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礦池算力 > r9480算力

r9480算力

發布時間:2025-08-25 09:47:05

『壹』 960當真無礦卡嗎

品牌型號:聯想拯救者Y9000P
系統:Windows 11
960並不是完全沒有礦卡的,960可以挖礦,但是計算性能是很差的,960顯卡挖礦並不太合算,礦卡極少,一般都是a卡挖礦,n卡比較少見。單精度只有2.6T,雙精度是單精度的1/32,所以這個效率太低太低了。
顯卡性能,是由顯卡自身的硬體規格決定的,無論用什麼優化和設置工具,都不會有實質性的變化。如果游戲對顯卡要求很高,GTX960無法滿足要求,那麼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降低解析度和特效設置,流暢度肯定提升。
兩塊GTX960滿載運行還比不上AMD一塊RX480的效率,2塊960達到同等算力,功耗還更高。GTX960性能和GTX1050Ti一個級別,挖礦算力也沒有多少區別,N卡運算和A卡運算不一樣,挖礦要用AMD顯卡,而GTX960挖礦給同級別的AMD顯卡R9380要慢幾倍。
GTX960性能和GTX1050Ti一個級別,但這兩種顯卡型號不在礦卡范圍內,因為1050ti和960計算性能達不到挖礦要求,或者說用這兩種顯卡半年都未必能挖到礦,一般礦卡都是rx470、480、570、580或gtx1060這種中端顯卡來做礦卡,高端也有。

『貳』 i54590可以玩戰區2嗎

官方公布的《使命召喚 戰區2》的推薦配置是:
處理器:Intel Core i5-2500K或是AMD Ryzen R5 1600X處理器
顯卡:NVIDIA GeForce GTX 970 / NVIDIA GeForce GTX 1660或是AMD Radeon R9 390 / AMD Radeon RX 580 - DirectX 12.0可相容系統
內存:12 GB
硬碟空間:80 GB可以使用的硬碟空間
你的CPU是4代i5里的高端型號,比推薦的2代i5-2500K強,而且這個游戲不是特別吃CPU算力,顯卡也足夠,就是內存少了點,現在內存很便宜,建議至少增加到16G;

『叄』 玩三a大作應該配多少錢的電腦一個能玩3A大作的配置大概多錢都什麼配置

⑴ 大學生筆記本電腦買什麼好求推薦可以玩3A大作的筆記本

玩3A大作建議用RTX3060顯卡的游戲本,以下配置都可以玩3A大作。

ROG幻16

配置:i7-11800H 16G 512G RTX3060 2K解析度 165Hz 16英寸 P3廣色域屏

價格:10999元

機械革命(MECHREVO)鈦鉭PLUS

配置:i7-11800H/16G高頻內存/512G固態/RTX3060/17.3寸 100%色域 165Hz 2K 獨顯直連

價格:8999元

重量:2.4KG

聯想(Lenovo)拯救者R7000P 顯卡直連

配置:R7-5800H/16G/512GB固態/RTX3060/15.6寸 165Hz 廣色域

價格:8899元

戴爾(DELL)游匣G15 一線高性價比

配置:酷睿i7-11800H/16G/512G/RTX3060/165Hz 100%sRGB

預售價格:7799元

⑵ 玩3a大作需要什麼電腦配置

intel酷睿i7-10700基於祖傳的14nm++製程工藝,擁有8核16線程,默認主頻2.9Ghz,最大睿頻4.8Ghz,三級緩存為16MB,不支持超頻,內置UHD630核顯。
主板是技嘉B460M AORUS PRO。
顯卡採用的是索泰GeForce RTX 2060 SUPER-8GD6 X-GAMING OC V2基於12納米製程工藝的TU106-410核心,核心頻率:1470/1665MHz,顯存頻率:14000MHz。
配置中採用的內存是2根海盜船復仇者LPX 8GB DDR4 3000內存,組建了16G雙通道內存,支持XMP 2.0,以鋁制散熱片能有效幫助內存散熱,滿足玩家的游戲平台需求。
另外三星970 EVO Plus NVMe M.2(500GB)固態硬碟,採用M.2 PCIe介面(NGFF),

讀取速度3500MB/s,寫入速度3200MB/s ,加快了系統、軟體等讀寫速度。
又考慮到硬碟擁有足夠的存儲空間,又增加了一塊1TB大容量機械硬碟作為存儲盤使用。
這套十代酷睿i7-10700配RTX2060Super主機預算大約8000元出頭,適合游戲玩家以及設計渲染工作者。

⑶ 預算7000元配一台台式主機,能暢玩各類3A大作的怎麼配啊

文/小伊評 科技

暢玩3A大作這個暢玩的標准浮動很大,因為低畫質+1080P下,上上一代的GTX1060都可以滿足你的需求,如果你是要極致畫質+4K+光追的情況下,RTX 3090都不一定能夠滿足你的需求,所以你最好還是能夠量化一下你的需求。

當然了對於大多數普通玩家來說,現階段只要能夠滿足在開啟2K解析度+高畫質(非極限畫質)+不開光追(很多 游戲 不支持)的情況下能夠保持60幀左右就可以了,那麼我們以《2077》為例,基本能滿足這個需求的顯卡是RTX2070以及以上的顯卡,再結合題主的預算以及目前PC行業的現狀來看,最合適的顯卡是 RTX3060 ,因為老黃對3060的挖礦性能做了限制,這款顯卡相對來說不是那麼空氣,你的這個預算是可以入手的。

不過,這個階段不建議自己攢零件配電腦,顯卡目前受到黃牛們的炒作加價現象太過明顯,原本售價2499的RTX3060現在都炒到了5000塊錢你敢信?

鑒於這樣的情況,筆者給你三個建議:

第一條路: 現階段不要購買電腦,等礦難之後再說,也就是今年年底左右了,就算不會礦難只要晶元供應量穩定之後,顯卡價格是一定會下降的,起碼不會像現在這么離譜。

第二條路: 選擇其他品牌的整機:相較而言整機的加價幅度沒那麼離譜,而且大多也都是現貨,7000元這樣的配置基本上可以在1080P下暢玩所有 游戲 了。

第三條路: 買 游戲 本:相較於桌面平台離譜的加價情況,移動端的表現還算可以,目前7000元這個價格只需要再稍微加一些就可以買到配備滿血版3060(130W)的筆記本(130W的3060laptop的實際性能基本等效桌面端的3060),還省去一個顯示器的錢,性價比也不錯。

那麼本文就給你推薦幾款現階段值得購買的整機以及筆記本,希望可以幫到你:

整機篇:

第一款:寧美國度台式電腦

購買平台: 某米有品

優勢: 搶購難度稍低,不定期補貨,性價比相對較高,整體配置比較均衡,主板不丐

推薦版本: 分享版即可

配置: I5 10400F,RTX3060(12G),8GDDR4X 3200Mhz內存,256G SSD,華碩ROG STRIC B460-G主板,海盜船VS550,寧美290L風冷散熱器

這款整機的分享版配備的是I5 10400F處理器,RTX3060顯卡,主板是華碩的ROG STRIC B460-G,算是一塊中端主板了,市場價也在1000塊錢左右,不是那種丐中丐版的。

那麼這一套配置核算下來,這塊RTX3060顯卡的價格大約是:7599-2000-250-200-300-100-200=4549元,雖然相比於發售價仍舊是高了將近一倍,但是相比於市售的價格來看還是要便宜一些的,在當下這個環境來看還算可以,如果是剛需搶來也不錯,另外可以關注一下(SMZDM)的活動,寫申請可以做低到6699元,另外也可以等待一下即將到來的米粉節,說不定有驚喜,這條機器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只要低於7000就是好價。

第二款:黑武士Ⅳ 變形金剛水冷 游戲 台式電腦

購買平台: 狗東

優勢: 配置出色性價比高,大廠售後,11代I5處理器,水冷散熱,高端機箱。

推薦版本: I5 11400+16G+3060的版本

配置: I511400F,RTX3060 12G,16G DDR4 3200MHz雙通內存,512NVMe固態硬碟,B560主板(是全規格主板),雷神120一體水冷散熱,600W額定電源,機箱支持Q1無線充電。

這機器不多說了,搶到就是賺到,性價比不錯了。

這一套配置算下來,顯卡的價格是:7899-2000-500-500-200-300-300=4099元。

筆記本篇:

第一款:機械革命X8 Pro 7799元

購買平台: PDD百億補貼

優勢: 性價比高,不耍猴現貨銷售,滿血版3060

配置: I7 10870H 16G 2933Mhz內存,512G M2介面固態硬碟 雙風扇 五銅管散熱系統,17.3英寸大屏幕,支持顯卡獨連(性能更強),144Hz 1080P電競屏

