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以太坊區 > 以太坊柏林

以太坊柏林

發布時間:2021-04-08 17:32:28

A. 近年來,哪國已經成為被大家公認的加密貨幣最友好國家之一

  1. 日本

    在亞洲國家中,日本似乎是率先支持加密貨幣的國家。相反的是,在過去幾年裡,中國不斷打擊ICO,還關閉了數字貨幣交易所在中國境內的交易業務。相對於中國嚴格的限制措施,日本在加密貨幣領域無疑是遙遙領先的。

    也許是因為開發比特幣的匿名人士(或團隊?)的化名是中本聰,所以日本對加密貨幣的友好度排在前列。

    在遭受黑客攻擊後,總部設在日本的Mt. Gox交易所最終在2014年2月倒閉,這至今仍是數字貨幣世界中最大的丑聞。之後,日本的持牌加密貨幣交易所齊聚一堂,組成了一個新的自我監管組織,該組織提出了使ICO合法化的指導方針,並制定了明確的行業標准,以保護投資者,同時也讓該行業得以成長和繼續創新。

    這個名為ICO商業研究集團(ICO Business Research Group)的協會的成員包括議員、學者、銀行家和bitFlyer的首席執行官。bitFlyer是日本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根據政府研究,立法機構或將允許可能盈利的ICO以及加密貨幣交易所繼續交易,但同時須向政府提供這些活動的更多洞察並提高透明度。

    2.委內瑞拉

    這個石油資源豐富但債台高築的南美國家在今年2月推出了石油支持的加密貨幣,當時引發了爭議,也引發了很多嘲笑。據CNN報道,該國總統尼古拉斯·馬杜羅(Nicolas Maro)稱「在代幣銷售的首月,已經籌集了逾50億美元」。這種代幣運行在新經幣區塊鏈上,並據稱,每枚代幣得到了1桶原油支持。不過,分析師普遍認為馬杜羅顯然在說假話。

    盡管如此,截至4月底,有消息傳出如果印度使用Petro幣支付所購買的原油的話,委內瑞拉可向印度提供30%的折扣。Bitcoin magazine報道稱,「委內瑞拉已向買家保證,Petro幣將具有法定貨幣的全部功能,可支付稅費並可兌換為委內瑞拉硬通貨即玻利瓦爾。

    盡管許多人對Petro幣本身持懷疑態度,也同樣懷疑委內瑞拉政府將加密貨幣融入其不斷衰退的經濟中的舉措,但也有一些人認為,為加密貨幣贏得信譽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的。Ripio Credit Network高級副總裁兼合夥人David Garcia指出,拉丁美洲正在經歷一個過渡期。

    拉美地區由於政治腐敗、經濟危機而處境艱難,並受到通脹高企和當地貨幣急速貶值的困擾,委內瑞拉目前的情況尤其如此。Garcia認為,要想使這些國家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如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這些創新的想法和解決方案是必要的。

    3.瑞典

    2015年,瑞典成了歐洲第一個批准了兩種比特幣交易所交易票據(ETN)買賣的國家,該等票據由XBT Providers管理。以瑞典克朗計價的Bitcoin Tracker One XBT (ST:SE0007126024)基金和Bitcoin Tracker EUR XBT Provider (ST:SE0007525332)均可在瑞典主要交易所北歐納斯達克(Nordic NASDAQ)買賣。

    自推出以來,XBT已經在丹麥、芬蘭、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推出了相應版本。截至2017年12月初,Cointelegraph宣布瑞典的ETN「(規模)超過80%的美國ETF」。今年1月中旬,CNBC稱,瑞典的比特幣投資項目吸引了13億美元的資金。

    此外,瑞典央行一直在考慮開發一種名為電子克朗(e-krona)的電子貨幣,以應對瑞典正迅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現金社會的形勢。然而,瑞典的銀行業予以了回擊。瑞典銀行家協會首席執行官Hans Lindberg在4月17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就電子貨幣而言,已經有很多了。有銀行卡、信用卡……和其他電子解決方案。未來最可能的情況應該還是瑞典央行將堅持批發業務。」

    不過,匯豐全球經濟學家James Pomeroy認為,瑞典仍有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行數字貨幣的國家,並可能在未來幾年內推出。委內瑞拉或許在政府支持的加密貨幣發行方面走在了前面,但瑞典這個經濟實力更強、監管機構更受信任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仍可能在這方面打亂加密貨幣現有次序,甚至仍將引領歐洲加密貨幣行業。

    4.瑞士

    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在明確加密貨幣監管和支持ICO方面走在前列。瑞士金融技術專家、加密貨幣企業家和Swiss Real Coin顧問Marc Bernegger表示,傳統上,瑞士一直是財富的避風港。在一定程度上,這得益於瑞士更開放的金融監管以及一種保護瑞士銀行機構客戶隱私的悠久文化。Bernegger指出,瑞士一直在「前瞻性地考慮」將加密貨幣資產作為整體財富管理的一部分,並正在「為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式做准備」。

    瑞士中北部的祖格(Zug)周邊地區被稱為「加密谷(Crypto Valley)」,自從2014年以太坊ICO在哪裡開展以來,這個地區就被稱為「加密谷」。對於加密貨幣企業家、開發商和投資者來說,加密谷是最活躍的生態系統之一,

    5.以色列

    在以色列,針對加密貨幣的監管討論仍在繼續,議員們正在尋找保護投資者的方法。盡管以色列銀行體系未能幫助促進與比特幣相關業務的發展,但以色列第六大銀行以色列聯合銀行(Union Bank of Israel)正被當地一家加密貨幣礦商起訴,理由是該銀行停止了從比特幣交易所向該礦商轉移資金;此外,以色列第二大銀行以色列國民銀行集團(Bank Leumi)在試圖阻止一家當地加密貨幣交易所的賬戶活動時,遭到地區法院和該國最高法院的干預。這無疑是當地加密貨幣行業的重大勝利。

    此外,最近有報道稱,以色列央行幾個月來一直在考慮發行由國家支持的加密貨幣的可能性。據《耶路撒冷郵報》(Jerusalem Post)報道,一位匿名人士透露,「數字謝克爾可通過手機記錄每一筆交易,使逃稅更加困難。」如果推出了數字謝克爾,屆時,其價值等同實體謝克爾。

    在科技創新方面,以色列的初創企業文化走在了前列。WeMark的聯合創始人兼業務發展副總裁Roy Meirom指出,在以色列運營的大約300個跨國研發中心中,許多都致力實現區塊鏈的應用。

    Roy Meirom還說,這個通常被稱為「初創企業之國」的中東小國正迅速成為與區塊鏈的發展中心。
    6.百慕大

    位於北大西洋加勒比海的英聯邦成員百慕大一直在積極尋求通過加密貨幣相關法規,以開始建立一個適當的框架,來促進包括加密貨幣交易所、錢包服務和支付提供商在內的加密貨幣商業活動。最近,百慕大金融管理局的《虛擬貨幣商業法(Virtual Currency Business Act)》在英國下議院獲得通過。

    百慕大已就ICO開展了相關立法活動,其形式將是對1981年《公司法》和2016年《有限責任公司法》的修定。去年年底,百慕大總理兼財政部長David Burt成立了一個區塊鏈工作團隊,該團隊分為兩組:區塊鏈法律和監管工作組和區塊鏈商業工作組。

    7.德國

    德國首都柏林也許是歐盟中對加密貨幣最友好的城市之一。2013年,柏林被英國《衛報》稱為「歐洲比特幣之都」,且一直保持著這一地位。目前,人們可用比特幣在柏林購買公寓、進行假日預定、支付各種時髦的當地餐館的餐飲費用。

    總部在瑞士的區塊鏈應用平台應用鏈(Lisk)的營銷主管Thomas Schouten說, 應用鏈在柏林設有主要的承包商辦事處。Schouten表示,柏林提供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初創企業和科技空間,該空間擁有龐大的人才庫和充滿活力的文化,使企業很容易吸引到員工。此外,他還表示,德國人和德國政府對區塊鏈技術態度開放。

    2014年,德國成為首個接受比特幣作為一種貨幣的國家,凸顯出德國的開放態度。同樣,德國央行的董事會成員也呼籲對加密貨幣和代幣進行有效和適當的監管。事實上,德國央行董事Joachim Wuermeling已經指出在這個問題上有必要進行國際合作:
    為此,德國央行的多名決策者參與了涉及整個歐盟地區的討論,討論了包括通過歐洲區塊鏈夥伴關系(European Block Chain Partnership)等方式在整個歐盟地區激勵加密貨幣行業。(英為財情)

  2. 「業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許多是以色列精英軍事情報部隊的退役人員,已轉業來填補行業巨大的人才需求,並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區塊鏈初創企業和支持性生態系統的支持。」

  3. 「因為單個國家的監管能力顯然是有限的,只有最大程度地發揮國際合作潛能才能有效地監管虛擬貨幣。」

B. <以太之謎>是啥子

以太之謎和邁克耳遜—莫雷實驗

從十九世紀初光的波動說復活以來,物理學家一直對傳光媒質以太議論不休,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以太和可稱量物質(特別是地球)的關系問題。

當時,有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菲涅耳在1818年認為,地球是由極為多孔的物質組成的,以太在其中運動幾乎不受什麼阻礙。地球表面的空氣由於其折射率近於 1,因而不能或者只能極其微弱地曳引以太,可以把地球表面的以太看作是靜止的。

