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礦機挖礦 > 黃島泊里草橋挖礦

黃島泊里草橋挖礦

發布時間:2023-05-22 14:32:36

㈠ 泊里鎮的歷史古跡

位於黃島區(原膠南)西南沿海,為金代置諸城縣三鎮(普慶、信陽、草橋)之一,距今黃島區政府所在地(原膠南市區)37公里。為原信陽鎮政府駐地。唐代置信陽鹽場,有鹵所9所,歷宋、元、明、清,均為魯東南最大鹽場。《山東通志.疆城志.古跡》載:「信陽鎮在縣(諸城)東南一百五十里,宋舊鎮。」
金以前,信陽為山東南部鹽場,稱信陽場。金朝統治時期,偏安江南的南宋不斷從海上北上襲擾。為加強防禦,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0年),於膠西、諸城各設置三鎮,「皆可為守務之事」。信陽既是鹽場,又是沿海三鎮之一,駐有鎮督監一員,綜理軍政事務。元代此地仍為鹽場,屬膠萊、莒密司鹽使八場之一,還設立了信陽場巡檢司以防倭寇,駐有鹽課大使及巡檢各一。明代仍設信陽鎮巡檢司(曾駐今泊里鎮駐地),鹽課大使增為正副各一人。
清初,信陽仍設場鹽課大使及巡檢司。巡檢司除負責海防墩台守瞭外,還兼管徵收部分「額外雜稅」。清汪孝乾隆《諸城縣志.田賦》載:「雍正八年又定該員(鹽課大使)催征鹽課錢糧之例與州縣地丁同」。道光十一年(1831年)裁撤信陽鹽課大謹陵蘆使,歸濤雒場兼管,又裁撤信陽場巡檢司,此地仍稱信陽場,屬信陽練。 為金置諸城縣三鎮(普慶、信陽、草橋)之一。位於泊里鎮西北2.5公里,塔山東南麓,距黃島區政府所在地(原膠南市區)28公里。
金與南宋對峙期間,山東東南沿海常受到南宋水師襲擊。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金朝在山東臨海各州縣設三鎮,草橋是其中之一。據《中國歷史地圖集》《金.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圖》標注,草橋鎮位置大致在今泊里(村)西北側。1931年版《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草橋鎮,金置,在今山東諸城縣東南一百二祥帶十里」。據此,古草橋鎮當在今泊里鎮草橋村附近。
元、明兩代,草橋鎮已不再見於史籍。清代為「草橋社」,其位置基本與今村址合。道光《諸城縣續志.疆域》稱泊里練草橋村。時草橋古鎮已變成普通村莊,因幾經遷徙,草橋鎮故址確切位置待於查考。 泊里地形以平原為主,少量丘陵地帶,海岸線長達38公里,天然港口主要有貢口、董家口等碼頭。
泊里地形以平原為主,少量丘陵地帶,全鎮總面積152.4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40公里,天然港口主要有貢口、董家口等碼頭,沿海島嶼一處(沐官島),海域養殖面積10萬多畝。境內有旺山(海拔74米),南北橫卧在泊里中西部,東南部有子良山(海拔69米)。境內有橫河、白馬河兩條河流。地勢北高南低。泊里地處北溫帶季風性氣候區,四季變化明顯,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2℃,無霜期200天左右,降水量近800毫米。四季氣候分明,全年主導風向夏季為南風偏東,冬季為北風偏西,春遲秋爽,夏無酷暑,冬少嚴寒。 泊里鎮交通十分便利,區位優勢極佳。204國道橫穿鎮駐地,在建的「同三線」高速公路在鎮內設有進出口,規劃建設中的青島濱海交通大道穿越鎮區南部,距鎮駐地3.5公里,鎮內最南端有一條長12.6公里的環海旅遊支線與青島濱海交通大道連接,構成了環形交通網。鎮駐地東距黃島區中心30公里,距青島前灣港和日照港分別為45公里,乘車去青島國際機場僅需70分鍾。泊里鎮是膠南市的前身——藏馬縣縣城所在地。這里地勢較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兩面環海,海岸線達40公里,秦始皇三登琅琊台沐浴之所——沐官島位於鎮西南12公里處。非常適宜建設大型鋼鐵等項目的董家口位於鎮區最南端海岸,兩面環海,環海旅遊支線穿越其中,北側8.5公里即為青島濱海交通大道,距鎮駐地12公里,整個董家口區域內以半丘陵、半平原為主,地勢較平坦。