這款筆記本應該是目前所有配備3060顯卡的筆記本當中極少數現貨銷售的筆記本了,並且這款筆記本的顯卡還是130W的滿血版顯卡,其性能基本等效桌面端的3060,而且處理器還是I7 10870H這款處理器也算是移動端 I家最強的處理器之一了,8核16線程,不考慮功耗牆的話大體可以等效I7 9700,滿足日常 游戲 需求妥妥的沒問題。其他配置也算合適16+512G黃金組合,內部預留的有一個M.2介面的插槽,未來可以升級硬碟,散熱方面是雙風扇+五銅管散熱,壓制3060沒啥問題,屏幕是1080P的屏,比15.6英寸的屏幕大很多, 游戲 體驗不錯,而且再1080P下就可以開滿特效玩了,性價比不錯。

第二款:聯想R9000P 7999元

這款機器就不多說了,目前綜合性價比最高的一款筆記本,相比於前者來說,CPU的性能更強,散熱更好,做工更加穩定而且屏幕還升級為了2.5K的高解析度屏,升級較為明顯,缺點是搶購難度較高,建議蹲點搶,或者去某魚花錢讓別人幫搶一下吧,大約100-200元。

1.直接加999元,去搶最新的聯想R9000P,7999首發價。可能比你自己去買配件組裝還便宜很多。

直接買 游戲 本,現在顯卡價格漲得太離譜了!

顯卡:RTX2060S

處理器:AMD R7 3700X

內存:海盜船16G 2

主板:華碩B450K

固態機械電源你自己看著辦。

玩主流3A大作的整機搭配思路:i5或R5的CPU+500G或1T的SSD+16G雙通道內存+盡可能好的顯卡

因為3A大作更主要考驗顯卡,要顯卡好到一定程度,主流往上的CPU,差距才容易體現出來

在這里我們主要講到的還是3A大作,對於3A大作而言,顯卡已經超負荷了,升級CPU的效果就比較小了。主玩這一類的小夥伴可以提升預算去升級顯卡, 像8K預算就可把顯卡GTX1650升級到RTX2060,或者RTX3060性能相比GTX1650漲了一倍還多,而且支持光線追蹤和DLSS,永劫無間就可以輕松駕馭了。英靈殿、賽博朋克等最吃配置的3A大作,也可以降低畫質流暢遊玩。

搭配思路:i5 10400 CPU+B560主板,顯卡搭配RTX2060顯卡/RTX3060顯卡+16G內存+500G固態硬碟

不過現在顯卡價格比較貴,要是想真心玩3a大作,預算有不足的情況下,還是建議試試 呆貓雲桌面來雲 游戲 。

拿雲 游戲 來說,就是用戶可以通過 呆貓雲桌面 軟體調用伺服器端的算力,將相關的渲染、運行、計算等在雲端伺服器完成後,音視頻流通過特定協議壓縮傳輸到用戶的一種新的 游戲 方式。

相較傳統的PC 游戲 方式, 呆貓雲桌面 的優勢在於:

無需過多考慮終端設備的相關硬體配置,通過網路就能獲得遠程伺服器上的資源,能夠滿足3A級 游戲 大作在低配PC上進行 娛樂 的需求。在硬體 科技 發展迅速的時代,我們辛苦攢的電腦配置可能一年甚至半年就會過時,若要及時適應各種 游戲 、軟體的更新所需要的硬體配置,資金投入將會無限擴大, 呆貓雲桌面 卻是與時俱進的,省下一大筆購機費用。

整體電腦各個硬體配置推薦:

CPU: 處理器方面,英特爾i5級別的處理器,已經可以滿足所有3A 游戲 大作對CPU的需求了。如i5-11400F或銳龍R5-5600X。其中AMD最新的5000系列處理器,銳龍R5-5600X,一雪前恥,之前都是英特爾處理器打 游戲 更好,現在AMD R5-5600X性能提升爆表,雖然定位中端,但性能異常強悍,無論單核多核性能,都邁上了一個大台階。

尤其是 游戲 表現方面,力壓自家前代R5,同時還能越級秒殺英特爾十一代i7-11700F。是目前 游戲 處理器首選,當然如果預算更多,也可以選擇更高級別的R7-5800X,不過必要性不大,5600X的CPU性能玩 游戲 ,已經是超配了。

顯卡: 玩3A大作的話,主流的1660S就有點吃力了,建議選擇RTX系列高端顯卡,先最新的顯卡系列基本都上市了,RX6600、RTX3060或RTX3070都是相對不錯的選擇,在往上的3080和3090有點性能過剩,性價比也相對較低,適合不差錢的發燒友玩家。

內存: 玩3A大作,內存就不要考慮8G了,16G起步了,同時16G也完全夠用了。內存的顆粒廠商主要是三星、鎂光、海力士三家,品牌有芝奇,影馳,十銓,金士頓,威剛,海盜船等,兩根3200的鎂光原廠顆粒,顏值在線性能強悍,當然如果要信仰燈光的話,也可以考慮芝奇幻光戟、皇家戟這些,不過性價比就沒那麼高了。

固態: 500G起步,預算充足建議1個T,現在的3A大作對容量佔用一點也不客氣,一個使命召喚就要接近200G,如果玩好幾個這樣的大作,那500G還真有點吃力。不過如果只玩某一個或兩個,500G也基本夠用了,具體值得推薦的也就那幾個,西數藍盤sn550,RC10(原東芝存儲rc500),高端點就西數黑盤sn750或者鎧俠RD20。再高端就是pcie4.0固態了,如影馳名人堂,海盜船MP600,三星980PRO。

主板: 配合著CPU選就行了,AMD R5-5600X就選B550主板就行,性價比很高。高端的X570必要性不大,主板不是性能硬體,對 游戲 性能沒有加成。

散熱: 利民品牌是專業做電腦散熱產品的,定位偏高端,產品散熱效果優異,噪音控制也很突出,AS120PLUS足夠壓住這個處理器了。當然也可以選擇更好的PA120,或者有各種光效的水冷散熱器。

電源: 海韻GX系列,酷冷至尊GX系列,全日系電容穩的不行。一般550W就夠用了,如果RTX3070或以上顯卡,則建議選擇750W或850W的電源。

才7000?還暢玩3A大作,買塊顯卡錢都不夠喲

現在有平價顯卡的都配著整機賣的,你買大品牌的整機,這個價能拿到30系顯卡主機,玩3A高畫質沒壓力。頂級畫質加光追那就別想了,那得2萬左右了。

不可能!一個顯卡就7000了還不一定夠,因為你想暢玩各類3A大作…

不會呀!!!!

不管怎麼配都買不到一張合適的顯卡,不如直接買主機吧。

⑷ 玩3a大作台式電腦配置推薦

玩3a大作台式電腦配置推薦如下:
1、處理器intel酷睿i3-12100F(散)、散熱器TT水星S400RGB散熱器、主板華碩PRIMEH610M-KD4主板、內存威剛XPG游戲威龍Z1DDR432008G乘以2根(16G)、固態WDSN570500GM.2NVMe固態硬碟、顯卡華碩TUFGTX1660SO6GGAMING、機箱鑫谷小藝術家機箱(默認黑)、電源航嘉GX500500W80PLUS認證。
2、處理器intel酷睿i5-12400F(散)、散熱器TT水星S400RGB散熱器、主板華碩PRIMEB660M-KD4主板、內存威剛XPG游戲威龍Z1DDR432008G乘以2根(16G)、固態WDSN570500GM.2NVMe固態硬碟、顯卡華碩TUFGTX1660SO6GGAMING、機箱鑫谷小藝術家機箱(默認黑)、電源航嘉GX500500W80PLUS認證。

⑸ 能玩主流三 A 大作的電腦需要什麼配置

cpu:amd 3700x。

顯卡:5700xt或者2060S。

主板:技嘉auros pro WiFi x570。

內存:威剛D41 3000 8GX2。

硬碟:西數sn750 480G+藍盤960G+東芝3T hdd。

電腦的配置,是衡量一台電腦性能高低的標准。主要由CPU、顯卡、主板、內存、硬碟、顯示器、機箱、光碟機、鍵盤、滑鼠和散熱系統決定。

顯卡配置:

顯卡作為電腦主機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喜歡玩游戲和從事專業圖形設計的人來說顯得非常重要。民用顯卡圖形晶元供應商主要包括ATI和nVIDIA兩家。(ATI已被AMD收購改名AMD)

全稱是Graphic Processing Unit,中文翻譯為"圖形處理器"。NVIDIA公司在發布GeForce 256圖形處理晶元時首先提出的概念。GPU使顯卡減少了對CPU的依賴,並進行部分原本CPU的工作,尤其是在3D圖形處理時。