斯托克斯認為菲涅耳的理論建立在一切物體對以太都是透明的基礎之上,因而是不能容許的。他於1845年提出,在地球表面,以太與地球有相同的速度,即地球完全曳引以太。只有在離開地球表面某一高度的地方,才可以認為以太是靜止的。由於菲涅耳的靜止以太說能圓滿地解釋光行差現象(由於地球公轉,恆星的麥觀位置在一年內會發生變化),因而人們普遍贊同它。

假使靜止以太說是正確的,那麼由於地球公轉速度是每秒三十公里,在地球表面理應存在「以太風」。多年來,人們做了一系列的光學和電學實驗(即所謂的「以太漂移」實驗),企圖度量地球通過以太的相對運動。但是,由於實驗精度的限制,只能度量地球公轉速度和光速之比的一階量,這些一階實驗一律給出否定的結果。

隨著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發展,人們了解到,與地球公轉速度和光速之比的平方有關的效應,應該能在光學和電學實驗中檢測到。因為麥克斯韋理論隱含著,光、電現象有一個優越的參照系,這就是以太在其中靜止的參照系,以太漂移的二階效應理應存在。但是這個實驗精度要求太高,一時還難以實現。

其實,麥克斯韋早在1867年就指出,在地球上做測量光速的實驗,因為光在同一路徑往返,地球運動對以太的影響僅僅表現在二階效應上。1879年,麥克斯韋在致美國航海歷書事務所的信中就提出了度量太陽系相對以太運動速度的計劃,當時在事務所工作的邁克耳遜採納了這一建議。

1881年,邁克耳遜正在德國柏林赫爾姆霍茲手下留學。由於在柏林無法完成實驗,邁克耳遜把別人為他建造的整個裝置運到波茨坦天體物理觀測站進行實驗。他所期望的位移是干涉條紋的0.1,但實際測得的位移僅僅是0.004~0.005,這只不過相當於實驗的誤差而己。

顯然,否定結果(也稱「零結果」)表明,企圖檢測的以太流是不存在的。邁克耳遜面對事實不得不認為:「靜止以太的假設被證明是不正確的,並且可以得到一個必然的結論:該假設是錯誤的」,「這個結論與迄今被普遍接受的光行差現象的解釋直接矛盾」,「他不能不與斯托克斯1846年在《哲學雜志》發表的論文附加摘要相一致」。

不過,這次實驗的精度還不夠高,數據計算也有錯誤。1881年冬,巴黎的波蒂埃指出了計算中的錯誤(估計的效果比實際大了兩倍),洛倫茲在1884年也指出了這些問題。因此,無論邁克耳遜還是其他人,都沒有把這次實驗看作是決定性的。邁克耳遜本人此後也將興趣轉移到了精密測定光速值,對1881年的實驗進行改良的工作就這樣擱置下去了。

1884年秋,威廉·湯姆遜訪問美國,他在巴爾的摩作了多次講演。到會聽講的邁克耳遜有機會會見了與湯姆孫一起訪美的瑞利勛爵,他們就1881年的實驗交換了意見。與此同時,瑞利也轉達了洛倫茲的意見。瑞利的勸告給邁克耳遜以極大的勇氣,他進一步改進了干涉儀,和著名的化學教授莫雷一起,於1887年7月在克利夫蘭重新進行了實驗,此時的邁克耳遜已是克利夫蘭城凱思應用科學院的教授了。

為了維持穩定,減小振動的影響,邁克耳遜和莫雷把干涉儀安裝在很重的石板上,並使石板懸浮在水銀液面上,可以平穩地繞中心支軸轉動。為了盡可能增大光路,盡管幹涉儀的臂長已達11米,他們還是在石板上安裝了多個反射鏡,使鈉光束來回往返八次。根據計算,這時干涉條紋的移動量應為0.37,但實測值還達不到0.01。

邁克耳遜和莫雷認為,如果地球和以太之間有相對運動,那麼相對速度可能小於地球公轉速度的1/60,肯定小於1/40。他們在實驗報告中說:「似乎有理由確信,即使在地球和以太之間存在著相對運動,它必定是很小的,小到足以完全駁倒菲涅耳的光行差解釋。」

1887年實驗的否定結果對於當時的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迷惑不解的,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如故。人們並沒有認為該實驗是判決性的,就連邁克耳遜自己對他的結果也大失所望,他稱自己的實驗是一次「失敗」,以致放棄了在實驗報告中許下的諾言(每五天進行六小時測量,連續重復三個月,以便消除所有的不確定性),不願再進行長期的觀察,而把干涉儀用來於其他事去了。

邁克耳遜並不認為自己的實驗結果有什麼重要意義,他覺得實驗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設計了一個靈敏的干涉儀,並以此自我安慰。直到晚年,他還親自對愛因斯坦說,他自己的實驗引起了相對論這樣一個「怪物」,他實在是有點懊悔的。

洛倫茲對邁克耳遜實驗的結果也感到鬱郁不樂,他在1892年寫給瑞利的信中說:「我現在不知道怎樣才能擺脫這個矛盾,不過我仍然相信,如果我們不得不拋棄菲涅耳的理論,……我們就根本不會有一個合適的理論了」。洛倫茲對1887年的實驗結果依然疑慮重重:「在邁克耳遜先生的實驗中,迄今還會有一些仍被看漏的地方嗎?」

瑞利在1892年的一篇論文中認為:「地球表面的以太是絕對的靜止呢,還是相對的靜止呢?」這個問題依然懸而未決。他覺得邁克耳遜得到的否定結果是「一個真正令人掃興的事情」,並敦促邁克耳遜再做一次實驗。威廉·湯姆孫直到本世紀開頭還不甘心實驗的否定結果。

順便說說,邁克耳遜的實驗工作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歷史上並無什麼直接聯系。但是在1900年前後,他的「以太漂移」實驗對洛倫茲等人的電子論卻產生了毋庸置疑的影響。盡管學術界對該實驗的歷史作用仍有不同的看法,但邁克耳遜本人晚年仍念念不忘「可愛的以太」。直到1927年,他在自己最後一本書中談到相對論己被人們承認時,仍然對新理論疑慮重重。

邁克耳遜—莫雷實驗似乎排除了菲涅耳的靜止以太說,而靜止以太說不僅為電磁理論所要求,而且也受到光行差現象和斐索實驗的支持。為了擺脫這個惱人的困境,斐茲傑拉德和洛倫茲分別在1889年和1892年各自獨立地提出了所謂的「收縮假設」。

他們認為,由於干涉儀的管在運動方向上縮短了億分之一倍的線度,這樣便補償了地球通過靜止以太時所引起的干涉條紋的位移,從而得到了否定的結果。洛倫茲基於電子論進而認為,這種收縮是真實的動力學效應,對於物質來說具有普遍意義。拉摩也十分贊同這一看法,他證明如果物質由電子組成,這種情況便能夠發生。

C. 邁克爾遜干涉儀的歷史

邁克爾遜干涉儀的歷史以太漂移實驗邁克爾遜的名字是和邁克爾遜干涉儀及邁克爾遜-莫雷實驗聯系在一起的,實際上這也是邁克爾遜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在邁克爾遜的時代,人們認為光和一切電磁波必須藉助絕對靜止的「以太」進行傳播,而「以太」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具有靜止的特性,在當時還是一個謎。有人試圖測量地球對靜止「以太」的運動所引起的「以太風」,來證明以太的存在和具有靜止的特性,但由於儀器精度所限,遇到了困難。麥克斯韋曾於1879年寫信給美國航海年歷局的D.P.托德,建議用羅默的天文學方法研究這一問題。邁克爾遜知道這一情況後,決心設計出一種靈敏度提高到億分之一的方法,測出與有關的效應。
1881年他在柏林大學亥姆霍茲實驗室工作,為此他發明了高精度的邁克爾遜干涉儀,進行了著名的以太漂移實驗。他認為若地球繞太陽公轉相對於以太運動時,其平行於地球運動方向和垂直地球運動方向上,光通過相等距離所需時間不同,因此在儀器轉動90°時,前後兩次所產生的干涉必有0.04條條紋移動。邁克爾遜用最初建造的干涉儀進行實驗,這台儀器的光學部分用蠟封在平台上,調節很不方便,測量一個數據往往要好幾小時。實驗得出了否定結果。

D. 名人資料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目錄·簡介
·生平簡述
·成長履歷
·愛因斯坦與相對論
·愛因斯坦的貢獻

簡介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工業大學,1909年開始在大學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後被迫移居美國,1940年入美國籍。

十九世紀末期是物理學的變革時期,愛因斯坦從實驗事實出發,從新考查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在理論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他的量子理論對天體物理學、特別是理論天體物理學都有很大的影響。理論天體物理學的第一個成熟的方面——恆星大氣理論,就是在量子理論和輻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成功地揭示了能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恆星能源來源的難題。近年來發現越來越多的高能物理現象,狹義相對論已成為解釋這種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其廣義相對論也解決了一個天文學上多年的不解之謎,並推斷出後來被驗證了的光線彎曲現象,還成為後來許多天文概念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對天文學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他的宇宙學理論。他創立了相對論宇宙學,建立了靜態有限無邊的自洽的動力學宇宙模型,並引進了宇宙學原理、彎曲空間等新概念,大大推動了現代天文學的發展。