泊里鎮工業經濟發達,形成了包括鑄造、紡織機械、汽車製造、農葯、橡膠、建材、塑料、建築、印刷、麻紡等十幾個行業體系。全鎮有3萬畝蔬菜,2萬畝優質果品,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高效產業帶和產業區。10萬畝海域(1.7萬畝蝦池、3萬畝灘塗、6萬畝淺海養殖水面),海洋水產經濟發展迅速,是青島市的海洋與漁業先進鄉鎮。第三產業發達。明清時期就已「商號林立、商賈濟濟」,膠南市最大的農貿市場——泊里大集佔地100多畝,木材批發市場和果品批發市場分別佔地150畝,三大市場年交易額均突破5000萬元。位於鎮駐地西側,緊鄰「同三線」高速公路進出口的泊里工貿園是膠南市委、市政府確定發展的臨港產業加工區之一,總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園區內規劃有商貿區、生產區和生活居住區。土地使用證、建設手續齊備。2003年重點開發的1平方公里起步區,現已實現了「四通一平」,各項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已有10多家中外企業入駐,其中總投資5000萬元人民幣的泊里鑫佳工貿城已完成產品交易大廳、辦公用房等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的一期工程。泊里鎮教育事業發達,全鎮中、小學在校生15000多人,教職工900人,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整體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較高。膠南二中是全國規范化學校,學校教學條件優越,教育質量全國聞名。膠南市第二人民醫院,擁有先進的檢測與監護設備,能准確及時地診斷和治療各類疾病;文化廣播電視事業蓬勃發展,設施齊全,人民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泊里鎮確定以建設工貿結合的生態型重點城鎮為目標,力爭用3-5年的時間,在青島濱海交通大道北側,「同三線」出口以東,沿204國道兩側再造一個新泊里。

㈡ 青島黃島區的歷史

黃島區以黃島島名命名。黃島,據《膠澳志》載,亦名「齊伯山」,「齊伯山島」。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為齊國某一侯之封地。又據《增修膠志》載:「黃島在黃庵北,有島之名,實為平岡。潮來則四面皆水,潮落則徒步可入。其北可暫爾避風,不可久泊《衛志》稱間汛。」「渭子口之北為少海,海中有島為黃島。」「潮汐薄岸,地極瀉鹵。」可知,黃島之所以得名,一是位於黃島庵山之北,一是因為四面環海,土層薄而含鹵高,土石皆呈黃色,以顏色命名,以別於東岸之青島。1973年6月,國務院決定,西起勝利油田孤島,東至昌濰地區膠南縣的黃島,鋪設原油管線一條。並在黃島建設末站原油儲存庫一處和年吞吐咐答量1000萬噸的原油輸出碼頭一座。原昌濰地區革命委員會組建了昌濰地區黃島建港指揮部,負責建港事宜。該數項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於1976年6月相繼建成投產使用。10月組建昌濰地區黃島革命委員會。同時,中共昌濰地區委員會亦建立中共昌濰地區黃島工作委員會。197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置區級建置,駐地在黃島,故正式命名為黃島區。(摘自《黃島區志》(簡本))
黃島區,古為萊夷之地。周武王封少昊之後裔茲輿期為莒子,建都於計,時屬莒國。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介根。秦漢兩朝核茄屬琅琊郡之黔陬縣。三國時屬魏國城陽郡之黔陬縣。西晉屬高密國黔陬縣。東晉屬高密郡黔陬縣。南朝宋孝武帝並北海省高密郡,改屬北海郡黔陬縣。北朝後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置膠州,領東武、高密、平昌3郡,時屬高密郡之黔陬縣。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置平昌郡於黔陬縣。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平昌郡,以黔陬直隸膠州。