GPU所採用的核心技術有硬體T&l、立方環境材質貼圖和頂點混合、紋理壓縮和凹凸映射貼圖、雙重紋理四像素256位渲染引擎等,而硬體T&l技術可以說是GPU的標志。

⑹ 一個能玩3A大作的配置大概多錢都什麼配置

追光暫時別考慮,支持的游戲少,效果也不好,等游戲普及,至少也是2年後的事了,現在追光還屬於雞肋情況,有那銀子,後邊不夠在升級了。
CPU RYZEN 5 2600X 810RMB
主板 七彩虹(Colorful)CVN B450M GAMING 500RMB
顯卡 華擎Radeon RX 5500XT Phantom Gaming 8G OC 幻影電競顯卡 1300RMB
內存 三星16G 聖戰士 DDR4 2666 300RMB
硬碟 ST 1T 64M 250RMB
SSD 海康威視C2000 512G 480RMB
電源 GP600G黑金 300RMB
箱子看愛好了

⑺ 能玩主流三A大作的電腦需要什麼配置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幾款 游戲 的配置

使命召喚:黑色行動 冷戰

推薦配置

CPU:Intel Core i7 4770k 或 AMD 同級別產品

顯卡:Nvidia GeForce GTX 970 4GB / GTX 1660 Super 6GB 或 AMD Radeon R9 390 / AMD RX 580

內存:16GB RAM

硬碟空間:45GB

古墓麗影暗影

CPU:Intel Core i7 4770K, 3.40 Ghz or AMD Ryzen 5 1600, 3.20 Ghz

顯卡:Nvidia GTX 660/GTX 1050 or AMD Radeon HD 7770 Nvidia GTX 1060 6GB or AMD Radeon RX 480, 8GB

內存:8 GB RAM 16 GB RAM

硬碟空間:45GB

荒野大鏢客2

CPU:Intel Core i7-4770K / AMD Ryzen 5 1500X

顯卡:NVIDIA GeForce GTX 1060 6GB / AMD Radeon RX 480 4GB

內存:12GB

硬碟空間:150GB

生化危機8:村莊

CPU: AMD Ryzen 5 3600 / Intel Core i7 8700

顯卡:AMD Radeon RX 5700 / NVIDIA GeForce GTX 1070

內存:16 GB RAM

硬碟空間:50GB

為了支持光線追蹤,顯卡性能需達AMD Radeon RX 6700 XT或NVIDIA GeForce RTX 2070。

推薦配置能夠滿足的遊玩情況是1080 p/60 fps,現在我們再來一個個看。

首先是CPU,並不建議選擇i7或者i9系列,除非你要求4K超高畫質,不然的話i5十代 + B560m是最性價比的選擇,同樣AMD 的R5 3600 + B550m也是不錯的選擇,兩者都在一千七八以內。

接下來看內存, 游戲 標配16GB,也不用再往上加,不論是單根16GB還是雙根8GB基本七百塊能搞定。

然後是硬碟,固態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500g SSD M.2也要跟上,六百塊錢。

顯卡是預算大頭,盡管看這幾個 游戲 感覺10系列也能玩,但事實上10系跑起來會吃力,所以盡量以正常價格選擇2060或者3060。

剩下的電源最好是550W穩點,如果顯卡選擇30系列可以適當再加點,散熱給CPU配上就行,機箱如果沒有信仰百來塊錢就足夠了。所以整體算下來七千塊錢完全能夠配上符合需求的主機。

⑻ 配多少錢電腦能玩3A游戲

僅需3000元的預算就能讓你玩上3A大作。電腦如下配置就可以實現。

這套配置之所以能將價格壓得這么低,也是得益於近期內存價格便宜。要是在去年這個時候,DDR4 2400 8GB產品的價格接近千元,整套配置的價格還得增加至少500元。而現在十銓 火神系列 DDR4 2400 8GB只要295元,是個還算不錯的選擇了。

顯卡點評

1、打造游戲配置,最重要的是選擇CPU和顯卡,在現在的游戲中,顯卡的戲份普遍更重。目前千元價位的顯卡有GTX1050、GTX 1050Ti、RX580-2048SP等。

2、在這些顯卡中,論性能最強的當然是RX 580 2048SP。別看其型號上有RX 580,實際上這就是RX 570的馬甲,要知道可是用來與GTX 1060 3GB對陣的產品,性能自然比GTX 1050、GTX 1050Ti直流強得多,無論是性能還是價格都很有優勢,算是這個價位上的首選產品。

3、同時RX 580 2048SP有4GB和8GB兩種顯存規格,其實在1080P中等特效下,4GB就很難出現爆顯存的情況了。以往華碩的顯卡總是比同類產品要貴一些,但是最近這款華碩 RX580 2048SP 4GB價格降得非常猛,只賣999元,算是同類產品中比較便宜的一款了。

CPU方面

1、現在要玩轉3A大作至少要選擇四核處理器才行。綜合價格和性能的因素,本次推薦的是銳龍3 1200,其採用了Zen架構,擁有4核心4線程的規格,頻率為3.1GHz~3.4GHz。

2、更重要的是,最近這款CPU的價格非常親民,散片也就350元,加個散熱器也不會超過400元,比奔騰價格還便宜,搭配盈通 RX580-2048SP 8G D5 大地之神總價1300多元就能保證在1920×1080解析度和中等畫質下畫面流暢。

『肆』 如何選購筆記本電腦 筆記本選購指南

當前位置:
首頁
>
值客原創
>
購物攻略
>
文章詳情

賣一手 2015-02-01 11:09:15 ● 購物攻略打賞446人

筆記本選購之新手指南
無意間看到了右邊的徵稿,想了一下,過年過節不少朋友也要買東買西、該添置的添置、該升級的升級了,於是寫點筆記本選購的文字,定位初級入門,適合實戰。

首先定范圍:蘋果系不討論,ARM處理器平台的平板+筆電二合一不討論,僅討論X86架構、WINDOWS系統的傳統意義上的筆電。
不同於各種零配件,對於筆電,如果有條件,樓主建議盡量看看樣機實物,感受一下諸如屏幕觀感、鍵盤手感、發熱區等。如果條件只允許上網盲購,那麼這些相關隱形參數就成為你承擔的必要風險。
不同配置的電腦承載不同性能,筆電又涉及到尺寸、重量、發熱、電池續航等額外參數,顯然在同一時代的配置下,性能和後面四個參數矛盾,因此一旦決定購買筆電,就要做好妥協的思想准備——相對於台式機,筆電在配置的選擇彈性上更弱,更需要斷舍離。
關於具體品牌哪個好哪個不好,本文也不會提:樓主自己對品牌的喜好有特別黑,但是沒有特別粉,戴爾華碩惠普宏碁聯想東芝富士通索尼這些都是樓主自選的品牌范圍,藍天系的幾個國產新銳品牌(其實運作都是老牌)也不排斥,唯一一個黑的是神舟——不喜歡那個胖老大的言行而已。