生平簡述

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一個經營電器作坊的小業主家庭。一年後,隨全家遷居慕尼黑。1894年,他的家遷到義大利米蘭。1895年他轉學到瑞士阿勞市的州立中學。1896年進蘇黎世工業大學師范系學習物理學,1900年畢業。1901年取得瑞士國籍。1902年大學畢業後無法進入學術機構,只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找到一份做審查員的臨時工作,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鑒定工作。但在那裡,愛因斯坦被正規教育扼殺的科學激情終於重新迸發出來,輕松的工作讓愛因斯坦得以繼續致力於科學研究。
他利用業余時間開展科學研究,在1905年,年近26歲的愛因斯坦連續發表了三篇論文(《光量子》、《布朗運動》和《狹義相對論》),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同年,以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蘇黎世大學的博士學位。
愛因斯坦1908年兼任伯爾尼大學的編外講師。1909年離開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語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12年任母校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教授。1914年,應馬克斯·普朗克和瓦爾特·能斯脫的邀請,回德國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應亨德里克·安東·洛倫茲和保耳·埃倫菲斯特的邀請,兼任荷蘭萊頓大學特邀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投入公開和地下的反戰活動。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所作的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要彎曲的預言,於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斯坦利·愛丁頓的日全食觀測結果所證實。1916年他預言的引力波在1978年也得到了證實。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在西方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同時也招來了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沙文主義者、軍國主義者和排猶主義者的惡毒攻擊。
1917年愛因斯坦在《論輻射的量子性》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成為激光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因在光電效應方面的研究,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33年1月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後,愛因斯坦是科學界首要的迫害對象,幸而當時他在美國講學,未遭毒手。3月他回歐洲後避居比利時,9月9日發現有準備行刺他的蓋世太保跟蹤,星夜渡海到英國,10月轉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新建的高級研究院的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國國籍。
1939年他獲悉鈾核裂變及其鏈式反應的發現,在匈牙利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推動下,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研製原子彈,以防德國佔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兩個城市上空投擲原子彈,愛因斯坦對此強烈不滿。戰後,為開展反對核戰爭的和平運動和反對美國國內法西斯危險,進行了不懈的斗爭。
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因主動脈瘤破裂逝世於普林斯頓。遵照他的遺囑,不舉行任何喪禮,不築墳墓,不立紀念碑,骨灰撒在永遠對人保密的地方,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為聖地。愛因斯坦的後半生一直從事尋找大統一理論的工作,不過這項工作沒有獲得成功,現在大統一理論是理論物理學研究的中心問題。
1955年4月,彌留之際的愛因斯坦簽署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呼籲人們團結起來,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爆發。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和平主義者。他目睹了兩次世界大戰中對人類文明的摧殘,認為和平是人類的首要問題。
1999年《時代》雜志將其評選為20世紀風雲人物。
原子和分子的客觀存在,這使最堅決反對原子論的德國化學家、唯能論的創始人奧斯特瓦爾德於1908年主動宣布:「原子假說已經成為一種基礎鞏固的科學理論」。
1905年6月,愛因斯坦完成了開創物理學新紀元的長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完整的提出了狹義相對論。這是愛因斯坦十年醞釀和探索的結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19世紀末出現的古典物理學的危機,改變了牛頓力學的時空觀念,揭露了物質和能量的相當性,創立了一個全新的物理學世界,是近代物理學領域最偉大的革命。

1905年9月,愛因斯坦寫了一篇短文《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作為相對論的一個推論。質能相當性是原子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的理論基礎,也為20世紀40年代實現的核能的釋放和利用開辟了道路。
在這短短的半年時間,愛因斯坦在科學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說是「石破天驚,前無古人」。即使他就此放棄物理學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愛因斯坦都會在物理學發展史上留下極其重要的一筆。愛因斯坦撥散了籠罩在「物理學晴空上的烏雲」,迎來了物理學更加光輝燦爛的新紀元。

成長履歷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時30分,愛因斯坦(Einstein)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班霍夫街135號。父母都是猶太人。父名赫爾曼·愛因斯坦,母親波林·科克。

1884年,5歲,愛因斯坦對袖珍羅盤著迷。

1885年,愛因斯坦開始學小提琴。

1886年,愛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學校(CouncilSchool)讀書;在家裡學習猶太教的教規。

1888年,愛因斯坦入路易波爾德高級中學學習。在學校繼續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儀式。弗里德曼是指導老師。

1889年,在醫科大學生塔爾梅引導下,讀通俗科學讀物和哲學著作。

1891年,自學歐幾里德幾何學(Euclideangeometry),感到狂熱的喜愛,同時開始自學高等數學。

1892年,開始讀康德(ImmanuelKant)的著作。

1895年,自學完微積分(calculous)。

1896年,獲阿勞中學畢業證書。10月,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范系學習物理。

1899年10月19日,愛因斯坦正式申請瑞士公民權。

1900年8月愛因斯坦畢業於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12月完成論文《由毛細管現象得到的推論》,次年發表在萊比錫《物理學雜志》上。

1901年,3月21日取得瑞士國籍。在這一年5-7月完成電勢差的熱力學理論的論文。

1904年,9月由專利局的試用人員轉為正式三級技術員。

1905年3月發展量子論,提出光量子假說,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4月向蘇黎世大學提出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博士學位。5月完成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獨立而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性原理,開創物理學的新紀元。

1906年4月晉升為專利局二級技術員。11月完成固體比熱的論文,這是關於固體的量子論的第一篇論文。

1908年10月兼任伯爾尼大學編外講師。

1909年10月離開伯爾尼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

1910年10月完成關於臨界乳光的論文。

1912年提出「光化當量」定律。

1913年 12月7日在柏林接受院士稱號。

1914年 4月6日,從蘇黎世遷居柏林。

1915年 11月提出廣義相對論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並且成功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運動。

1916年 3月完成總結性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5月提出宇宙空間有限無界的假說。8月完成《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總結量子論的發展,提出受激輻射理論。

1919年 愛因斯坦的理論被視為「人類思想史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12月,接受德國唯一的名譽學位:羅斯托克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

1921年 4月2日—5月30日,為了給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的創建籌集資金,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訪問美國。

1922年 1月完成關於統一場論的第一篇論文。7月受到被謀殺的威脅,暫離柏林。10月8日,愛因斯坦和艾爾莎在馬賽乘輪船赴日本。沿途訪問科倫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11月9日,在去日本途中,愛因斯坦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1月17日-12月29日,訪問日本。

1923年 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諾貝爾獎金。12月,第一次推測量子效應可能來自過度約束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

1924年 發現了「波色-愛因斯坦凝聚」。

1926年 被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

1928年 是年1月,被選為「德國人權同盟」(前身為德國「新祖國同盟」)理事。

1929年 3月,50歲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慶祝會。6月28日獲「普朗克獎章」。

1930年是年12月11日~1931年3月4日,愛因斯坦第二次到美國訪問,在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講學。

1932年 7月,同弗洛伊德通信,討論戰爭的心理問題;號召德國人民起來保衛魏瑪共和國,全力反對法西斯。

1933年 1月30日,納粹上台。3月10日,在帕莎第納發表不回德國的聲明,次日啟程回歐洲。3月20日,納粹搜查他的房屋,他發表抗議。後他在德國的財產被沒收,著作被焚。

1935年 5月,在百慕大正式申請永遠在美國居住。是年,為使諾貝爾獎金(和平獎)贈予被關在納粹集中營中的奧西茨基,而四處奔走。

1937年 3月聲援中國「七君子」。

1938年 9月,給五千年後的子孫寫信,對資本主義社會現狀表示不滿。

1939年 8月2日,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美國抓緊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國搶先掌握原子彈。

1940年 5月22日致電羅斯福,反對美國的中立政策。10月1日取得美國國籍。

1943年 5月,作為科學顧問參與美國海軍部工作。

1944年 為支持反法西斯戰爭,以600萬美元拍賣1905年狹義相對論論文手稿。

1947年 繼續發表大量關於世界政府的言論。

1949年 1月,寫《對批評的回答》,對哥本哈根學派在文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哲學家—科學家》中的批判進行反批判。

1950年 2月13日發表電視演講,反對美國製造氫彈。3月18日,在遺囑上簽字蓋章。

1951年 連續發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國的擴軍備戰政策是世界和平的嚴重障礙。