五年(公元585年)改膠州為密州,時屬密州之黔陬縣。自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始屬密州之膠西縣。至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屬密州高密縣之板橋鎮。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省板橋鎮復屬密州之膠西縣。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省膠西縣直隸膠州。(摘自《黃島區志》(簡本))
至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清政府被迫與德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膠澳租界條約》,黃島和薛家島兩地始從膠州析出,劃為膠澳商埠一起淪為德國租界地。而辛安和薛家島西部5村仍屬膠州,為膠州之沾化鄉。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春,膠州變6鄉制為13區制,沾化鄉又改為朱仲區。1929年4月,黃島和薛家島兩地屬青島特別市海西區。1930年,膠縣朱仲區改為膠縣第5區。1942年12月,黃島和薛家島兩地劃歸為青島特別市膠州區,薛家島為膠州區直屬鎮,黃島歸膠州區第5區。1944年,黃島和薛家島兩地再次從膠州區析出劃歸偽青島特別市海西區。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黃島、薛家島、辛安全境解放。同時成立珠山縣民主政府,亦即諸膠縣民主政府。黃島、薛家島、辛安全部劃屬珠山縣。11月,珠山縣撤銷歸並膠縣。1946年9月,再次從膠縣析出,劃屬新成立的膠南縣。先轄於濱北專員公署,1950年又轄於膠州專員公署。1956年7月撤膠州專員公署,改轄於昌濰專員公署。1958年10月轄於青島市。1961年復歸昌濰專員公署。(摘自《黃島區志》(簡本))
至1976年10月,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將黃島、薛家島、辛安3處人民公社從膠南縣劃出,組建黃島革命委員會,為縣級建制。1979年1月,又經國務院批准,將黃島革命委員會從昌濰地區分出,歸屬青島市,為青島市衡氏慧黃島區,縣級市區建置。
1985年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黃島區興建。1992年經山東省委、省政府批准,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黃島區兩區體制合一後,總面積擴大到217.33平方公里。 2004年,膠南市紅石崖鎮整建制劃歸黃島區,面積進一步擴大至274.1平方公里。

㈢ 趣味歷史:膠南人,你知道自己是哪來的移民嗎(評論區見)

很多膠南人在查閱家譜的時候,都會發現祖上來自江蘇海州,且都起於明代。江蘇海州跟膠南有塵滲什麼關系?膠南人的祖籍在哪裡? (看完評論區留言,看看大家都是哪裡移民來的) 編輯經過一番查閱,根據彭煜文、史星所著《膠南移民考——從先秦、明到現在》一文,整理出一條線索:膠南人是浙江人、江蘇人、山西人、雲南人的移民後裔。 而那個傳說中的小腳趾甲分兩瓣就是山西人後裔的傳說……竟然是真的!(親!脫了襪子看腳趾甲了沒?) 而且,你覺得海青人說話「 」咬舌子」,那人家說的是蘇北口音! 太長見識了有木派橡脊有? --------------認祖歸宗------------- 膠南歷史悠久,4500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長達3000多年。近2000多年來,膠南先後有多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分別發生在春秋、秦代和明代初期。?最後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活動發生在明初。膠南現有村莊半數以上建於明代,現在的膠南人大部分是明代移民的後裔。