一、筆記本CPU/平台
筆記本平台首先不用考慮主板,再加上筆記本BIOS基本上不開放超頻選項,因此主板簡化為內外擴展介面上:有多少USB3.0,視頻輸出介面類型和最大支持解析度,是否有空閑M.2介面等等。所以第一步選平台即選CPU。
隨著超級本概念被Intel提出來,唯CPU論又有了一隅戰線。沒錯,按摩店(AMD)近年CPU一直不給力,導致Intel占據絕大部分市場,而超級本為了輕薄續航,在外觀上向蘋果MBA/MBP靠攏,在配置上通常是低電壓I3/I5/I7 CPU和核芯顯卡和SSD固態硬碟——對這樣的筆記本,CPU、內存和硬碟三大件性能幾乎就是整機性能。對於較厚的筆記本,比如游戲本,CPU也是要重點考慮的——畢竟不是完全打游戲,完全打游戲配個不移動的台式機就完了。
筆電CPU和顯卡的型號一向是JS忽悠的重災區,最簡單的忽悠就是「型號數字越大越好」和「核心數和線程數含混、讓你傻傻分不清楚」,你要信了就倒大霉了。 正好前些日子英特爾發布了第五代broadwell移動處理器,各家的新品也陸續發布了,下面就對照台式機CPU梳理一下他家筆記本處理器。 按摩店加油啊,哪天雄起了樓主就寫一篇A家的。
CPU的主要參數無非:架構、針腳、核心數、線程數、主頻(基本頻率和睿頻頻率)、緩存、指令集、核芯顯卡、TDP功耗。對本文目標讀者而言,架構已限定(第五代個體測試結果顯示單線程同頻性能和第四代差不多,多線程有顯著性能提升),針腳主要涉及自行更換CPU,指令集過於理論可忽略、TDP功耗和主頻息息相關也可不說。篩選後可重點關註:核心數、線程數、主頻,次要關注核芯顯卡、緩存。
·核心數/線程數:
大家都知道台式機的奔騰/I3/I5/I7主要以核心和線程數分割。I7(不包括Extreme)是4核8線程,I5是4核4線程,I3是2核4線程,奔騰是2核2線程。基本上就一路閹割下來。新手可大致認為四核相對於雙核有大幅提升、超線程有少量提升。對於超線程的機制,可以簡要歸納成「把一部分物理核心的運算能力模擬出新的核心,實現超過物理核心滿載運算能力的極限」,也就是說:如果2核物理核心算力是200%,超線程削弱40%單核效能模擬算力相同的虛擬核心,2核4線程就是4x60%=240%。 所以對於游戲需求,建議CPU從2核4線程起,推薦4核4線程,資金充裕可4核8線程。
*上面沒簡單的說選I3/I5/I7,是因為筆電CPU不以此區分核心數,具體參考後文表格。
·主頻:
性能黨越高越好,便攜黨想要兼顧性能的話盡量選超級本里基本主頻高的,因為筆電由於TDP/功耗/發熱限制,往往睿頻都不持久。 睿頻最早是通過短時間提高單核主頻(空閑核心降頻)來改進單核心應用下的性能,後來發展為所有頻率都可以同時睿頻,就變成全面自動超頻了。筆電的睿頻功能仍有用,但最高頻率參考價值不大。
·緩存:
交換數據的區域,越大越好,但和前兩個參數比不太重要。
·核芯顯卡:
第四代主要搭配HD4200/4400/4600/5000,第五代搭配HD5500/6000,至於Iris/Iris Pro則是給高端型號使用,機型應該不多。新的HD5500/6000按官方說法是3D性能提高22%,轉視頻提高50%,日用提高4%。對於HD4200/4400/4600/5000,調一調特效,玩轉主流網游、入門3D單機、幾年前的主流3D單機可以基本流暢,而HD5500/6000你可以看成是更流暢一些、偶爾卡頓更不容易出現。現有測試數據表明HD5500已經超過了入門獨顯GT720/820的性能,所以入門獨顯可以洗洗睡了。
有了上面的基本知識儲備,就來看下面的對比表吧:
對比表
你沒看錯,第五代目前發布的I7都是2核4線程的低壓(U)版本,其中倒數兩個數字是50的(5550/5650)是相對(5500/5600)更低頻版,但核顯略強(最大動態頻率),至於搭載IRIS顯卡的高頻I7-5557U註定不會常見。如果JS告訴你這是最新I7四核CPU,可回扇之。如果JS告訴你I7-5550U是I7-5500U升級版,性能更強,可回扇之。
第五代I5系列對比
從發布數量看,第五代I5-U顯然是今年的主打系列,和I7-U組一樣,它們都是2核4線程,緩存較I7縮到3MB,後綴50主頻更低、顯卡更強的規律不變,出現了主頻更高的I5-5287U。縱觀參數,同頻I5-U的性能應該接近I7-U,沒有本質差異,所以如果JS告訴你I7比I5高一個檔次,可對比主頻後視情況回扇之。
第五代I3系列對比
I3隻有三款,命名方式也和I5/I7有了區別。其實第五代第一批發布的都是U後綴,所以目前來看這個U的「低壓概念」無法區分型號(可YY下非低壓版的主頻能多高),xx00可看成基本型號,xx50是低壓型號,xxx7是搭載IRIS高端核顯的高頻高性能型號。I3命名為xx05/xx10,相差不大,也很好記,由於沒有了睿頻,所以基本主頻即最大主頻,可以預見一大波I3-5010U的產品即將出現。
第四代對比
第四代的數量就很多了,不過實際上市售常見的型號也就少數:先拿掉IRIS核顯,再去掉高頻的。 Q後綴即英文Quad,「四」的意思,這個命名方式從第一代桌面四核Qxxxx一直延續到現在。MQ和HQ的區別是CPU是否焊死在主板上,MQ不是,HQ是,不打算升級CPU不用在意。數字大小和性能無關的特性也體現出來,比如I7-4770HQ主頻就比I7-4710HQ低。

這是剩下的雙核I7大軍,大多數I7超級本都用它們。後綴比較多,解釋下並和第五代簡要對比。M後綴是標准電壓,U是低電壓降頻,Y是更低電壓(可以看M/U/Y處理器的TDP功率),顯卡出現了HD5000/4200,差別主要是最大動態頻率。
對比第五代雙核I7-U,可以看到:新一代的TDP仍然是15W/28W,但是主頻明顯相對第四代提升,這是工藝進步的結果,再加上顯卡的性能提升前面已經提到了,所以綜合來看,第五代性能比第四代整體提升應該比較明顯(期待Q2要發布的桌面級Broadwell )。

I5大軍就按基本頻率降序排列,對於要求性能的朋友,盡量選擇靠上的型號,性能超越低頻雙核I7不是問題;對於要求極致輕薄的超級本,十台里可能十台都是靠下的型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其中一些低壓型號如I5-4200Y,睿頻頻率都不足2GHz,搞好散熱的話都能裝平板上用了。
不用太在意核芯顯卡是HD4200還是HD5000,在同一架構下的核心運算能力差不了多遠。Intel對一款型號的頻率設定是很自由的,比如I5-4330M的HD4600最高1.25GHz,I5-4350U的HD5000才1.1GHz,I5-4300Y的HD4200是1.2GHz,但前面的I7-4610Y的HD4200才850MHz,要麼就一款一款詳細看搞清楚,要麼就無視頻率差別。

I3系列沒有什麼可說的,就是I5拿掉了睿頻,性能黨往上看,輕薄黨往下看。
再往下還有奔騰系列。奔騰里一種是正統延續在I3以下的,命名方式為 Pentium xxxxM/U/Y,2核2線程,核顯進一步閹割;另一種是在其他地方深度閹割後的Nxxxx為名的奔騰,4核4線程,主頻還不低,但是TDP很低,性能並不強。所以如果JS拿出一個奔騰筆記本告訴你說這個是4核4線程,比雙核I7還強,可以直接轉身走人了。 到了奔騰級別,就可以引入按摩店APU筆記本競爭了,按摩店APU的CPU部分大致和Intel奔騰性能接近(桌面版價格也差不多),但是APU的顯卡部分較強,因此對於預算有限、想花少少錢買強強的集顯本,APU是不二之選。Intel再往下的賽揚和阿童木就不介紹了。
最後一個沒標出來的點:內存支持。除了最後提到的奔騰Nxxxx只支持最大8GB DDR3-1333內存以外,列表裡的所有CPU要麼支持雙通道最大32GB,要麼支持雙通道最大16GB,所以如果你要上32GB內存,務必看一下具體CPU型號是否支持,最高2x8GB內存及以下容量很安全。
CPU選擇建議
總結一下,如果你覺得看上面的還是頭疼,那麼告訴你三句話選CPU的辦法:
性能黨先看是幾核幾線程(數字越大越好),再看基本主頻(數字越高越好),再看主頻有沒有「最大xxGHz/up to xxGHz」(有比沒有好),不在乎是不是I7/I5/I3,但是不要買到奔騰Nxxxx。
非性能黨買輕薄便攜本的根據預算選擇I3/I5/I7的任意一款即可。
想集顯玩游戲又缺錢看APU本。