1952年 11月以色列第1任總統魏斯曼死後,以色列政府請他擔任第2任總統,被拒絕。

1954年 3月被美國參議員麥卡錫公開斥責為「美國的敵人」。

1955年 4月18日1時25分在醫院逝世。

漫長艱難的探索
廣義相對論建成後,愛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滿足,要把廣義相對論再加以推廣,使它不僅包括引力場,也包括電磁場。他認為這是相對論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即統一場論。
1925年以後,愛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統一場論。開頭幾年他非常樂觀,以為勝利在望;後來發現困難重重,他認為現有的數學工具不夠用;1928年以後轉入純數學的探索。他嘗試著用各種方法,但都沒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義的結果。
1925年-1955年這30年中,除了關於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問題、引力波以及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問題以外,愛因斯坦幾乎把他全部的科學創造精力都用於統一場論的探索。
1937年,在兩個助手合作下,他從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推導出運動方程,進一步揭示了空間——時間、物質、運動之間的統一性,這是廣義相對論的重大發展,也是愛因斯坦在科學創造活動中所取得的最後一個重大成果。
在統一場理論方面,他始終沒有成功,他從不氣餒,每次都滿懷信心底從頭開始。由於他遠離了當時物理學研究的主流,獨自去進攻當時沒有條件解決的難題,因此,同20年代的處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學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無所畏懼,毫不動搖地走他自己所認定的道路,直到臨終前一天,他還在病床上准備繼續他的統一場理論的數學計算。
全人類命運的關注者
愛因斯坦熱愛科學,也熱愛人類。他沒有因為埋頭於科學研究而把自己置於社會之外,一直關心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並為之頑強、勇敢地戰斗。他說過:「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又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他自己正是這樣去做的。
1914年4月,愛因斯坦接受德國科學界的邀請,遷居到柏林,8月即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雖身居戰爭的發源地,生活在戰爭鼓吹者的包圍之中,卻堅決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戰態度。9月,愛因斯坦參與發起反戰團體「新祖國同盟」,在這個組織被宣布為非法、成員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轉入地下的情況下,愛因斯坦仍堅決參加這個組織的秘密活動。
10月,德國的科學界和文化界在軍國主義分子的操縱和煽動下,發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為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辯護,鼓吹德國高於一切,全世界都應該接受「真正德國精神」。在「宣言」上簽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當時德國有聲望的科學家、藝術家和牧師等。就連能斯脫、倫琴、奧斯特瓦爾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簽了字。當徵求愛因斯坦簽名時,他斷然拒絕了,而同時他卻毅然在反戰的《告歐洲人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這一舉動震驚了全世界。
1917年,列寧領導的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愛因斯坦熱情地支持這個偉大的革命,贊揚這是一次對全世界將有決定性意義的、偉大的社會實驗,表示:「我尊敬列寧,因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犧牲精神,全心全意為實現社會正義而獻身的人。我並不認為他的方法是切合實際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象他這種類型的人,是人類良心的維護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國工人和士兵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和鼓舞下,發動起義,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愛因斯坦即給他的母親連續寫了兩張明信片,歡呼「偉大的事變發生了……親身經歷了這個事變是多麼榮幸!」
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愛因斯坦基本上是一個絕對的和平主義者。但是,侵略和掠奪戰爭不斷發生的現實,打破了他那美好的夢想。特別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德國日益法西斯化,使愛因斯坦意識到新的野蠻戰爭不可避免,促使他改變了自己的觀點。他明確表示:「當法律和人類尊嚴必需保衛時,我們一定要戰斗。自從法西斯的危險到來後,現在我不再相信絕對的被動的和平主義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義統治歐洲,那就不會有和平。」
由於愛因斯坦的進步活動,又因為他是猶太人,因而被德國納粹分子列為重要的迫害對象,幸而他1932年底離開德國到美國講學,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搗毀,他的財產被沒收,他的著作被焚毀,納粹還懸賞二萬馬克要殺害他。面對納粹分子暗殺的危險,愛因斯坦沒有絲毫的畏懼,而是更堅定地戰斗。當他的摯友勞厄寫信勸他對政治問題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時,他不顧個人安危,大聲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著戰爭,和平必須用武裝來保衛,呼籲美國人民起來同法西斯作斗爭。
當愛因斯坦後來從無線電廣播知道美國對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殺傷許多平民時他感到非常痛心。他後來寫了一封告美國公民書,說:「我們將此種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學家們,對於一切事物都要優先負起責任,必須限制原子能絕對不能使用來殺害全人類,而是用來增進人類的幸福方面。」1955年,愛因斯坦與羅素聯名發表了反對核戰爭和呼籲世界和平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在1949年愛因斯坦寫了一篇《為什麼要社會主義?》的論文。在這里,他提出了現在看來還是正確的看法!「計劃經濟還不就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本身可能伴隨著對個人的完全奴役。社會主義的建成,需要解決這樣一些極端困難的社會——政治問題,鑒於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的高度集中,怎樣才有可能防止行政人員變成權力無限和傲慢自負呢?怎樣能夠使個人的權利得到保障,同時對於行政權力能夠確保有一種民主的平衡力量呢?」
巨星隕落
1955年4月18日,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因主動脈瘤破裂逝世於美國普林斯頓。
【軼事】
■愛因斯坦逃學記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義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拒絕出任以色列第二任總統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誕生,但不久以色列與周圍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便爆發了。已經定居在美國十多年的愛因斯坦立即向媒體宣稱:「現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後退了,我們應該戰斗。猶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個對他們存有敵對情緒的世界上生存下去。」1952年11月9日,愛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愛因斯坦轉達了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請愛因斯坦為以色列共和國總統候選人。當日晚,一位記者給愛因斯坦的住所打來電話,詢問愛因斯坦:「聽說要請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國總統,教授先生。您會接受嗎?」「不會。我當不了總統。」「總統沒有多少具體事務,他的位置是象徵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偉大的猶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人。由您來擔任以色列總統,象徵猶太民族的偉大,再好不過了。」「不,我幹不了。」 愛因斯坦剛放下電話,電話鈴又響了。這次是駐華盛頓的以色列大使打來的。大使說:「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國總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請問一下,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願意接受嗎?」「大使先生,關於自然,我了解一點,關於人,我幾乎一點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麼能擔任總統呢?請您向報界解釋一下,給我解解圍。」 大使進一步勸說:「教授先生,已故總統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勝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樣的。他能勝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個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個猶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愛因斯坦的確被同胞們的好意感動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絕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們失望,不讓他們窘迫。不久,愛因斯坦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出任以色列總統。在愛因斯坦看來,「當總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他還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話:「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恆的東西。」
■愛因斯坦怎樣走近中國?
早在1919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開始介紹到中國,特別是通過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來華講學,給中國學術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愛因斯坦本人的目光也曾一次次地投射到古老而陌生的中國,1922年冬天,他應邀到日本講學,往返途中,兩次經過上海,一共停留了三天,親眼看到了處於苦難中的中國,並寄予深切的同情。他在旅行日記中記下「悲慘的圖象」和他的感慨:「在外表上,中國人受人注意的是他們的勤勞,是他們對生活方式和兒童福利的要求的低微。他們要比印度人更樂觀,也更天真。但他們大多數是負擔沉重的:男男女女為每日五分錢的工資天天在敲石子。他們似乎魯鈍得不理解他們命運的可怕。」「愛因斯坦看到這個在勞動著,在呻吟著,並且是頑強的民族,他的社會同情心再度被喚醒了。他認為,這是地球上最貧困的民族,他們被殘酷地虐待著,他們所受的待遇比牛馬還不如。」(許良英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20、21頁)十幾年後(1936年),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與前來年進修的周培源第一次個別交談時就說:「中國人民是苦難的人民。」他的同情是真摯的、發自內心的,不是掛在嘴上,而是付諸行動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從東北作為突破口侵略中國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當時的國際社會卻表現出無奈和無能,當年11年17日,愛因斯坦公開譴責日本侵略東三省的行徑,呼籲各國聯合起來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可惜迴音空盪。1932年10月,「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毛澤東語)、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陳獨秀(時已被開除出黨)在上海被捕,他和羅素、杜威等具有國際聲望的知識分子聯名致電蔣介石,要求釋放。1937年3月,主張抗日的沈鈞儒、章乃器、王造時、史良等「七君子」鋃鐺入獄後,他又聯合杜威、孟祿等著名知識分子通電援救,向國民黨當局施加道義的壓力。1938年6月,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他還和羅斯福總統的長子一同發起「援助中國委員會」,在美國2000個城鎮開展援華募捐活動。
愛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愛是沒有國界的,他對中國的感情沒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建立在人類的同情心和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之上。他的思想也對中國日益產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九一八」事變後不久,還在讀初二的少年許良英就是他的熱情崇拜者,希望長大了做一個像他那樣的科學家。1934年,愛因斯坦的文集《我的世界觀》在歐洲出版,幾年後(1937年抗戰前夕)就有了中譯本,是留學法國的物理學教授葉蘊理根據法文譯本轉譯的,由於國難當頭,這本書並沒有引起多少反響,但青年許良英在1938年上大學前有幸買到了一本,並認真精讀了一遍,深受啟發,開始嚴肅地思考人生的意義、人與國家的關系等問題,愛因斯坦的許多至理名言令他終生難忘,愛因斯坦的形象在他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始終佔有重要的地位。1955年,愛因斯坦去世後,許良英和周培源都曾發表長篇悼念文章。不幸的是1968年到1976年的8年間,愛因斯坦在中國竟成了「本世紀以來最自然科學領域中最大的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四人幫」掀起了一場荒誕的批評愛因斯坦運動,好在多數科學家不予理睬,實際上進行了抵制。1979年,北京還隆重舉行了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的紀念大會。

