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貨幣是如何產生的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原始社會中,人們採取物物交換的方式,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貨物增加,物物交換不再那麼適用,便演變出了貨幣。商品便是隨著交換而產生的。貨幣形態的演進經歷了四個主要的階段:實物貨幣、表徵貨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和數字貨幣。
1. 實物貨幣:最早的貨幣是由蘇美爾人創造的,用小麥作為貨幣來進行商品交換。
2. 表徵貨幣:以我國為例,商朝開始出現銅幣,一直到戰國時期,貨幣形狀各不一,如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楚國的蟻鼻錢,後秦統一六國,發行 「秦半兩」為圓形方孔錢。地方鑄幣現象昭著,為抵制這一類現象的產生,中央開始鑄通寶、元寶,並標定重量。
3. 信用貨幣:在現代經濟中,信用貨幣存在的形式主要是流通中現金與銀行存款,銀行存款體現在個人、單位在在銀行賬戶的存款。
4. 電子貨幣:電子貨幣是基於信用貨幣基礎上發展的新型貨幣,不同的是信用貨幣的信譽背書是政府:它具有100元的價值,是因為政府的存在,賦予它具有100元的價值,並且我們都相信於是它可以流通。而電子貨幣呢,網路對它的定義是這樣的:消費者向電子貨幣的發行者支付傳統貨幣,而發行者把與傳統貨幣的相等價值,以電子形式存儲在消費者持有的電子設備中。例如支付寶、微信。電子貨幣的發行者多為私企,即私企起領導作用,政府進行推廣和應用。
5. 數字貨幣:數字貨幣是一種不受管制的、數字化的貨幣,通常由開發者發行和管理,被特定虛擬社區的成員所接受和使用。歐洲銀行業管理局將虛擬貨幣定義為:價值的數字化表示,不由央行或當局發行,也不與法幣掛鉤,但由於被公眾所接受,所以可作為支付手段,也可以電子形式轉移、存儲或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