二、筆記本儲存
內存
首先是內存,其實可說的不多,日用4GB起步,游戲盡量8GB,16GB對目前筆電而言應該十分充裕。實際購買應注意所選型號是否支持內存擴容,比如出廠兩根內存插槽,已經插了2GB x 2,那麼再升級就會造成原有內存的浪費。而更坑爹的情況如下:
戴爾新出的XPS 13,搭載Intel第五代移動處理器
全球同步發售,亮點是把13英寸的屏幕塞進11英寸的模具里,所以體積小、邊框窄。上面的鏈接是新加坡發布的I5版,坑爹之處在於內存:4GB Dual Channel DDR3L-RS 1600Mhz(On Board) ,集成4GB內存,內存條焊死在主板上的,無法擴容和更換。
國內發售的版本是8GB內存,不坑,國內坑的是價格。新加坡I5 4GB和I7 8GB版戴爾官價分別是新加坡元1699和2199(含稅),折人民幣7800和10100多,國內I5 8GB和I7 8GB版售價10999元和12999元……
筆記本升級內存是很常見的事,所以買之前一定要看清楚有沒有升級空間。
硬碟
相比內存,更影響性能和使用體驗的是硬碟。就性能而言, 大致是「 5400轉HDD<7200轉HDD<SSHD<SSD+HDD SRT<小容量SSD<大容量SSD」。但選筆電不是一味求頂配,不同需求下也有各種限制,所以下面簡要介紹下這幾種方案供參考。
·5400轉2.5寸機械硬碟:
曾經是筆電標配,整機最大的性能短板,目前應該只存在於低端型號里,比如標配500GB的型號。便宜的游戲本也會這么配置,誰讓你視線都在顯卡上呢?
·7200轉2.5寸機械硬碟:
因為轉速提高,所以性能也提高,樓主曾經用老的Thinkpad筆記本,買回來就把5400轉硬碟自行換成7200轉,感覺性能提升確實比較明顯,但掌托處發熱也很明顯,讀盤時的震動和尋道噪音也不低。在固態硬碟價格高高在上的當年,這樣升級是唯一方案,現在就不推薦這么搞了。
·SSHD混合硬碟:
最早是希捷搞的,現在其他家(如東芝)也有了,原理就是使用一塊小容量NAND快閃記憶體(比如8GB SLC NAND)作為高速緩存來提高速度。前面提到的機械硬碟緩存只有16MB/32MB/64MB,所以混合硬碟對性能的提升還是明顯的。混合硬碟的好處是:一定程度彌補純機械硬碟的性能劣勢,但保留了大容量優勢,且仍然只佔用一個硬碟位。當然,機械盤的震動和發熱問題仍然存在。
**隨手查了下JD,希捷2.5寸 500GB盤價格:5400轉289元,7200轉319元,混合5400轉450元。相比而言混合硬碟的額外成本並不低。
·SRT(英特爾快速儲存技術):
即小容量SSD+大容量HDD的組合,原理仍然是用SSD作為大緩存以提高性能。目前不少超級本標配這種組合,即商品介紹里的「20GB固態+500GB機械硬碟」,並不是說把系統裝到20GB固態硬碟里。用於緩存的SSD從12GB到24GB不等。SSD的特性是:同方案同系列的型號容量越大性能越強,所以你也可自行升級到64GB甚至128GB的SSD做緩存,不過這樣做的話,為何不直接拿SSD裝系統呢?要開啟SRT很簡單,對於標配SSD+HDD的本子默認就是開的,如果是自己買小容量SSD搞,首先要有插額外SSD的位置(比如插光碟機SATA位或接主板可能提供的M.2、M-SATA介面),其次裝系統的時候BIOS里開AHCI模式並安裝INTEL SRT驅動,安裝好後就可以通過INTEL軟體控制了。JD上有不少30GB低容量雜牌固態硬碟,才賣100多,買來給老筆記本開發第二春是一個選擇。往上到64GB,有牌子的,價格就300多了,不推薦做RST,更建議買400多的120-128GB SSD直接做系統。
·SSD固態硬碟:
混合硬碟和SRT都是妥協性的優化,在錢包允許的情況下直接上容量足夠的SSD是首選,只要筆記本預算外有400元就能搭配一個不錯的入門靠譜的SSD 。而且樓主知道不少朋友,尤其是女生,喜歡在開著機的時候抱著筆記本跑來跑去——這種行為對機械硬碟的影響可能是災難性的,對SSD而言就沒啥。SSD推薦120-128GB起步,不分區,安裝系統和常用軟體。如果想要放一兩個大型游戲,那麼推薦240-256GB起,額外投入需達到700元。對輕薄超級本,只有一個SATA硬碟位,建議直接自行換SSD,把原來的HDD拿出來加USB3.0移動硬碟盒作為外置倉庫盤。對於普通筆記本,尤其是游戲本,可用SSD替換原有硬碟位,把光碟機取了,原來的HDD插光碟機上,就可以雙硬碟了。
關於SSD的選擇,樓主的個人意見一直是:追求可靠、穩定、成熟的方案和產品,不要陷入跑分和追新。尤其筆記本更不要選擇功耗略高的性能級SSD,畢竟還要考慮電池負荷和發熱量。品牌方面,新手無需惡補主控方案、儲存顆粒等參數,優選自帶晶圓廠的品牌和有主控研發能力+可靠顆粒來源的品牌,以下是不完全的舉例:
英特爾和閃迪都是全球聯保,當前入門產品和前代旗艦都是好的選擇。鎂光M550/M500/MX110,浦科特M6S,東芝Q Pro,復出的建興入門ZETA系列也是不錯選擇。三星840系列有虛假跑分和掉速問題,不過正常使用並非坑貨,850價格比較貴。OCZ從良後抱東芝大腿,用東芝顆粒的Vertex 460/ARC150/ARC100,以及OCZ貼牌的松下也不錯。影馳新的GAMER系列已經超越了入門定位,金士頓的入門貼牌產品比如FURY系列、V300也可以用。其他還有一些比較新的牌子,如光威,不乏靠譜產品,但是從品牌認可度和售後可靠性來講暫不推薦。
SSD是電儲存產品,任何一次意外掉電都有變磚的可能,因此選購售後靠譜的品牌遠比性能優異的型號重要。另外一點就是,一分錢一分貨,SSD入門門檻很低,什麼亂七八糟的牌子都可以做,所以不可一味求便宜而選沒聽過的牌子賭RP。最後,120GB/128GB,240GB/256GB,480GB/512GB這幾組「/」左右的容量不同,但其實是一回事,簡單的講就是是否劃分了備用區以應對顆粒磨損。就樓主個人而言,如果買120GB,就直接全部分區用,如果買128GB,就分120GB用,未分區的就那樣擺著不用。
*經值友提醒,補充:給筆記本更換固態硬碟應先搞清楚本子可用的是標准SATA、M-SATA還是M.2介面。SATA介面的2.5英寸盤厚度分為9cm/7cm/5cm,可對照標配HDD厚度。M.2介面分PCIE通道和SATA通道,介面形態一樣,但接錯硬碟無法識別,務必在廠家官網了解後選購正確的M.2 SSD。M.2 SSD長度分三種,2242/2260/2280,即寬度22cm、長度42/60/80mm的盤,不同筆記本支持的長度也不盡相同。

三、獨立顯卡
NVIDIA系列
獨顯型號是比CPU型號更難辨認的重災區,原因在於龐大的「馬甲軍團」,甚至同一個型號的筆記本獨顯可以是架構完全不同的兩個產品 。所以這里只好再做幾張表格、以台式機原始型號為標准,供參考。馬甲軍團的天梯表就不再做了,有興趣可參考顯卡系列經驗的相關數據。
強大的馬甲軍團~
目前筆記本顯卡最新的GEFORCE 900M系列只出了3款高端,主流市場仍然是800M和700M把持,然而這些產品竟然跨越了從「費米」到「開普勒」到「麥克斯韋」、從GEFORCE 400系列到900系列的核心。面對如此龐大的馬甲軍團,你顫抖了嗎?
最新的麥克斯韋GM核心已紫色高亮、開普勒GK核心卡其色高亮、祖宗級費米GF核心天藍色高亮,對應的桌面顯卡核心也已標出。至於表格中間的各項核心參數可參考之前的顯卡系列經驗,此處不贅述。對於不想看錶格的朋友,可參考下方樓主建議:
區分中端以上和以下最簡便的兩個方法:一是看型號,玩游戲GTX起(官方規律);二是看數字(民間規律),型號三個數字中間那個從5起。
入門獨顯(如GT705/710/720/820)顯存再大也是渣,有和沒有差不多,還不如直接買CPU核顯機型。
同一核心搭配GDDR5顯存和DDR3顯存後的性能差別很大,GDDR5>DDR3,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過渡型號上(所以用是否靈活配置兩種顯存來區分中端上下的核心也勉強可行,但不要高估OEM廠商的節操)。
上表只是NVIDIA官方的配置,天知道筆記本廠商會搞出來什麼奇葩配置,但是核心型號應該不會亂來,所以如果有餘力,選中幾個備選GPU,記住NVIDIA標配的顯存類型和位寬,就不會倒霉。

大按摩店(AMD)系列:
A卡系列
按摩店的型號也是多的不行,上圖還是樓主精簡過的(馬甲系列在左側合二為一了)。在移動領域,A卡高端明顯干不過N卡,最高端的R9 M290X/HD8970M對應的也就是桌面HD7870/R9-270/R9-270X水準,對應到N卡應該在GTX870M到GTX780M/GTX880M之間,面對麥克斯韋的高端GTX980M/GTX970M戰力不足。更要命的是,AMD的移動顯卡竟然沒有次旗艦,旗艦往下直接規格砍半,直接導致主要型號在中低端扎堆。
A卡雖然型號眾多,但命名規律不難找,樓主也以相應色塊區分:以HD開頭的型號里,同一系列的核心配置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顯存位寬、顯存類型和頻率,4個數字第一位代表「x」代,其實沒多大意義(馬甲),第二位代表不同核心,第三位從9到3依次外部規格遞減。以Rx M200命名的新系列更好辨認,R9/R7/R5分別代表陣營內的高中低端,型號後綴帶X的是系列裡較強的。
選購A卡筆記本不用記這么復雜的表格,知道一款旗艦、兩款中端HD7700M/HD8800M就行了,型號不一樣的按規律推,低端隨便哪個型號差別其實都不大。