這些移民多數來自山西洪洞、江蘇海州、雲南,也有少數來自安徽、四川、河南、陝西、蒙古等地。 一 秦代以前的移民 膠南,古屬莒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屬齊、吳、越、楚、齊等國,春秋時期齊所置琅琊邑成為「 」齊東境上邑」,在琅琊台西北5公里處形成了琅琊城,唐武德三年之前,一直有琅琊縣等建置。?從地理位置上琅琊與太湖流域、錢塘江兩岸的越國相距遙遠,但是通過琅琊與越國之間的三次移民活動,使膠南與吳越之地血脈相連,關系非同尋常。膠南和越國之間有3次大的移民活動,第一次是夏朝早期,琅琊人遷到越國。第二次是在越國滅吳國後,勾踐徙都琅琊,約有數萬人跟隨到了膠南。第三次是在越國退出琅琊遷入吳(今蘇州)時,越王後裔以及大量軍隊、百姓隨之南返。 琅琊與越國的第一次移民活動發生在夏朝早期,琅琊一帶有大量人口向南遷移。這一次遷移的時間早,難以找到確鑿的數據,但可從《史記》、《吳越春秋》等書的記載和紹興的怪山找到此次遷徙的蛛絲馬跡。在越國都城會稽(今紹興市)有飛來山、又名怪山,舊時山上有東武亭、怪山書屋、小琅琊等景點,多部古籍記載了此山從琅琊飛來的傳說。山是不會飛的,但傳說的背後隱藏了越國人先祖從琅琊地區遷至越國的史實。? 琅琊與越國的第二次移民活動發生在公元前468年。這之前,齊國士強君弱,諸侯各自劃分勢力范圍。士大夫田常割琅琊等地為自己封地,引發國內動盪。吳國乘機發兵佔領了琅琊等地。後來,勾踐滅吳並徙都琅琊。勾踐徙都琅琊,跟隨而至的軍隊和他們的家屬、奴僕、如衡工匠等總數應在數萬以上。來到琅琊,築琅琊台,修軍港,建兵營,起宮殿,從越國來的人中相當一部分居住在越國都城——琅琊城附近。越王勾踐成為春秋的最後一個霸主,膠南此時成為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之一。在琅琊鎮甸王家村西北二華里的高坡台地上,有七座大土丘,相傳為越王冢(一說為漢王墓)。墓址原來甚大,後范圍變小,現存的較大墓地周長六七十米,高四五米,十分雄偉。現在大多數古墓已被平毀,只有三座古墓較為完整,但有盜挖痕跡。膠南博物館所藏青銅兵器,劍刃多作兩度弧曲,形制與越王劍相同,青銅矛骹部末端呈雙叉形,是越式兵器。在夏河城及附近地區發現了具有越國特色的若干表飾方格紋、席紋的印紋硬陶片和青銅劍、戈、鏃、矛等,附近還有傳說是越國運糧儲藏處的運糧城地名,民間有關越王勾踐、西施、范蠡的故事傳說更是豐富多彩。琅琊城,古代又稱夏河城,很可能是越王以夏人少康後裔自居而有此名。越在琅琊這塊夏人故地上歷傳8主,稱霸224年(一說傳五主,霸90年)。 至越王親,越國離開琅琊遷入吳。此時,應有不少人又從膠南返回越國,這是膠南與越國之間的第三次移民活動。 二 秦代移民 到了秦代,膠南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一次是十幾萬人遷移到膠南,多數人留在了膠南;另一次是數千人隨著徐福東渡日本,成為一次大規模的海外移民。?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到琅琊居留三個月,遷徙3萬戶居民到琅琊台下,並免除徭役12年,修築琅琊台。在琅琊古城西北2公里有一個甸王家村,因其位於琅琊郡郊外(古時,城外為郊(郭),郊(郭)外為甸),村中居民盡為王姓,故名甸王家。?隨著徐福船隊東渡日本的數千人中,應該大部分是膠南人。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發生時間早、規模大、影響深遠的海外移民,膠南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僑鄉。 三 漢至宋時期移民 西漢末年(公元前70年),琅琊地區發生強烈地震(據省地震部門推定為8級),琅琊城被毀,死亡6000人,琅琊國的劉氏祖廟也被震毀。之後,又有多次自然災害、飢荒,這一地區人口稀少,琅琊郡、琅琊國首府先遷東武再遷臨沂,琅琊已不再是山東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漢置鹽官,至隋唐時期,濱海鹵澤密布,成為山東最大的產鹽區。唐至北宋,海運興盛,境內港口既是往來高麗要地,又是運糧重要口岸。人口日漸繁盛。在這一時期到膠南的移民多是一些自發的、零星的移民,規模和數量不可考。