愛因斯坦與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的創立
早在16歲時,愛因斯坦就從書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進的電磁波,他產生了一個想法,如果一個人以光的速度運動,他將看到一幅什麼樣的世界景象呢?他將看不到前進的光,只能看到在空間里振盪著卻停滯不前的電磁場。這種事可能發生嗎?
與此相聯系,他非常想探討與光波有關的所謂以太的問題。以太這個名詞源於希臘,用以代表組成天上物體的基本元素。17世紀,笛卡爾首次將它引入科學,作為傳播光的媒質。其後,惠更斯進一步發展了以太學說,認為荷載光波的媒介物是以太,它應該充滿包括真空在內的全部空間,並能滲透到通常的物質中。與惠更斯的看法不同,牛頓提出了光的微粒說。牛頓認為,發光體發射出的是以直線運動的微粒粒子流,粒子流沖擊視網膜就引起視覺。18世紀牛頓的微粒說佔了上風,然而到了19世紀,卻是波動說佔了絕對優勢,以太的學說也因此大大發展。當時的看法是,波的傳播要依賴於媒質,因為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傳播光波的媒質是充滿整個空間的以太,也叫光以太。與此同時,電磁學得到了蓬勃發展,經過麥克斯韋、赫茲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成熟的電磁現象的動力學理論——電動力學,並從理論與實踐上將光和電磁現象統一起來,認為光就是一定頻率范圍內的電磁波,從而將光的波動理論與電磁理論統一起來。以太不僅是光波的載體,也成了電磁場的載體。直到19世紀末,人們企圖尋找以太,然而從未在實驗中發現以太。
但是,電動力學遇到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與牛頓力學所遵從的相對性原理不一致。關於相對性原理的思想,早在伽利略和牛頓時期就已經有了。電磁學的發展最初也是納入牛頓力學的框架,但在解釋運動物體的電磁過程時卻遇到了困難。按照麥克斯韋理論,真空中電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個恆量,然而按照牛頓力學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慣性系的光速不同,這就出現了
【著作】
《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
《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方法》
《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論動體的電動力學》
《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系嗎?》
《狹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

E. 愛因斯坦的著作、事跡和成就

他是老人家!!

著作

1901-1904年,在德國權威雜志《物理學年鑒》上發表了5篇有關熱力學和黑體輻射等方面的研究。
1905年3月,《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的一個啟發性觀點》,文中提出光量子學說和光電效應的基本定律,並在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從而圓滿地解釋了光電效應。(為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5年4月,《分子尺度的新測定》(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05年5月,《根據分子運動論研究靜止液體中懸浮微粒的運動》(有力地提供了原子真實存在布朗運動的證明)
1905年6月,長篇文獻《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完整提出了著名的狹義相對論理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
1905年9月,《物體慣性和能量的關系》(提出了質量和能量的關系E=mc^2,為原子核能的釋放和利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1916年《廣義相對論基礎》(提出了大質量物體的存在可引起時空連續場的彎曲,為黑洞、大爆炸等新的宇宙論提供了理論依據)

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時30分,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班霍夫街135號。父母都是猶太人。父名赫爾曼·愛因斯坦,母親波林·科克。 愛因斯坦
1884年,愛因斯坦對袖珍羅盤著迷。
1885年,愛因斯坦開始學小提琴。
1886年,愛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學校(CouncilSchool)讀書;在家裡學習猶太教的教規。
1888年,愛因斯坦入路易波爾德高級中學學習。在學校繼續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儀式。弗里德曼是指導老師。
1889年,在醫科大學生塔爾梅引導下,讀通俗科學讀物和哲學著作。
1891年,自學歐幾里德幾何學(Euclidean geometry),感到狂熱的喜愛,同時開始自學高等數學。
1892年,開始讀康德(ImmanuelKant)的著作。 1895年,自學完微積分(calculous)。
1896年,獲阿勞中學畢業證書。10月,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范系學習物理。
1899年10月19日,愛因斯坦正式申請瑞士公民權。
1900年8月愛因斯坦畢業於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12月完成論文《由毛細管現象得到的推論》,次年發表在萊比錫《物理學雜志》上並入瑞士籍。
1901年3月21日,取得瑞士國籍。在這一年5-7月完成電勢差的熱力學理論的論文。
1904年9月,由專利局的試用人員轉為正式三級技術員。
1905年3月,發展量子論,提出光量子假說,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4月向蘇黎世大學提出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博士學位。5月完成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獨立而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性原理,開創物理學的新紀元。
1906年4月,晉升為專利局二級技術員。11月完成固體比熱的論文,這是關於固體的量子論的第一篇論文。 1908年10月兼任伯爾尼大學編外講師。
1909年10月,離開伯爾尼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愛因斯坦
1910年10月,完成關於臨界乳光的論文。
1912年提出「光化當量」定律。
1913年他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
1914年4月,愛因斯坦接受德國科學界的邀請,遷居到柏林,
8月 即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雖身居戰爭的發源地,生活在戰爭鼓吹者的包圍之中,卻堅決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戰態度。
9月 愛因斯坦參與發起反戰團體「新祖國同盟」,在這個組織被宣布為非法、成員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轉入地下的情況下,愛因斯坦仍堅決參加這個組織的秘密活動。
10月 德國的科學界和文化界在軍國主義分子的操縱和煽動下,發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為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辯護,鼓吹德國高於一切,全世界都應該接受「真正德國精神」。在「宣言」發燒碟閥鎖定上簽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當時德國有聲望的科學家、藝術家和牧師等。就連能斯脫、倫琴、奧斯特瓦爾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簽了字。當徵求愛因斯坦簽名時,他斷然拒絕了,而同時他卻毅然在反戰的《告歐洲人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這一舉動震驚了全世界。
1915年11月,提出廣義相對論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並且成功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運動。 愛因斯坦
1916年3月,完成總結性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5月提出宇宙空間有限無界的假說。8月完成《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總結量子論的發展,提出受激輻射理論。
1917年,列寧領導的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愛因斯坦熱情地支持這個偉大的革命,贊揚這是一次對全世界將有決定性意義的、偉大的社會實驗,表示:「我尊敬列寧,因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犧牲精神,全心全意為實現社會正義而獻身的人。我並不認為他的方法是切合實際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象他這種類型的人,是人類良心的維護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國工人和士兵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和鼓舞下,發動起義,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愛因斯坦即給他的母親連續寫了兩張明信片,歡呼「偉大的事變發生了……親身經歷了這個事變是多麼榮幸!」 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愛因斯坦基本上是一個絕對的和平主義者。但是,侵略和掠奪戰爭不斷發生的現實,打破了他那美好的夢想。特別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德國日益法西斯化,使愛因斯坦意識到新的野蠻戰爭不可避免,促使他改變了自己的觀點。他明確表示:「當法律和人類尊嚴必需保衛時,我們一定要戰斗。自從法西斯的危險到來後,現在我不再相信絕對的被動的和平主義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義統治歐洲,那就不會有和平。」 由於愛因斯坦的進步活動,又因為他是猶太人,因而被德國納粹分子列為重要的迫害對象,幸而他1932年底離開德國到美國講學,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搗毀,他的財產被沒收,他的著作被焚毀,納粹還懸賞二萬馬克要殺害他。面對納粹分子暗殺的危險,愛因斯坦沒有絲毫的畏懼,而是更堅定地戰斗。當他的摯友勞厄寫信勸他對政治問題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時,他不顧個人安危,大聲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著戰爭,和平必須用武裝來保衛,呼籲美國人民起來同法西斯作斗爭。 當愛因斯坦後來從無線電廣播知道美國對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殺傷許多平民時他感到非常痛心。是打發他後來寫了一封告美國公民書,說:「我們將此種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學家們,對於一切事物都要優先負起責任,必須限制原子能絕對不能使用來殺害全人類,而是用來增進人類的幸福方面。」
1919年 愛因斯坦的理論被視為「人類思想史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12月,接受德國唯一的名譽學位:羅斯托克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
1921年4月2日到5月30日間,為了給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的創建籌集資金,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訪問美國。
1922年1月,完成關於統一場論的第一篇論文。7月受到被謀殺的威脅,暫離柏林。10月8日,愛因斯坦和艾爾莎在馬賽乘輪船赴日本。沿途訪問科倫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11月9日,在去日本途中,愛因斯坦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1月17日-12月29日,訪問日本。
1923年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諾貝爾獎金。12月,第一次推測量子效應可能來自過度約束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
1924年,發現了「波色-愛因斯坦凝聚」。
1925年以後,愛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統 按時打發是打發一場論。開頭幾年他非常樂觀,以為勝利在望;後來發現困難重重,他認為現有的數學工具不夠用。
1925年-1955年這30年中,除了關於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問題、引力波以及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問題以外,愛因斯坦幾乎把他全部的科學創造精力都用於統一場論的探索。
1926年,被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
1928年以後轉入純數學的探索。他嘗試著用各種方法,但都沒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義的結果。
1月,被選為「德國人權同盟」(前身為德國「新祖國同盟」)理事。
1929年3月,50歲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慶祝會。6月28日獲「普朗克獎章」。
1930年12月11日至1931年3月4日,愛因斯坦第二次到美國訪問,在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講學。
1932年7月,同弗洛伊德通信,討論戰爭的心理問題;號召德國人民起來保衛魏瑪共和國,全力反對法西斯。
1933年1月30日,納粹上台。
3月10日,在帕莎第納發表不回德國的聲明,次日啟程回歐洲。
3月20日,納粹搜查他的房屋,他發表抗議。後他在上帝發誓德國的財產被沒收,著作被焚。
1935年5月,在百慕大正式申請永遠在美國居住。是年,為使諾貝爾獎金(和平獎)贈予被關在納粹集中營中的奧西茨基,而四處奔走。
1937年3月聲援中國「七君子」。
1937年,在兩個助手合作下,他從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推導出運動方程,進一步揭示了空間——時間、物質、運動之間的統一性,這是廣義相對論的重大發展,也是愛因斯坦在科學創造活動中所取得的最後一個重大成果。 在統一場理論方面,他始終沒有成功,他從不氣餒,每次都滿懷信心底從頭開始。由於他遠離了當時物理學研究的主流,獨自去進攻當時沒有條件解決的難題,因此,同20年代的處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學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無所畏懼,毫不動搖地走他自己所認定的道路,直到臨終前一天,他還在病床上准備繼續他的統一場理論的數學計算。 全人類命運的關注者 愛因斯坦熱愛科學,也熱愛人類。他沒有因為埋頭於科學研究而把自己置於社會之外,一直關心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並為之頑強、勇敢地戰斗。他說過:「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又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他自己正是這樣去做的。
1938年9月,給五千年後的子孫寫信,對資本主義社會現狀表示不滿。
1939年8月2日,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美國抓緊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國搶先掌握原子彈。
1940年5月22日,他致電羅斯福,反對美國的中立政策。
10月1日取得美國國籍。
1943年5月,作為科學顧問參與美國海軍部工作。
1944年,他為支持反法西斯戰爭,以600萬美元拍賣1905年狹義相對論論文手稿。
1947年,他繼續發表大量關於世界政府的言論。
1949年1月,寫《對批評的回答》,對哥本哈根學派在文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哲學家—科學家》中的批判進行反批判。
1950年2月13日,他發表電視演講,反對美國製造氫彈。3月18日,在遺囑上簽字蓋章。
1951年,連續發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國的擴軍備戰政策是世界和平的嚴重障礙。
1952年11月,以色列第1任總統魏斯曼死後,以色列政府請他擔任第2任總統,被拒絕。
1954年3月,他被美國參議員麥卡錫公開斥責為「美國的敵人」。
1955年,愛因斯坦與羅素聯名發表了反對核戰爭和呼籲世界和平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1955年4月18日1時25分,他在醫院逝世。 漫長艱難的探索廣義相對論建成後,愛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滿足,要把廣義相對論再加以推廣,使它不僅包括引力場,也包括電磁場。他認為這是相對論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即統一場論。