四、筆記本電腦屏幕
屏幕是一個大話題,剔出來介紹顯示器都能有幾大篇,這里作為筆記本的一個組件,只從選購意義上大概介紹。首先強調:不管是顯示器還是筆記本屏幕,有條件都推薦實際看一下樣機。參數反映出來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看參數能知道面板類型(甚至面板型號)、背光、理論最大亮度、對比度、色域、響應時間,但除非有詳細評測,否則不知道實際亮度、對比度、伽馬值、色溫距標稱值偏移多少,也不知道DeltaE偏色多少,更不知道漏光表現、亮度均勻度、偏視角下偏色多嚴重,等等。普通消費者不看評測,但通過現場觀察樣機,調一下OSD里的設定,都能有一個直觀感受:「這個屏幕看起來舒不舒服」,色彩感覺對不對。下面是一個典型反例。

華碩(ASUS) VG278HE 27英寸寬屏LED液晶顯示器3249元京東去購買

這款高大上的競技顯示器的實測色彩如何呢?

測評鏈接: http://www.tftcentral.co.uk/reviews/asus_vg278he.htm
大跌眼鏡吧,這是出廠設置下「標准色彩模式」的表現,偏色指標Delta E多處破表(最大20.4),平均也有7.5,一般認為平均不超過4是「正常」表現。一般消費者沒有「色彩校正」的概念,買來什麼樣子就什麼樣子用,遇到這貨就倒大霉了。
所以接下來簡要介紹屏幕面板給「盲購」的朋友,以及現場看機器的步驟,最後是windows系統後期校色。
·TN:優點是便宜、可以做到很快響應,所以這方面宣傳的競技顯示器多數是TN面板。缺點是可視角度,稍微偏一點就會導致亮度、對比度、色彩的全面扭曲。

·IPS:LGD的面板很常見,蘋果、戴爾都是LG的主要客戶。以前還分高端S-IPS,低端E-IPS,現在都叫AH-IPS了。IPS的優缺點和TN正好相反,多一個「容易漏光」。
·PLS:主力是三星,面板合作生產商還有國內京東方。PLS原理和IPS類似。
·VA:明基數年如一日宣傳的「不閃屏」就是一種VA面板,准確的說主要是低端A-MVA,屬於軟屏(IPS是硬屏),優點仍然是廣色域,不易漏光(因此灰階表現更好),缺點是低端A-MVA容易偏色(尤其是從邊上看易偏黃),強烈建議看看實物再出手。
如果對廣色域有要求,那麼只靠面板是不行的,需要背光燈配合。目前主流市場都是側入式W-LED背光,即邊框兩根白色LED燈條,便宜、輕薄、節能,但是色域表現頂天sRGB,且背光均勻度不太行。需要彩色LED背光以矩陣形式遍布,且支持區域調節才能很好的控制色彩表現——樓主沒見過哪個筆記本有這樣的屏幕,建議有需求的朋友外接顯示器用。
最後關於霧面屏和鏡面屏,樓主個人推薦霧面屏:背後有光源的時候,至少不會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的臉影。
有條件看樣機的朋友可以通過如下步驟簡單看屏幕表現:
用幾幅熟悉的圖片(盡量色彩豐富的圖)去直觀感受偏不偏。
亮度調到最低和最高,分別感受,標準是:最低夠暗、最高能亮到刺眼,這樣才能在范圍內找到看著舒服的亮度。
手機開攝像模式,對准屏幕,分別在100/75/50/25/0亮度下觀察是否鏡頭內的屏幕有條紋上下閃動,無說明全面不閃屏,有說明至少在這個亮度范圍是低頻PWM調光,眼睛容易疲勞。
理論講解析度越高越好,對不同解析度的屏幕,建議在各自最佳解析度下開word輸入五號字型大小、宋體下的中文段落,然後看是否舒服。
Nokia Monitor Test軟體的全面測試。
本本買回來後,在系統里對色彩和文字進行一次屏幕校對(有蜘蛛套件的用蜘蛛套件)。以win7為例,在控制面板-顯示里校準顏色,並調整ClearType文本以及文字大小,以達到最符合自己雙眼的設定。還有一個字體渲染軟體叫Mactype,即在讓windows的文字顯示蘋果系統的字體效果,也支持自定義設置,樓主親測很好用,只是某些游戲的文字菜單會出現顯示BUG,打游戲時關掉即可。

『伍』 GTX960能挖礦嗎,看網上有挖ZEC的,不知道能

GTX960雖然能挖礦,但其計算性能極其低下。單精度僅有2.6T,雙精度僅為單精度的1/32,這意味著它的效率非常低。兩塊GTX960滿載運行,其效率仍不及一塊AMD的RX480,而且兩塊960的功耗更高。GTX960的性能與GTX1050Ti相當,挖礦算力也相近,但N卡和A卡在挖礦時的表現不同,挖礦時應使用AMD顯卡,而GTX960挖礦的速度與同級別的AMD顯卡R9 380相比要慢幾倍。

GTX960挖礦並不經濟,礦卡市場以AMD顯卡為主,N卡較少。無論價格如何,都不推薦購買GTX960用於挖礦。盡管GTX960的性能與GTX1050Ti相近,但它們均不在礦卡范圍內,因為這兩種顯卡的計算性能無法滿足挖礦要求,或者說使用這兩種顯卡,半年內挖礦收益可能微乎其微。一般礦卡包括RX470、480、570、580以及GTX1060等中端顯卡,高端礦卡則更多。

顯卡性能由其硬體規格決定,無論使用何種優化和設置工具,都無法實質上改變。如果游戲對顯卡有較高要求,GTX960無法滿足,最有效的解決辦法是降低解析度和特效設置,以確保游戲流暢運行。

『陸』 你所能配出來的最貴的電腦配置單是什麼樣子的

CPU Xeon 9282(56核112線程),京東上沒有,8180M(28核56線程,和9282差一個8280L)是8萬出頭,支持8路並行。售價就當是15萬一塊,8塊120萬。
內存一個8280L就支持六通道4.5TB,不出意外9282應該是支持9TB內存,DDR4 2933 REG ECC內存我不太清楚什麼價格,但是芝奇幻光戟128G 3200 16G*8是一萬六,REG ECC內存每GB售價肯定要比三星b die oc要貴。就當是2萬128G,也就是需要144萬左右。
主板是直接找intel訂制的(9282不提供LGA封裝,只提供BGA封裝)看華碩單路c621主板Dominus Extreme就需要2萬8,估計8路也不便宜,就當10萬算。
顯卡上Tesla V100(Turing卡的Tu100核心還沒發布,RTX8000多了Rt Core少了Tenser Core也沒有FP64搞雙精度浮點運算)所以我們來嘗試Quadro RTX8000和Tesla V100混插,每個只給1*PCIE3.0(畢竟不是實時運算) 68條PCIE通道也就是可以插68張,一塊Rtx8000是8萬5,一塊V100 32G是9萬5,68個混插就是612萬。
固態P4800X,京東上1TB以上找不到了,當時我記得好像是7TB10萬一塊吧。
還沒算各種供電設施,算來算去千萬就出來了了(硬碟顯然可以插很多個,再加上傲騰加速卡,Raid之類的)
這些遠不是計算機極限,再來個機櫃,十塊主板瞬間十倍價格,上億了。
其實我也沒有給出一個特別准確的數字,京東上我能找到的是45萬元吧

『柒』 AMD VS 英偉達:顯卡江湖的書劍恩仇錄

眾所周知,AMD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在顯卡和CPU上,能夠同時做到行業top級別的公司。

但與英特爾和英偉達這兩大霸主相比,又似乎總是差了那麼一點兒意思。

長久以來,AMD的顯卡賣不過英偉達,CPU賣不過英特爾,但它卻能頑強的活下來,這可真的是一門玄學啊。

上次,我們已經簡單長篇大論地梳理了AMD與英特爾之間纏纏綿綿走天涯的愛恨情仇。那麼今天呢,咱轉移到顯卡領域,好好聊聊AMD與英偉達的書劍恩仇錄。

誒,你還真別不信,英偉達與AMD同樣也有著纏纏綿綿走天涯的一段秘事呢。

(不得不說,AMD還真是夠可以的啊,左擁右抱,人生贏家~)

先來說說咱們的老黃同志。

黃仁勛,美籍華人,原AMD公司專業晶元設計師,技術能力十分過硬,混得也相當不錯。但不知道是AMD給得太少了還是老黃年少輕狂愛自由,冷不丁地就跳槽了去了LSI Logic,一家傾向於晶元圖形處理的公司,還順便轉了個型。叮咚~銷售精英黃sir正式上線。

但黃sir又不甘寂寞啊,三十而立正是含苞待放的年紀,於是他一狠心,在1993年拉著兩個小夥伴共同創立了英偉達,主攻當時仍處在萌芽階段的圖形晶元市場。

(插一嘴,這時候的AMD在幹啥呢?它正在和英特爾相愛相殺打官司鬧離婚呢.......)