據《膠南縣地名志》載:唐末大珠山宅科夏姓遷來;宋末魏姓從雲南遷王台鎮魏家島耳河立村;元代中期孫、高兩姓從雲南遷來紅石崖鎮管家窪,因孫姓興旺,取名孫家溝,1980年更名為管家窪。?漕汶張氏的先世就是這一時期遷入的,北宋元佑年間自南直隸清河縣遷至王台漕汶居住,自明代起漸為顯赫門第,自其七世至二十一世,先後出進士4人、貢生39人、舉人14人,康生為漕汶張氏之二十四世孫。清代高鳳翰《題張氏元佑書屋》詩雲:「 」元佑老屋六百年,屋前松柏高參天。當時縛茅豎土壁,非有殊作留堅完。子孫聚族閱人代,前明已隔遼金元。」漕汶張氏興衰,可見一斑。?孔輝,金代中葉人,任定遠大將軍、元帥右都監,知密州事。孔輝的先世逃荒由曲阜遷至膠南膠河孔家莊定居。孔輝的孫子孔思忠、孔思義分別被蔭封為昭信校尉、武節將軍。在孔家莊有孔輝墓。 四 明代移民 南宋時,膠南為宋金拉鋸地帶。金代在膠南境內設立張倉(在鐵山鎮)、梁鄉(在大珠山鎮)、信陽(在大村鎮)、草橋(在泊里鎮)四處兵鎮,重兵把守山海要隘。在張倉建立榷場,為宋金兩國互市貿易重鎮。元代戰爭連綿十餘年,蝗災、瘟疫等各種自然災害嚴重,倭寇屢掠沿海,多種災難使膠南人口銳減,戶口損耗嚴重。膠南的靈山灣在唐宋時期還是山東地區的重要港口,可是到了元末這里就變得人跡罕至,「 」荊棘充塞,樹木叢雜,豺狼之所居,狐狸之所嗥,漁夫樵子時或出沒期間,不過一二野人耳」(《靈山衛志·建置序》)。?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朱元璋即位後,首先下令各地流亡人民還鄉生產,還鄉者皆免稅三年,量力開墾土地。明代還大興屯田。明代屯田有軍屯、民屯、商屯三種。民屯是由 *** 組織人民屯田,如移民屯種、募民屯種等等。洪武年間,明 *** 曾不斷地把狹鄉(人多地少的地方)人民大量地向寬鄉(人少地多的地方)遷移,這是移民屯種。在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開始組織大量移民,明洪武至永樂年間,先後組織大規模移民活動十餘次,共向山東、河南等地移民數十萬人。膠南的移民基本上都是這一時期從山西洪洞、江蘇海州等地遷來屯種的。? 洪武至永樂年間,先後有山西、江蘇、安徽等九個省的移民相繼進入膠南。在膠南市的1000餘個行政村中,有278個村從山西遷來,有242個村從江蘇遷來,100多個村從雲南遷來,有4個村從安徽遷來,有3個村從四川遷來,有3個村從河南遷來,有2個村從陝西遷來,另外,還有一些村從河南、福建、雲南和山東其他州縣遷來。 移民主要來自三個地方: 一是山西。移民以洪武朝為多,永樂朝次之。也有個別為其他朝遷入者。他們多數來自山西省洪洞縣。膠南不少人自稱先祖從「 」雲南」或「 」小雲南」遷來,實際上「 」雲南」地區並不是現在所說的雲南省,而是在山西省。具 *** 置較模糊,一般認為是指今山西省南部的長治、晉城一帶。陰山之南、恆山以北廣大地區古稱雲州,雲州之南,或雲中(今山西大同市)之南,稱為「 」雲南」或「 」小雲南」。當年中原地區飽受戰亂之苦時,山西境內卻少有戰爭,而且風調雨順,連年豐收,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人口較多,與中原地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山西洪洞縣地處交通要道,人口稠密,成為明初移民的重要集散地。明朝廷在洪洞縣廣濟寺設立移民機構,發給移民憑證和路費。附近各州縣來的移民都先在廣濟寺會合。臨行之前,他們聚集在寺中大槐樹下,懷著對未來的憧憬,度過最後的不眠之夜。上路後,一次次回首遙望故鄉,最後只能望見廣濟寺的大槐樹和樹上的「 」老鴰窩」。因此,大槐樹和老鴰窩成為這些「 」雲南」移民心中一個永遠抹不掉的標記。在膠南東部鄉鎮,至今仍有許多人說自己的祖先當初來自雲南大槐樹或雲南老鴰窩,實際上這些人是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的。相傳,山西移民的後人腳小趾甲都是復形,有民謠說:「 」誰的小腳趾甲兩瓣瓣,誰就是大槐樹底下的孩」、「 」誰是古槐底下人,雙足小趾驗甲形」,說的都是足小趾兩瓣的事。到膠南定居後,有些移民為紀念自己的原籍,在村裡栽植國槐。膠南的一部分樹齡在500~600年的國槐,大都與此段歷史有關。在大珠山鎮東山張村有一棵槐樹,有三四抱粗,在這里還曾建有「 」槐爺廟」。? 