F. 科學家的事跡

科學家的故事一:金冠之謎

國農王讓金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後,國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摻了銀子,但這頂金冠確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面面相覷。

後來,國王將它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邊坐進澡盆里,一邊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穿就直向王宮奔去,一路大聲喊著「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原來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後,排出的水量不等於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摻了別的金屬。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於物體所排出液體的重量。後來,該定律就被命名為阿基米德定律。

科學家的故事二:巧算燈泡容積

一天,發明家愛迪生把一隻燈泡交給他的助手——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系畢業生阿普頓,要他算出玻璃燈泡的容積。

阿普頓拿著燈炮琢磨了好長時間,於是用皮尺在燈泡上左右、上下量了一陣,又在紙上畫了好多的草圖,寫滿了各種尺寸,列了許多道算式,算來算去還未有個結果。

愛迪生見他算得滿頭大汗,就對他說:"我的上帝:你還是用這個方法算吧!"他在燈泡里倒滿了水遞給阿普頓說:"把這些水倒進量杯里,看一看它的體積,就是燈泡的容積了."助手聽了頓時恍然大悟,於是照法很快就算了出來。

科學家的故事三:迷路的人

有一天明文全球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回家時,邊走邊想問題,不知不覺走道了一個陌生的地方。當地發現自己迷了路時,想問別人,卻偏偏忘了自己家的住址。

幸好他還記得他的辦公室的電話號碼,就往辦公室打了一個電話,他怕秘書笑話,就假裝別人詢問:「請問,愛因斯坦的家住在哪裡?」秘書沒有聽出是愛因斯坦的聲音,就說:「對不起,愛因斯坦博士不願別人打擾他,他的家庭地址是不能奉告的。」

這時愛因斯坦不得不說:「我就是愛因斯坦呀。」他的話使秘書大吃一驚。

無獨有偶。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也發生過類似的事。

巴爾扎克常常外出散步。有一次他怕有人找他,臨出門時在大門上寫上了幾個字:「巴爾扎克先生不在家,請來訪者下午來。」

他一邊散步一邊構思小說,幾個小時後他餓了,就開始往家裡走,突然發現大門上的字,他十分遺憾的嘆了一口氣說:「原來巴爾扎克先生不在家呀。」說完他掉頭又往回走,繼續構思他的小說。

一個是大科學家,一個是大文學家,為什麼有時連自己家也不知道呢?其實仔細分析一下,並不奇怪。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一個人嫉妒迷戀於某件事時,在他的腦部神經中樞產生了一個極大的興奮點,其他的一切都暫時被抑制住了。

他此時已進入忘我的境地,除了它所思考的問題,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他們暫時忘記自己的家庭住址是完全可能的。他們的這種『迷戀』狀態,正是他們的創造精神達到高峰的體現。

科學家的故事四:不近人情的人

如果你家有客人來訪,你去不請他坐下,讓他干站著,那肯定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人家會說你不懂人情。然而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兩次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居里夫人就是這樣一個「不近人情」的人。

居里夫人和她丈夫居里先生為了從事科學研究,謝絕一起應酬,常常是幾十天關在屋內不出門。有時他們忘了做飯,就吃胡蘿卜充飢。居里夫婦雖然是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家裡卻很窮。有一天,他們收到爸爸的來信,問他們要添置什麼傢具。

居里先生說:「我們只有兩把椅子。客人來了也沒有地方坐,再添一把椅子吧。」

居里夫人說:「可是他們一坐下來就不想走啦」。於是兩人商定,為了不留客人佔用他們的科研時間,一把椅子也不添。

你看,這多麼不近人情!然而,會有比他們更不近人情的,客人來了,連門也不讓進。俄國音樂家柴可夫斯基在創作時就是如此。

有一次,柴可夫斯基正在伏案搞創作,門鈴急促的響了起來,僕人進來通報:「先生,有一位紳士來訪。」

柴可夫斯基頭也不太地說:「請你告訴他,我正在工作,不想見任何人。」

僕人說:「那是一位社會名流,不見怕有時您的身份。」

柴可夫斯基埋頭創作,沒理僕人。但門鈴仍然響個不停。柴可夫斯基不得不停下工作,皺著眉頭去開門。

門口果然站著一位穿著體面的紳士:「請問,柴可夫斯基先生在家嗎?」

原來此人不認識他。柴可夫斯基立即說:「不在。」

紳士說:「我已經多次來訪,都沒有遇著。您能告訴我,他什麼時候在嗎?」

「很難說。」柴可夫斯基冷冷地說。客人走了,柴可夫斯基趕緊關上門,又埋頭創作了。

居里夫人和柴可夫斯基這樣的人,看起來的確有點不近人情,但這也正是他們的偉大之處。

科學家的故事五:失蹤的新郎

法國微生物學家和化學家巴斯德熱衷於搞實驗,在生活上總是顛三倒四,起居失常,人們稱它為瘋子。「瘋子」巴斯德結婚那天,家裡賓客盈門。

新娘瑪麗小姐在父母的陪同下早早來到舉行婚禮的教堂。當牧師宣布儀式開始後,大家的眼光都閃出個問號,怎麼不見新郎的影子呢?

人們四下尋找,都失望而歸。瑪麗小姐受到這樣的冷遇,傷心地哭起來。最後還是巴斯德的一位好朋友在實驗室里找到了他。原來巴斯的正在進行一項實驗,朋友問他:「喂,難道你忘了今天是什麼日子?」

巴斯德回答道:「絕對沒有忘,先生。可是我不能中斷我的實驗,你看,他就要成功了。」這樣,一直到實驗結束,他才跑者感到結婚大廳,甚至連衣服都沒來得及換。瑪麗小姐雖然感到傷心,但他不正是因為愛慕巴斯德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才決心嫁給他的嗎?所以他原諒了自己的丈夫。

科學家的故事六:堅持回國

中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參加美國戰時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海軍部成立了海軍軍工試驗站,並希望周培源到該站工作,待遇甚優。

但海軍部是美國的政府部門,在海軍部所屬單位任職便成為美國政府的公務員,外籍人員須加入美國籍才能參加。周培源當即向美方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

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帶著妻兒離開美國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

科學家的故事七:不顧安危

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錢三強,1937年赴法國留學研究原子理論,被小居里夫婦認為他是最優秀的科研人員。1948年,錢三強和夫人何澤慧提出回國,導師和同事們都再三勸說、挽留。

國民黨政府駐法大使惡狠狠地威脅說:「看他能上得了大陸的岸,那才怪呢!」這意思很明白。如果錢三強堅持要回祖國,國民黨特務就會在半路上下毒手。

錢三強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於不顧,與夫人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懷抱,為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彈之父」。

G. 關於以太

十九世紀後期,科學家相信他們對宇宙的完整描述已經接近尾聲。他們想像 一種叫「以太」的連續介質充滿了宇宙空間,就象空氣中的聲波一樣,光線和電 磁信號是「以太」中的波。