要知道,早年的圖形處理器市場還相當於一張白紙,正處於蠻荒時代,入局的玩家也賊多,競爭可謂是相當的激烈,群雄並起硝煙彌漫啊。

據說,老黃曾經給Bay Area的一位分析師打電話,跟他咨詢圖形晶元的市場走勢,分析師回復說:「這個市場還沒起步就已經亂成一團了,現在已經有將近30家公司,你最好還是別干這個。」老黃聽後十分感動,然後就成立了英偉達。

真乃一狠人吶!

當時,3DFX這廝因為推出了引領時代潮流的Voodoo 3D加速卡,確立了絕對的江湖統治地位。憑借3D加速卡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和炫目效果,當時的3DFX把所有同行都摁在地上摩擦,當然也包括老黃的英偉達。

英偉達成立初期由於經驗不足,發布的產品NV1、NV2顯卡都宣告失敗了,當時還因為燒錢太多,陷入了財務困難,窮得叮當響,甚至連員工的工資都發不出,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裁員。

將軍百戰穿金甲,一將功成萬古枯。老黃畢竟不認命,留足了槍支彈葯苦心研發NV3,即Riva 128,這時候又順便搭上了微軟老大哥的Direct 3D,性能超越了3DFX的Voodoo和ATI的Rage Pro,雖說畫質一般,但最重要的是便宜啊,因此在OEM市場還是灰常吃香的。

從那以後,老黃像開了掛一樣,如有神助。1999年,發布了世界上第一塊GPU——GeForce 256,不僅極大推動了PC游戲市場的發展,更徹底改變了並行計算,宣告了3DFX統治的結束。之後英偉達更以很低的價格收購了3DFX,讓其成為囊中之物。這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長江後浪拍前浪,前浪一不小心就會死在沙灘上。

半導體界也有一個著名的摩爾定律,那就是:每18個月,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量就會翻一倍,從而提升一倍的性能。而老黃就比較變態了,他給英偉達定下的目標是:6個月升級一次,功能翻倍。

快速的性能升級和迭代之下,背後其實是無數程序員和設計師日日夜夜爆肝的結果。也正因如此,英偉達才能一步步站穩腳跟,成為顯卡江湖中的頭號風雲人物。

進入21世紀之後,英偉達已經肅清了幾乎所有的競爭對手,就只剩下一個ATI了,即後來的AMD。

你說巧不巧?ATI的創始人也是華人,名叫何國源,祖籍廣東。與3DFX和英偉達的策略不同,ATI走得是一條更高大全的路子,經營范圍極其廣泛,包括了顯卡、視頻捕捉卡和電視調諧卡等種種產品,不僅做設計,還自己做代工生產,很大一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了OEM市場上。

然而,ATI做得過於寬泛,自然就不是專攻GPU的英偉達的對手。在英偉達的進攻下,2001年,成立16年的ATI首次迎來了虧損。

不過春風得意後的老黃似乎有點獨孤求敗的感覺,不知不覺便飄了起來。2000年,老大哥微軟給英偉達送來了一筆大單,決定從英偉達這里采購Xbox的顯示晶元和媒體傳送晶元,為了表示誠意,還直接給了2億美金作為訂金,已經很夠意思了吧?

然鵝,老黃還真是飄得忘乎所以了,給的報價過高,惹得老大哥不高興,不僅沒有完成這筆交易,甚至還鬧到了法律仲裁的地步。

這把微軟給氣的啊!畢竟作為老大哥嘛,微軟還是有一些威嚴的,既然小弟不聽話,那就必須得好好敲打一番才行。於是,微軟找到了英偉達的死對頭ATI,把占據英偉達業務接近20%的Xbox二代訂單,直接送到了ATI的手裡。而被英偉達活活從手裡搶走細分顯卡晶元市場的英特爾,也開始對ATI眉來眼去的。

樹倒猢猻散,市場就會給予最快的反應,遭此變故,英偉達的股價應聲而落,從70美金一度跳水到了只有7美金。這誰玩得起啊?老黃無可奈何地再次找到微軟,主動認錯,請求和解,而後又重新拿到了訂單。

但是呢,在英特爾的扶持下,ATI也逐漸站穩了腳跟,顯卡江湖雙雄的局面正式開始了。

ATI其實是一個老玩家了,成立於1985年,並於1993年上市,而彼時的英偉達才剛剛成立而已。所以在ATI眼中,英偉達不過是一個小屁孩。

90年代初期,ATI一直深耕OEM市場,尤其是筆記本的移動圖形晶元。從1997年到2000年,ATI將Rage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地改進設計,最終Rage 128 Pro居然完全可以與3DFX的Voodoo2相提並論。

但是,真正讓大家記住ATI的還是Radeon。Radeon就像是ATI的明信片,讓大家真正認識了ATI,3DFX後唯一能與英偉達在圖形晶元領域掰一掰手腕的一代梟雄。也正是ATI與英偉達長期以來的相互競爭,才推動了顯卡的快速迭代和發展,給大家帶來一個又一個的神卡作品。

ATI和英偉達既是命中註定的宿敵,同時又是兩個惺惺相惜的破局者。

其實從GeForce 2系列開始,英偉達就一直處於優勢地位,但ATI也不是吃素的啊,Radeon來勢洶洶,初代產品為Radeon 256顯卡,性能上完全不落下風,隨後又進行提頻,改名叫Radeon 7500,性能提升巨大,更是擊敗了英偉達的Geforce 2 GTS,成為新一代性能之王。

也正是從Radeon 256伊始,英偉達和ATI成為了真正的宿命之敵,它們之間的競爭歷程代表了當代顯卡發展的歷史,一直延續至今。

DX7時代,是ATI一直在追趕英偉達 ,而DX8時代,則是ATI全面崛起的時代。那時候,ATI與英偉達並駕齊驅,爭鋒相對,你來我往,相互超越。

在DX8時代,當ATI 推出的Radeon7500還沒得意多久呢,老黃就推出了里程碑式的GeForce 3,再次取得領先。ATI當然不會善罷甘休,馬上推出Radeon 8500,整體表現甚至優於GeForce3。英偉達不甘落後,又推出GeForce3 Ti500來抗衡。ATI不依不饒,發布Radeon 8500,在高端市場取得領先。老黃急了,祭出了一對王炸:DX8時代的究極顯卡—GeForce 4 Ti系列。

老黃原本以為Geforce 4 Ti可以完全壓制ATI,然而終究還是Too Young Too Naive了。

ATI採取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策略。當Geforce 4 Ti發布後的短短4個月內,ATI便推出秘密武器Radeon 9700 Pro,完美支持DirectX 9.0,性能大幅度提升,深受廣大發燒友愛戴。Radeon 9700的完美表現,使得ATI在3D時代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領先英偉達。

在這里還必須得濃墨重彩地提一茬Radeon 9550。我願意尊稱其為:

Radeon·國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究極神卡、ATI乃至顯卡史上的絕對經典、中低端市場上神化的結晶、ATI史上的巔峰之作·9550。

其實單從規格上來說,Radeon 9550隻有4條流水線,性能非常一般。但關鍵是人家價格便宜啊,而且能完整支持sm2.0,超頻空間巨大,性能可以提升接近一倍,簡直就是超級甜點。當年的ATI靠這塊顯卡把英偉達的5200打得落花流水,你想想,你花白菜的價格就能吃到大魚大肉,能不香嘛?一代神卡可真不是蓋的!