二是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從海州來的移民大部分是和山西移民一樣由朝廷組織的,也有一部分是為了躲避元末明初江蘇猖獗的倭寇來到膠南。有53個村來自海州盪蘆村,另外還有的來自南城、戴村、東坎庄、三槐堂、雲台山、張水溝等村。 三是雲南。元代至明洪武年間,雲南梁王段氏為大理酋長,明代初年政令不及,且路途遙遠,雲南省不可能有大批居民萬里迢迢移居膠南。境內居民凡是稱其先祖於明代從雲南遷來的,詳查具體地址,有不少是安徽、江蘇兩省北部地區遷來,其中多數是跟隨朱元璋起兵。朱元璋定鼎南京後,令傅友德、沐英率軍征伐雲南。率領的三十萬大軍,大多在雲南留駐了20多年的時間。他們從軍時大部分隻身一人,獨身者多與當地女子結婚成家,女方不少是當地的苗族、彝族姑娘。到洪武、永樂年間,奉旨轉駐山東各衛所軍戶有一萬五千餘戶,七萬餘人。膠南設立了靈山衛,其中一部分來到了膠南落籍。這些軍戶原籍遍布華北、華南、西北地區各省,並非雲南。但長期駐守雲南,妻室大部分為雲南土著之女,相當一部分子女在雲南出生,遷到膠南後便以雲南為原籍。在膠南不少人的祖籍是雲南槐陰縣、雲南鳳儀縣、雲南江州府同州縣,還有的是「 」雲南暢山縣槐樹底」、「 」雲南烏沙(撒)衛」等。實際上,說雲南是祖籍並不確切,先祖們只是在雲南駐防的軍人,來到膠南後,在這里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子孫後代便以雲南作為祖籍。?各地移民在膠南的分布並不均勻,呈現出一定的聚居性。山西移民在有的鄉鎮佔到50%,而有的鄉鎮幾乎沒有,江蘇、雲南移民也是這樣。這與他們移民到膠南的時間、原因有關,也與明、清時膠南分屬膠州、諸城兩縣有關。 江蘇海州移民主要在膠南西南部鄉鎮(明代諸城所轄區域),如大村、海青、泊里等。山西移民安置在膠南西北部(明代膠州所轄區域),如六汪、膠河、市美等。雲南移民在膠南大珠山、王台、黃山等其他東部鄉鎮。由於移民的原籍不同,來到膠南後又聚居在不同區域,膠南東部居民和西部居民在語言、生活習慣等方面有許多明顯的差異。西部居民語言明顯有蘇北話的特點,東部人則講北方話。西部人結婚時要求新娘下午到婆家,東部人要求新娘上午到婆家。過春節時,西部人正月初三早上送年,東部人則是正月初二晚上送年。人死後,生者要為其「 」指路」,告訴亡靈朝什麼方向去,在膠南會讓亡靈朝「 」西南大路」去,這一風俗可能也與移民祖籍有關。由各地移民帶來的風俗習慣,在他們的後裔中一代又一代延續下來。 軍屯移民 元末明初,海上倭寇猖獗,給沿海地區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嚴重危害。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海防,一方面規定「 」片板不許下海」,另一方面在全國實行衛所制。按照「 」跨縣設所,連府設衛」的原則,陸續在山東設立安東衛、鰲山衛、靈山衛、大嵩衛、靖海衛、成山衛、威海衛等九衛,洪武五年(1372年)在膠南境內設「 」靈山衛」,築靈山衛城,靈山衛的規模相當大,轄前、後、左三所,共建立軍屯30個,軍兵5600人。轄區西起日照兩河,東至膠州沽河。?為設立衛所,朝廷不僅派來駐軍,還從雲南、江淮等地遷來大批軍戶,實行屯墾,並從河南、山西向膠南移民,以鞏固海防。當時規定,以屯養軍,軍屯受制衛所。凡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每個軍人一般受田五十畝,給耕牛、農具。當時的屯兵可帶家屬、奴僕等住在衛所。明代軍戶是世襲的,一人充軍,世代相承,永遠不能脫籍,這樣他們就成了膠南的常住居民。?明中期,屯兵加上家屬、僕役已有幾萬人定居在膠南。這時人口稠密,靈山衛由元末明初的荒僻之地,成為一座繁榮興旺的濱海小城「 」闤闠相望,市井囂繁,儼然一都會矣」(《靈山衛志》)。不僅靈山衛城頗具規模,在城外還設有30個墩台、12個城堡和33個軍屯(不同時期數目不同),絕大部分在膠南、膠州和諸城,少部分在高密、平度等地。到清雍正十三年裁撤靈山衛時,靈山衛軍屯仍有屯地1634頃,額征地丁銀2853兩。軍屯錢糧不解州縣,由衛而上解山東都指揮使司,最後至兵部,其體制類似現在的新疆建設兵團。 在這些移民及他們的後人中,明初因所居皆軍戶,以武將著名。陽武侯薛祿,其父便是以軍戶遷居靈山衛東之薛家島。