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势独家分析!有了区块链,妈妈再也不担心我被大数据杀熟了
头条 •2018-04-02 • 作者:新区势
“大数据杀熟”却处于隐蔽状态,多数消费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溢价”了。

2018年3月,“大数据杀熟”这个词进入大家视野,不过这一现象或已持续多年。有数据显示,国外一些网站早就有之,而近日有媒体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3%的受访者遇到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
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
就在不久前,网友@EricTsui在微博爆料称,不同系统、不同级别的用户,在使用滴滴软件叫车时,会出现路程相同却存在价格差异的情况。微博上、知乎上,网友纷纷开始分享自己关于大数据杀熟的遭遇。在线票务、旅行网购、酒店预订、网购电影票、视频网站会员等成了网友吐槽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
对此专家解读认为,与其称这种现象为“杀熟”,不若说是“杀对价格不敏感的人”:一罐可乐,在超市只卖2元,在五星级酒店能卖30元——这不能叫价格歧视,而是因为你能住得起五星级酒店,那么你就是要被“杀”,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
但是,这个理论套用在“大数据杀熟”上却并不恰当。一个关键问题是,一罐可乐的正常价格是透明的,所以在五星级酒店的溢价是公开的。但“大数据杀熟”却处于隐蔽状态,多数消费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溢价”了。此外,将老顾客等同于“对价格不敏感的人”,也有偷换概念之嫌。
各大主流媒体对此也进行了报道评论:
国际在线:
杀熟是小聪明,过于急功近利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随着部门整合推进,监管力度势必更集中,在这种背景下,加上广大用户权利意识的增强,做企业的切勿耍小聪明,过于急功近利,更不能伤害了用户权益而不知悔改。不尊重用户,这样的企业终究走不远。
央广网:
数据权力必须尊重用户权利
大数据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要避免“技术的贪欲”,既要求拥有技术者不丢失克制的美德,更应构建与大数据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权利观念。毕竟,面向万物互联的未来,大数据的深度利用与广泛共享是无法扭转的趋势,无论是通过大数据营销快速撮合交易,还是依靠大数据分析完善社会治理,数据正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生活。
光明日报:
无关技术,关于伦理
本质上说,大数据技术并无原罪,由此所衍生的“杀熟”,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种商业套路。这一定价“潜规则”,正是依据大数据所形成的用户画像和消费习惯进行精准溢价。但反过来说,它也可以对老顾客实行精准优惠。所以,不必将“大数据杀熟”视为大数据发展的必然现象。真正要担心的是,这一现象可能给大数据这一技术的未来发展制造“污名效应”。
人民日报:
“大数据杀熟”带来监管挑战
“大数据杀熟”的出现,意味着商家手上海量的用户个人数据与消费者的信息占有之间已经出现了极端不对称的信息鸿沟。更本质的问题是身处一切都在被数字化的时代里,个人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数据权利。在技术进步与个人权利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过程,必然要经历反复博弈与试验,但首先是要马上行动起来,不能让个体在数据竞争中太过落于下风,毫无招架之力。

而我的感受远远不止这些,相信大家都有一个经历,我们有一天在一个网页上点击了一个广告,或是不小心点了一个妇科的广告,你会发现在以后好多天的时间内,你打开什么网页的时候,都会出现那则妇科广告,很让人烦却又无可奈何。
在一过程中,大数据会“智能”地认为你需要治妇科疾病的药,在你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强制推送给你这则妇科的广告。大数据夺走了用户的选择权,同时也压缩了用户的获取信息的广度和空间。我们知道有用户画像这么一说,根据你的数据画像来安排你能看到什么,能享受到什么服务,也许你觉得你不需要,但大数据会觉得你需要。“大数据杀熟”的出现,是大数据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当越来越多的数据集中在几个大公司或机构里时,很难保证他们不利用这份数据优势做一些侵害用户的事,因为人性是靠不住的。
而区块链正是“大数据杀熟”的终结者。有了区块链,妈妈再也不担心我被大数据杀熟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能够很好的解决数据集中在一家或几家中心化公司(机构)里弊端。
未来,网友如果在一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上上网、社交、交易、网购,那么你的网上行为数据将会以加密的方式分布存储在千万计的用户硬盘里,谁都不能掌握这些数据,你的隐私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如果一个公司想要用这些数据,必须要取得用户的授权,甚至支付费用取得授权。区块链,作为一种底层应用技术,将站在消费者用户的角度,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本文为新区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
最新评论
热门文章
2018年03月20日
2018年03月19日
2018年03月20日
2018年03月21日
2018年03月21日
2018年03月21日
最近内容
2018年06月12日
2018年06月12日
2018年06月12日
2018年06月05日
2018年06月04日
2018年06月01日
相关文章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