當然了,風水輪流轉。就在ATI吃著Radeon 9550的老本時,英偉達已經悄悄地展開了PCI Express攻略,這樣一搞,ATI之後就直不起背了。

事實上,英偉達一直在產品研發進度方面略微領先於ATI。早在GeForce 5900發布之前,GeForce 6系列便已經進入研發階段。

當英偉達拿出大刀闊斧簡化後的GeForce 6600時,ATI也推出了X700系列。可惜的是,X700隻是X800的小修小改,成本高,還不支持Shader Model 3.0和HDR等新技術,難以被大眾接受,低端市場的份額被英偉達搶走了一大半,而在高端市場,X800衍生出的X850系列,也難以與GeForce 6800系列正面對抗。

此外,在極為關鍵的中端市場競爭中,ATI推出了X1600,但又一次發昏了。作為力拚GeForce 6600GT甚至GeForce 7300GT的新品,X1600一度被寄予厚望。然而,其所謂的12管線有著太多的水分,步子邁得太大很容易扯著檔的,ATI的這項所謂的超前技術備受質疑,最終無奈草草收場。

令人唏噓的是,就在ATI終於發布X1650XT時(這次是真正擁有12管線,並且實現了36個像素單元了),似乎總算是熬出頭了吧?然鵝,這時ATI卻連家都沒得了......

2006年7月24日,AMD出人意料的收購了ATI。這家擁有21年歷史的全球領先圖形IC廠商以54億美元賣身,雙A最終合璧。

就,挺禿然的......

從此以後,AMD也成為了唯一一個能完整提供CPU+GPU解決方案的雙修玩家,和英特爾爭奪CPU的同時,還和英偉達共分GPU的天下。

但是,一家歡喜一家愁,雙A的結合讓老黃很難受。甚至當時這條消息傳出來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覺得非常的別扭。

畢竟,AMD+英偉達和英特爾+ATI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心目中的一個固定組合。而當年出身於AMD的老黃還為了力挺AMD喊出了「Intel is not good enough」時,大家當然認為AMD理所應當就是與英偉達穿一條褲子的。

ATI被AMD收購的那一晚,老黃獨自拿了一瓶威士忌跑到了樓頂,喝著最濃烈的酒,抽著最好的煙,也依然不能排解內心的五味陳雜。此時的老黃在想什麼呢?是在為ATI的突然落寞而感到空虛,還是在為昔日好基友AMD的倒戈相向而痛惜呢?不得而知....

雙A合璧後,ATI成為了AMD的圖形部門,也由此獲得了更多的研發經費以及技術上面的支持。

新的顯卡戰爭又重新開始了,而這次的主角換成了英偉達和AMD。

ATI被AMD收購以後,初期的表現還是很不錯的。Radeon HD 2900 XT顯卡是合並後首次發布的產品,它基於全新的R600核心,從這開始就進入了「HD」時代,而「HD」命名也一直延續到Radeon HD 7000系列。

英偉達發布強大G92核心,對AMD-ATI造成壓力,而後A卡迅速反擊,直接推出了55nm更加先進製程的RV670核心,RV670代表作就是Radeon HD 3870 X2顯卡,號稱當時的最強單卡。

還沒等AMD-ATI鬆口氣,英偉達又放出了G100核心,爭鋒相對,彼時的AMD-ATI來了一招田忌賽馬的策略,直接放棄高端市場,用RV770核心的Radeon HD 4870搶佔中低端市場。

之後,N卡牢牢掌控著高端市場,而A卡則成為性價比的代名詞,在中低端市場里混得風生水起,首款支持DX 11的顯卡Radeon HD 5870更是達到了巔峰。

2009年是一個分水嶺。一方面,A卡正式由AMD接管,ATI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另一方面,正式更名AMD顯卡後A卡大不如以前,再難重塑以前的輝煌。

2010年,AMD推出的顯卡普遍升級不大,性能也打不過英偉達,處處落了下風。

2012年,隨著人工智慧、深度神經網路技術的突破發展,提供算力基礎設施的英偉達如魚得水,基於CUDA架構的大規模並行運算晶元Tesla可謂為AI時代而生。到了15年,在AI、VR的巨大風口和礦機催生的需求下,英偉達的股價也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

這里還有一個重點的事件不得不說,那就是轟動一時的挖礦潮。

在AMD轟轟烈烈打出價格戰招牌時,當時數字貨幣挖礦對顯卡的要求也極高。而A卡無疑是挖礦工們的首選。

之前也提過,那段時間,AMD的顯卡分分鍾賣斷貨,誇張點將就是:曠工們天天守在工廠門口,看到車就上去攔,直接現金交易,卡全部都要。

雖然AMD的顯卡銷量很高,但後勁不行啊,賣得快,沒有貨,結果就是礦工扭頭轉向購買英偉達的產品。而且,隨著數字貨幣挖礦泡沫的出現,AMD 需要面臨的難題是一樁接著一樁:

二手市場交易猖獗、黑心商家瓜分利潤、游戲玩家紛紛倒戈、AMD Mantle API失去開發者的技術支持......

AMD發起了價格戰,最後卻賠了夫人又折兵,而英偉達則坐收漁翁得利,還在不久後發布其Maxwell架構GTX 9XX全系列,也用價格狠狠虐了一把 AMD。

而就是在這段時間里,AMD和英偉達的市場份額開始發生急劇變化。綠巨人開始制霸顯卡領域,而紅色帝國則是有起有落,起起伏伏。

2013年,AMD放棄了HD的命名方式,採用分級別命名方式,最高檔的R9系列,而上一代HD 7970也換了一個新的名字R9 280X。當時,AMD推出的Radeon R9 290X爆出供電過熱、顯卡92℃降頻等不利新聞,被英偉達完虐。

2015年,AMD首次使用HBM顯存,發布首次採用水冷的顯卡:Radeon R9 Fury X,這是一款屬於GCN架構體系的核心,從規格上來說比對手GTX 980Ti強大不少,不過性能方面只能說是互有勝負。

2016年AMD GCN架構的第四代Radeon RX 480,能耗比有了大幅提升,中端的價格中高端的性能,是性價比的不二選擇。

2019年,AMD雖然憑借著7nm工藝和全新的RDNA架構顯卡,幾度出擊,先後推出了多款RX 5000系列顯卡,在功耗、發熱方面拉近了和老對手英偉達的距離,但是不支持硬體光追的弱點,以及顯卡發布初期各種游戲優化兼容和驅動問題,AMD每次新品發布,都被英偉達輕松化解,並沒有打破原來的格局,不禁讓人感到些許的唏噓啊。

2019年第三季度下降之後,AMD開始重新佔領市場,並在2020年第一季度保持穩定,AMD占據了GPU市場的31%以上,而英偉達則占據了剩餘的69%。

AMD走的路線還是性價比取勝,降維打擊,Radeon RX 5700的價格與RTX 2060相當,並提供2060超級性能水平。5700 XT的價格也與RTX 2060 Super幾乎相同,而性能卻與RTX 2070 Super差不多。

近年來,蘋果一直與AMD緊密合作,幾乎所有的Mac系列電腦配備的獨立顯卡都來自AMD。牢牢抓住蘋果這個大客戶,AMD也算是守得雲開見月明了。

但是,英偉達在超高端顯卡市場上依然處於高處不勝寒的壟斷地位,RTX 2080 Super和RTX 2080 Ti是玩家可以選擇的最優項。

英偉達和AMD都將在今年第三季度推出他們的下一代顯卡。根據初步估計,RTX 3080將比RTX 2080 Ti快30-40%,而3080 Ti則比後者高70%以上。目前,AMD也確認了Big Navi顯卡為首批RDNA 2產品,性能提升方面亦會有比較大的期待。

時間永是流駛,江湖總不太平,AMD和英偉達的顯卡戰爭還遠遠沒有結束。新時代顯卡換代的頻率越來越快,性能提升也越來越強,我們仍然激動於英偉達帶給我們的創新,我們也仍然嚮往著AMD的彎道超車。

顯卡江湖的書劍恩仇錄還將繼續上演,沒有結局,一切皆未可知。

閱讀全文

與r9480算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區塊鏈用的什麼編程語言 瀏覽:126
評分最高的區塊鏈書籍 瀏覽:83
區塊鏈的底層協議項目 瀏覽:89
數字貨幣交易所模板源碼 瀏覽:43
虛擬貨幣開放交易政策 瀏覽:294
區塊鏈水電 瀏覽:267
炒以太坊的人 瀏覽:349
5g板塊數字貨幣 瀏覽:775
熊貓礦機b5算力 瀏覽:946
正常采礦算力 瀏覽:719
r9480算力 瀏覽:715
比特幣人民幣虛擬貨幣 瀏覽:448
區塊鏈農業顛覆 瀏覽:73
央行數字貨幣與普通數字貨幣的區別 瀏覽:295
中國支持發展區塊鏈技術局 瀏覽:130
以太坊錢包做什麼用的 瀏覽:695
以太坊幣價走勢 瀏覽:921
腰肌力四級算幾級傷殘 瀏覽:354
注冊虛擬貨幣公司 瀏覽:345
區塊鏈模式知乎 瀏覽: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