成年後代兄服役,「 」靖難之變」英勇善戰,首奪九門,得到燕王朱棣的重用,且得以賜名。後轉戰北方,屢立戰功。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即位分封功臣,賜誥券三代侯爵。仁宗即位後又加封太子太保。病逝後,宣宗親自為其致悼文,追封鄞國公,謚忠武,世襲少保陽武侯,妻誥命夫人。在今黃島區薛家島及周圍薛姓絕大部分為薛祿之後裔。?除薛祿外,還有金輅,正千戶,原籍山後人(蒙古人,祖籍山後之雲中一帶)。祖榮,初名蠻蠻。永樂二年,賜姓金。榮卒,子亮繼。亮從都督毛福壽擊賊有功,升正千戶。亮卒,輅繼。天順八年,選靈山衛左所正千戶。輅卒,子鼎繼。正德六年,選即墨營備倭。七年三月十七日,流賊劉六等劫營,鼎力戰死之。鼎生奎,奎生儒,儒生守業,守業生玉聲,凡六傳。金姓後人現居住在膠南市積米崖。?靈山衛蘇氏,其祖先於明洪武年間以軍戶自青州臨朐縣遷來靈山衛。後人讀書從文者較多。明清間出貢生24人,其政聲卓聞者尤以蘇叢為最。流傳下來的還有很多,乾隆十七年編纂的《靈山衛志》記載:?程常 指揮使,原籍江西廣信府鉛山縣人。六傳,凡五世。?唐彰 指揮僉事,原籍湖廣常德府石門縣人。凡九傳。?王 瑾 指揮僉事,原籍武定人。世襲,傳子惟精。?焦鵾 指揮僉事,原任陝西榆林衛都司,調本衛指揮僉事,世襲,升留守司副使。?王揚林 鎮撫,原籍懷來縣人。洪武間以軍功授本衛鎮撫司鎮撫,封忠武校尉,世襲。?宗得 正千戶,原籍江西臨川縣人。凡傳七世。?侯勝 百戶,原籍揚州府儀鎮人,凡傳四世。?明正統元年(1436年),靈山衛創建武學。十年(1445年),改武學為儒學,設儒學教授,單列生員名額,靈山衛士紳因之崛起,蘇、陳、王、宋、金、宗、焦、畢、薛等顯姓望族中,明清時期先後出過進士、舉人、貢生290多人(含武科),或以名宦顯赫,或以政績昭著,或以文學聞達,或以忠孝流芳。蘇叢,曾任江西道監察御史。焦復亨,領袖清代膠州文壇六十年。宋之釗,力學能文,有「 」萊郡一人」之美稱。蘇濬,辭官歸里,詩酒自娛,著有《群玉齋詩集》。蘇潛修,廣咨博訪,至老不倦,所著《靈山衛志》八卷,為後世研究明清時期靈山衛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民屯移民 明代膠南移民中除了軍屯移民,還有民屯移民。民屯移民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些無地農民,大遷徙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的空間,給明代社會帶來了經濟繁榮。移民中還有一些地方官員和商人後裔,因種種原因滯留膠南。如琅琊鎮東港頭村《陳氏族譜》記載:「 」陳公攜家由四川成都東關遷密州任學政,清乾隆四十二年七世族田竇氏攜二子遷此立村」。大村鎮大堯村《孟氏支譜》記載,明永樂十六年孟氏第56代孟希先由海州來任諸城縣教諭,「 」遂附近琅琊台而籍,居大窯庄(解放後改名為大堯),為琅琊孟氏始祖」。明代外地大批移入膠南的先民,加入了對膠南的開發,移民使膠南人口驟增。明 *** 的採用「 」計民授田」和免減稅賦的辦法,鼓勵移民墾荒種地。遷移者披荊斬棘,拓荒野海灘為沃土田園。建於明代的這些村莊本身就銘刻著他們的歷史功績。移民帶來了文化、思想、習俗,帶來知識和生產技術。明代之後在膠南這片土地上又孕育出許多興旺發達的家族和人傑,他們都是明初移民的後裔。可考的主要有琅琊丁氏、六汪趙氏、琅琊臧氏、松山張氏、寶山法氏等。?琅琊丁氏 其祖先丁興元末時以鐵槍歸鄰縣鳳陽人朱元璋從軍有功被授官,長子丁貫世襲官職,次子丁推則早在其兄長丁貫世襲前就遷移到諸城東南藏馬山南天台山下(今大村)定居了,一起來的還有其姑表兄弟徐、董二姓。他們先是在琅琊灣落腳,董姓擅漁,遂定居沿海一帶,世世以捕漁為生;徐姓則定居徐家大村(海青)一帶。後因丁推不適水性又移居藏馬天台,立村為丁家大村,因名琅琊丁氏,由於定居於藏馬山之南天台山東面,後人也稱為藏馬丁氏或天台丁氏,因此地屬諸城縣,又稱諸城丁氏。琅琊丁氏家族明、清兩代顯赫,如丁惟寧、丁琰有「 」大小鄭公」之稱,丁耀亢(1599~1669)是丁惟寧之五子,清初文學家。大村丁氏人丁繁盛,「 」瓜瓞蕃衍,墟落冢墓,相望無別姓,盤亘六十餘里」,支派遍及膠南、諸城、日照等地。散處永城、鹿邑、江浦、東平、黃縣、壽光、濰縣、日照、萊陽、沾化、陽信、豐城、莆田、板浦、灌雲等地的也很多。?