及計算機公司。
目前出現「三分天下」的局面。30強總共申請區塊鏈專利2431件。當中互聯網公司共申請了722件專利,佔比29.66%,當中包括阿里巴巴、網路、騰訊、網心 科技 等;其次是區塊鏈公司,申請547件專利,佔比22.5%,當中包括復雜美、中鏈、雲象、歐鏈等;金融 科技 申請了541件,佔比22.2%,包括平安 科技 、點融網、泰康人壽、微眾銀行等。
區塊鏈專利30強的區域分布也呈現三分天下之勢。注冊地在北京的公司申請專利量845件,佔比34.7%,包括了中國聯通、網路、中鏈、奇虎等;注冊地在深圳的公司申請量830件,佔比34.1%,包括了平安集團、騰訊、網心 科技 、元征 科技 等;注冊地在杭州的公司申請量510件,佔比21%,包括了阿里、復雜美、雲象、秘猿等。廣州、上海等區塊鏈公司聚集地表現並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