然而,與空間完全充滿「以太」的思想相悖的結果不久就出現了:根據「以 太」理論應得出,光線傳播速度相對於「以太」應是一個定值,因此,如果你沿 與光線傳播相同的方向行進,你所測量到的光速應比你在靜止時測量到的光速低 ;反之,如果你沿與光線傳播相反的方向行進,你所測量到的光速應比你在靜止 時測量到的光速高。但是,一系列實驗都沒有找到造成光速差別的證據。

在這些實驗當中,阿爾波特·邁克爾遜和埃迪沃德·莫里1887年在美國俄亥 俄州克里夫蘭的凱斯研究所所完成的測量,是最准確細致的。他們對比兩束成直 角的光線的傳播速度,由於圍著自轉軸的轉動和繞太陽的公轉,根據推理,地球 應穿行在「以太」中,因此上述成直角的兩束光線應因地球的運動而測量到不同 的速度,莫里發現,無論是晝夜或冬夏都未引起兩束光線光速的不同。不論你是 否運動,光線看起來總是以相對於你同樣的速度傳播。

愛爾蘭物理學家喬治·費茲哥立德和荷蘭物理學家亨卓克·洛侖茲,最早認 為相對於「以太」運動的物體在運動方向的尺寸會收縮,而相對於「以太」運動 的時鍾會變慢。而對「以太」,費茲哥立德和洛侖茲當時都認為是一種真實存在 的物質。

這時候,工作在瑞士首都伯爾尼的瑞士專利局的一個名叫阿爾波特·愛因斯 坦的年輕人,插手「以太」說,並一次性永遠地解決了光傳播速度的問題。

在1905年的文章中,愛因斯坦指出,由於你無法探測出你是否相對於「以太 」的運動,因此,關於「以太」的整個概念是多餘的。相反,愛因斯坦認為科學 定律對所有自由運動的觀察者都應有相同的形式,無論觀察者是如何運動的,他 們都應該測量到同樣的光速。

愛因斯坦的這個思想,要求人們放棄所有時鍾測量到的那個普適的時間概念 ,結果是,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時間值:如果兩個人是相對靜止的,那麼,他們 的時間就是一致的;如果他們間存在相互的運動,他們觀察到的時間就是不同的 。

大量的實驗證明了愛因斯坦的這個思想是正確的,一個繞地球旋轉的精確的 時鍾,與存放在實驗室中的精確時鍾確有時間指示上的差別。如果你想延長你的 生命,你就可以乘飛機向東飛行,這樣可以疊加上地球旋轉的速度,你無論如何 可以獲得那零點幾秒的生命延長,也可以以此彌補因你進食航空食品而帶來的損 害。

愛因斯坦認為的對所有自由運動的觀察者自然定律都相同這個前提,是相對 論的基礎,這樣說的原因是因為,這個前提隱含了只有相對運動是重要的。雖然 相對論的完美與簡潔折服了許許多多科學家和哲學家,但是仍然有很多的相反意 見。愛因斯坦摒棄了19世紀自然科學的兩個絕對化觀念:「以太」所隱含的絕對 靜止和所有時鍾所測量得到的絕對或普適時間。人們不禁要問:相對論是否隱含 了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而不再會有概念上絕對的標准了?

這種不安從20世紀20年代一直持續到30年代。1921年,愛因斯坦由於對光電 效應的貢獻,得到了諾貝爾物理獎【注1】,但由於相對論的復雜及有爭議,諾貝 爾獎的授予隻字未提相對論。

到現在我仍然每周收到2至3封信,告訴我愛因斯坦錯了。盡管如此,現在相 對論被科學界完全接受,相對論的預言已經被無數的實驗所證實。

相對論的一個重要結果是質量與能量的關系。愛因斯坦的假定光速對所有的 觀察者是相同的,暗示了沒有可以超過光速運行的事物,如果給粒子或宇宙飛船 不斷地供應能量,會發生什麼現象呢?被加速物體的質量就會增大,使得很難進 行再快的加速,要想把一個粒子加速到光速是不可能的,因為那需要無限大的能 量。質量與能量的等價關系被愛因斯坦總結在他的著名的質能方程「E=mc2"中 ,這或許是能被大街小巷婦孺皆知的唯一一個物理方程了。

鈾原子核裂變成兩個小的原子核時,由於很小一點的質量虧損,會釋放出巨 大的能量。這就是質能方程眾多結論中的一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陰雲 密布,一組意識到裂變反應應用的科學家說服愛因斯坦戰勝自己是和平主義者的 顧忌,去給當時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寫信,勸說美國開始核研 究計劃,這鑄就了曼哈頓工程和1945年在廣島上空原子彈的爆炸。有人因原子彈 而責備愛因斯坦發現了質能關系,但是這種責難就像因有飛機遇難折戟而責備牛 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一樣。愛因斯坦沒有參與曼哈頓工程的任何過程並驚懼於那巨 大的爆炸。

盡管相對論與電磁理論的有關定律結合得非常完美,但它與牛頓的重力定律 不相容。牛頓的重力理論表明,如果你改變空間的物質分布,整個宇宙中重力場 的改變是同時發生的,這不但意味著你可以發送比光速傳播更快的信號(這是為 相對論所不容的),而且需要絕對或普適的時間概念,這又是為相對論所拋棄的 。

愛因斯坦從1907年就知道了這個不相容的困難,那時他還在波恩的專利局工作,但直到1911年,愛因斯坦在德國的布拉格工作時,他才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愛因斯坦意識到加速與重力場的密切關系,在密封廂中的人,無法區分他自己對 地板的壓力是由於他處在地球的重力場中的結果,還是由於在無引力空間中他被 火箭加速所造成的。(這些都發生在「星際旅行」【注2】的時代之前,愛因斯坦 是想到人處在電梯中而不是宇宙飛船中。但我們知道,如果不想讓電梯碰撞的事 情發生,你不能在電梯中加速或自由墜落許久)如果地球是完全平整的,人們可 以說蘋果因重力落在牛頓頭上,與因牛頓與地球表面加速上升而造成了牛頓的頭 撞在蘋果上是等價的。但是,這種加速與重力的等價在地球是圓形的前提下不再 成立,因為在地球相反一面的人將會被反向加速,但兩面觀察者之間的距離卻是 不變的。

1912年在轉回瑞士蘇黎士時,愛因斯坦來了靈感,他意識到如果真實幾何中 引入一些調整,重力與加速的等價關系就可以成立。愛因斯坦想像,如果三維空 間加上第四維的時間所形成的空間-時間實體是彎曲的,那結果是怎樣的呢?他 的思想是,質量和能量將會造成時空的彎曲,這在某些方面或許已經被證明。像 行星和蘋果,物體將趨向直線運動,但是,他們的徑跡看起來會被重力場彎曲, 因為時空被重力場彎曲了。

在他的朋友馬歇爾·格盧斯曼的幫助下,愛因斯坦學習彎曲空間及表面的理論,這些抽象的理論,在玻恩哈德·瑞曼將它們發展起來時,從未想到與真實世 界會有聯系。1913年,在愛因斯坦與格盧斯曼合作發表的文章中,他們提出了一 個思想:我們所認識的重力,只是時空是彎曲的事實的一種表述。但是,由於愛 因斯坦的一個失誤(愛因斯坦是個真正的人,也會犯錯誤),他們當時未能找出 聯系時空彎曲的曲率與蘊含於其中的能量質量的關系方程。

在柏林時,愛因斯坦繼續就這個問題進行工作,他沒有了家庭的煩擾【注3】 ,在很大程度上也未被戰爭所影響。1915年11月,愛因斯坦最終發現了聯系時空 彎曲與蘊含其中的能量質量的關系方程式。1915年夏天,在訪問哥廷根大學期間 ,愛因斯坦曾與數學家戴維·希爾波特討論過他的這個思想,希爾波特早於愛因 斯坦幾天也找到了同樣的方程式。盡管如此,正如希爾波特所承認的,這種新理 論的榮譽應屬於愛因斯坦,而正是愛因斯坦將重力與彎曲時空聯系起來。這還應 感謝文明的德國,因為,是在那裡,在當時的戰爭期間,這樣的科學討論及交流 仍能夠得以不受影響地進行,與20年後(指二戰,編者注)所發生的事形成多麼 大的對比!