六汪趙氏 其祖先於明永樂初自南直隸徐州遷至境內六汪河北村定,五傳至趙本。其族明清兩代顯耀。據其家譜及有關志書記載,趙氏一門8位進士、14位舉人、23位貢生、51位監生(其官職不錄);另有世襲鎮撫2人、總兵、游擊各1人。?琅琊臧氏 其先世居琅琊台下。自臧惟一起,漸為顯赫門第。族人遍及膠南、諸城等地,人才輩出,數世不衰。其中臧惟一、臧爾勸父子雙進士,死後均被追贈兵部尚書。?松山張氏 其祖先於明初自濰縣遷至膠州松山(今張家樓鎮松山子村)居住。自其二世起,家族中人才輩出,明清兩朝顯赫。根據張氏家譜,先後出進士5人、舉人5人、貢生16人。張銘、張懋熺、張懋煌、張謙宜等皆出類拔萃、名聞一時。?寶山法氏 其祖世襲濟南衛指揮使。明代成化年間,法文質任膠州學正,遂落籍膠州。明末法若真隨其父法寰避兵亂遷居鐵橛山十幾年。辭官後定居黃山。死後葬於隱珠鏡台山。法若真的後代,如法枟、法坤宏、法坤厚等都名聞一時。 五 建國後移民 膠南向外地移民。建國後膠南的人口遷移主要是因為新修水庫而引起的庫區移民,支援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和新開發工業基地建設也使部分人口遷移。另外,上學、招工、投靠親友等原因也造成數量較小的自發遷移。總的來說,這一時期人口遷移相對較少。?1955年3月,向吉林省、黑龍江省移民。移民對象主要是國防建設徵用土地較多的地區和貧瘠山區的農民中,具有全部或部分勞動生產能力,可以自食其力,又能舉家遷移者。1955年5月,膠南移往黑龍江省克東縣15戶、72人,藏馬移往黑龍江省德都縣273戶、955人。?1956年3月,組織出身好、思想進步、自願從事農業生產、有一定田間操作能力、年齡在18~45歲之間的男女青壯年300名(其中琅琊區100名,泊里區80名,貢口區40名,龍馬區80名),赴黑龍江省羅北農場開發建設邊疆,建立獨立集體農庄,名為「 」羅北農場膠南集體農庄」。1956年7月,膠南往黑龍江省訥河縣移民351戶、1115人,往黑龍江省依安縣移民50戶、265人。?1959~1960年,膠南修建十字路、鐵山、小珠山水庫,將庫區16個村、1013戶、4523人,遷往遼寧省旅大市的永城子區、甘井子區和復縣。其中十字路庫區7個村、643戶、2913人,鐵山庫區5個村、267戶、1030人,小珠山庫區4個村、103戶、580人。除了移民到遼寧外,還在膠南當地安排部分庫區移民,建設了一些水庫移民村。?在1960年前後,由於自然災害嚴重,許多人忍飢挨餓,被迫到東北。再加上這一部分零星移民,在50年代和60年代到東北的膠南移民約有1萬人。20世紀90年代後,從東北遷移到膠南的人逐漸增多,在膠南幾乎每個村莊、街道、工廠、學校都有東北口音的人,其中不少就是這部分移民到東北的人,他們或他們的子孫後代又返回膠南。 落戶膠南的三峽移民 三峽工程動工以來,膠南先後接收了2批三峽庫區移民。2001年5月接收第一批移民,204名重慶忠縣三峽庫區農村外遷移民分別到達鐵山、張家樓、寶山和黃山的10個村莊安家落戶。2004年8月6日,膠南接收的第二批三峽移民順利抵達,開始了新的生活。這批三峽移民共18戶、82名,全部來自重慶開縣,安置在張家樓鎮莊家疃、丁家寨、西寨和嶺前馬家莊村。

閱讀全文

與黃島泊里草橋挖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區塊鏈如何做金融投資 瀏覽:420
阿里巴巴進軍區塊鏈 瀏覽:967
區塊鏈公司運營管理制度 瀏覽:751
區塊鏈的10個問題 瀏覽:316
以區塊鏈思維推動鄉村整型 瀏覽:943
西電區塊鏈課程 瀏覽:182
GAT10區塊鏈交易 瀏覽:456
區塊鏈100問區塊鏈 瀏覽:76
以太坊ehash 瀏覽:688
以太坊數量多少個 瀏覽:796
華數算力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610
怎樣參與以太坊的ico眾籌 瀏覽:508
熊貓礦機用什麼礦池 瀏覽:654
r鏈區塊鏈 瀏覽:450
國內虛擬貨幣的現狀 瀏覽:549
虛擬貨幣和剪刀差 瀏覽:160
2017年6月數字貨幣政策 瀏覽:844
區塊鏈要來收割巨頭手機新浪網 瀏覽:214
幣圈最新最全區塊鏈糖果薅羊毛攻略 瀏覽:198
陰陽師式神攻擊力怎麼算 瀏覽: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