關於彎曲時空的新理論叫做「廣義相對論」,以區別與原初不包含重力的理 論,而那個理論被改稱為「狹義相對論」。1919年,「廣義相對論」被以頗為壯 觀的形式證明:當時的一隻英國科學考察隊遠徵到西非,在日食期間觀察到天空 中太陽附近一顆恆星位置的微小移動。正如愛因斯坦所預言的:恆星所發出的光 線,在經過太陽附近時,由於太陽的引力而彎曲了。這是證明時空彎曲的一個直 接證據,從公元前300年歐幾里得完成他的《原本》後,這是一個人類感知他們存 在於宇宙的最大的革命性的更新。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將「時空」由被動的事件發生背景轉化為動態宇 宙中的主動參與者,這導致了居於科學前沿的一個巨大困難,在20世紀結束之際 仍未解決。宇宙充滿了物質,物質又導致時空彎曲而使得物體相互聚集。在用「 廣義相對論」解釋靜態的宇宙時,愛因斯坦發現他的方程式是無解的,為變通他 的方程式而適應靜態宇宙,愛因斯坦加入了一個稱為「宇宙常量」的項,這個「 宇宙常量」將時空再彎曲,以使所有的物體分離開,「宇宙」常量引入的排斥效 果將平衡物體的相互吸引作用而允許宇宙的長久平衡。

事實上,這成了在理論物理歷史上人類喪失的最大機遇之一。如果愛因斯坦 繼續在這一方向上工作下去而不是變通的引入「宇宙常量」,他可能能夠預言宇 宙是在擴張還是在收縮。然而,直到20年代,當坐落在威爾遜山上的100英寸的天 文望遠鏡觀察到離我們越遠的星系在以越快的速度遠離我們時,宇宙依時間而變 化的可能性才被鄭重地加以考慮。換一句話說,宇宙正在擴展,任何兩個星系之 間的距離正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穩定地增加。愛因斯坦後來稱「宇宙常量」的提 出是他一生中最嚴重的錯誤。

「廣義相對論」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的起源及歸宿的討論方向。靜止的宇 宙可能會永久存在,或者說,在過去的某個時間,當這一靜止的宇宙產生時,它 就已經是現在的形態了。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現在星系們正在彼此遠離,它們 在過去的時間里應該是彼此之間更為接近的。在大約150億年前,它們甚至可能彼 此接觸,相互重疊,而且它們的密度可能是無窮大。根據「廣義相對論」,宇宙 大爆炸標志著宇宙的起源,時間的開始。從這個意義上說,愛因斯坦不僅僅是過 去100年中最偉大的人物,他應該獲得人們更長久的尊重。

在黑洞中,空間與時間是如此的彎曲,以至於黑洞吸收了所有的光線,沒有 一絲光線可以逃逸。「廣義相對論」因此預言時間應終止於黑洞中。但是,廣義 相對論方程並不適用於時間的開始與終結這兩種極端情形。因而這一理論並不能 揭示從大爆炸中究竟產生了什麼。一些人認為這是上帝萬能的一種象徵,上帝可 以以他想要的方式來開創宇宙。

但是另一些人(包括我自己)認為宇宙的起源應該服從於一種任何時候都成 立的普適原理。在朝這一方向的努力中,我們已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距完全理解 宇宙的起源還相差甚遠。廣義相對論不能適用於大爆炸的原因在於,它與20世紀 初另一偉大的概念性的突破---量子理論並不相容。量子理論的最初提出是在 1900年,當時在柏林工作的麥克斯·普朗發現,從紅熱物體上發出的輻射可以解 釋為光線是以有特定大小的能量單元發出的,普朗克把這種能量單元稱為量子。 打一個比方,輻射像是一包包的白糖,在超級市場里,並不是你想要多少的量都 行,你只能買每袋一磅的包裝。1905年,愛因斯坦在他撰寫的一篇論文中,提到 普朗克的量子假設可能可以解釋光電效應,即某些金屬在收到光照時會釋放電子 的現象。這一效應是現代光探測器和電視照相得以應用的基礎,愛因斯坦也因此 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對量子構想的研究直至20年代,當時哥本哈根的華納·海森堡、劍 橋的保爾·狄拉克以及蘇黎士的埃文·薛定諤提出了量子機制,從而展示了描述 現實的新畫卷。根據他們的理論,小粒子不再具有確定的位置和速度,相反,小 粒子的位置測得越精確,它的速度測量就愈不準確。反之亦然。

對於這種基本定律中的任意性和不可預知性,愛因斯坦惶惑不已,他最終未 能接受量子機制。他的著名的「上帝並未在擲骰子」的格言就表達出了這一感受 。雖然如此,大多數科學家都接受了全新的量子機制定律,並對其適用性加以承 認,因為這些定律不但與實驗結果吻合極好,而且可以解釋許多先前無法解釋的 現象。這些定律成了當代化學、分子生物學以及電子學得以發展的基礎,也是在 過去半個世紀內改變整個世界的科技基石。

1933年,納粹統治了德國,愛因斯坦離開了這個國家,也放棄了他的德國國 籍。他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尖端科學研究所度過了他生命最後22年的時光。納 粹發起了一場反對「猶太科學」及猶太科學家的運動(猶太科學家被驅逐是德國 未能建成原子彈的原因之一),而愛因斯坦及他的相對論是這場運動的主要目標 。當被告知一本名為《反對愛因斯坦的100位科學家》的書得以出版時,愛因斯坦 回答,為什麼要100位?一位就足以證明我錯了,如果我真的錯了的話。

二戰後,他敦促盟軍設立一個全球機構以控制核武器。1952年,他被剛成立 的以色列授予總統職位,但他拒絕了。「政治是暫時的,」他寫道,「而方程式 是永恆的。」廣義相對論方程是他最好的墓誌銘和紀念碑。它們與宇宙一起永不 腐朽。

在過去的100年中,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原因並不在於政治,也不 在於經濟,而在於科學技術---直接源於先進的基礎科學研究的科學技術。沒 有科學家能比愛因斯坦更代表這種科學的先進性。(本文略有刪節)

【注1】愛因斯坦早在1919年與他的蘇黎士專門學院同學、塞爾維亞族妻子米 列娃·瑪莉科離婚時,就已經答應將諾貝爾獎給予她。當時愛因斯坦已經確信自 己將可以得到諾貝爾獎,只是沒有想到獲獎是由於他對光電效應的貢獻。

【注2】星際旅行,「StarTrek"是全美正在上映的熱門電視劇。

【注3】米列娃·瑪莉科初陪愛因斯坦到柏林,旋即離開,攜他們的兩個兒子 回瑞士,三年後離婚。後愛因斯坦與有一個女兒的當時離異的表妹愛爾莎結合, 愛爾莎給予了愛因斯坦無微不至的關懷,伴他度過探索「廣義相對論」的歲月。 瑪莉科對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有所貢獻,但她從未提起,離婚後她從事 數學和物理教學。

(End)

H. 以太坊(ETH)的Berlin硬叉什麼時間開始

以太坊(Ethereum)挖礦

Berlin硬叉將標志著大都市時代的終結。 這是以太坊歷史上的關鍵階段,分兩個階段執行(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包括幾個分支,包括亞特蘭蒂斯,伊斯坦布爾,最後在Berlin達到頂峰。

I. 愛因斯坦發明了什麼東西

復印機
起初,愛迪生發明的石蠟紙,只是普遍運用於食品,糖果的包裝材料上,後來他嘗試在蠟紙上刻出文字輪廓,形成一張石蠟刻字紙版,在紙版下墊上白紙,再用墨水的滾輪從刻字的石蠟紙上滾一滾,奇妙的事發生了,白紙上出現清楚的字跡。之後又經過多次的改良試驗,1976年,愛迪生開始量產他發明的復印機,一下子,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團體都採用這種蠟紙油印機。由於愛迪生復印機大受歡迎,風行全球,使得愛迪生深切體驗到,應該發明人們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東西。
同步發報機
早期的電報機,一次只能傳遞一個訊息,而且不能同時交換信號,由於愛迪生本身是電報技師,便著手改良傳統發報機,製造出二重發報機,1974年又研發出四重發報機,也就是同步發報機。在無線電還沒有發展的當時,同步發報機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改良電話機
我們都知道,現代電話是由貝爾所發明的,事實上,電話能夠清晰的接收與發話,要歸功於愛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突破傳統的窠臼,製造出碳粉送話器,一舉提高了電話的靈敏度,音量,接收距離,否則,我們現在打電話時還是會常常:喂!喂!聽不到啊,聽不清楚啦。
留聲機誕生
1877年12月的一個夜裡,夢羅園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微微顫抖著,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他們聽到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錄音:「瑪琍有隻小綿羊,毛色白皙像雪樣,不論瑪琍到哪裡,小羊總在她身旁……這項偉大的發明,不用小罐子老師多作介紹,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應用面有多廣。法國政府,還因此授與愛迪生爵士的頭銜呢!後來,愛迪生又多次改良留聲機,直到將滾筒式改成膠木唱盤式為止,這中間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歷經幾十年的不斷改進喔!
光明的使者
19世紀初,人們開始使用煤氣燈(瓦斯燈),但是煤氣靠管道供給,一但漏氣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人們對於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實上,愛迪生為自己訂定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除了改良照明之外,還要創造一套供電的系統。
於是他和夢羅園的夥伴們,不眠不休的做了1600多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炭絲燈泡,可以一次燃燒45個鍾頭。後來他更在這基礎上不斷改良製造的方法,終於推出可以點燃1200小時的竹絲燈泡。

閱讀全文

與以太坊柏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比特幣誕生於2008 瀏覽:646
無法出售btc 瀏覽:463
比特幣哪年 瀏覽:933
挖比特幣佔cpu 瀏覽:98
btc期貨教程的我們 瀏覽:848
振動放礦機電機過載 瀏覽:43
數字貨幣TEP 瀏覽:793
心算挖礦 瀏覽:818
玩客幣挖礦轉唄 瀏覽:135
礦機6卡驅動 瀏覽:114
和冒險與挖礦相似的游戲 瀏覽:633
深圳生活產以太坊 瀏覽:734
怎麼買比特幣和以太坊 瀏覽:447
win10以太坊算力低 瀏覽:405
雲保資產cga挖礦機能賺錢嗎 瀏覽:320
派派挖礦在哪裡 瀏覽:755
比特幣礦噪音多大 瀏覽:997
整頓互聯網虛擬貨幣 瀏覽:196
BTC開源技術採用了POW 瀏覽:453
中國機構入局btc 瀏覽: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