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比特幣加密技術
比特幣和區塊鏈的誕生需要依賴於很多核心技術的突破:一是拜占庭容錯技術;二是非對稱加密技術;三是點對點支付技術。下面會依次介紹。
拜占庭容錯技術
比特幣和區塊鏈誕生的首要難點在於如何創建分布式共識機制,也就是菜斯利·蘭伯特等人1982年提出的拜占庭將軍問題。所謂拜占庭將軍問題是指,把戰爭中互不信任的各城邦軍隊如何達成共識並決定是否出兵的決策過程。延伸至計算機領域,試圖創建具有容錯性的分布式系統,即使部分節點失效仍可確保系統正常運行,也可讓多個基於零信任基礎的節點達成共識,並確保信息傳遞的一致性。
中本聰所提到的「拜占庭將軍問題」解決方法起始於亞當﹒拜克在1997年發明的哈希現金演算法機制,起初該設計是用於限制垃圾郵件發送與拒絕服務攻擊。2004年,密碼朋克運動早期和重要成員哈爾·芬尼將亞當﹒拜克的哈希現金演算法改進為可復用的工作量證明機制。他們的研究又是基於達利亞·馬凱與邁克爾·瑞特的學術成果:拜占庭容錯機制。正是哈爾·芬尼的可復用的工作量證明機制後來成為比特幣的核心要素之一。哈爾·芬尼是中本聰的最早支持者,同時也是第一筆比特幣轉賬的接受者,在比特幣發展的早期與中本聰有大量互動與交流。
非對稱加密技術
比特幣的非對稱加密技術來源於以下幾項密碼學的技術創新:1976年,Sun公司前首席安全官Whitfield Diffie與斯坦福大學教授Martin Hell,在開創性論文《密碼學的新方向》首次提出公開鑰匙密碼學的概念,發明了非對稱加密演算法。1978年省理工學院的倫納德·阿德曼、羅納德·李維斯特、阿迪·薩莫爾三名研究人員,共同發明了公開鑰匙系統「RSA」可用於數據加密和簽名,率先開發第一個具備商業實用性的非對稱RSA加密演算法。1985年,Neal Koblitz和Victor Miller倆人,首次提出將橢圓曲線演算法(ECC),應用於密碼學,並建立公鑰加密的演算法,公鑰密碼演算法的原理是利用信息的不對稱性,公鑰對應的是私鑰,私鑰是解開所有信息的鑰匙,公鑰可以由私鑰反推算出。ECC能夠提供比RSA更高級別的安全。比特幣使用的就是橢圓曲線演算法公鑰用於接收比特幣,而私鑰則是比特幣支付時的交易簽名。這些加密演算法奠定了當前非對稱加密理論的基礎,被廣泛應用於網路通信領域。但是,當時這些加密技術發明均在NSA嚴密監視的視野之內。NSA最初認為它們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並將其視為軍用技術。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NSA才放棄對這些非對稱加密技術的控制,RSA演算法、ECC演算法等非對稱加密技術最終得以走進公眾領域。
不過,中本聰並不信任NSA公布的加密技術,在比特幣系統中沒有使用RSA公鑰系統,原因除了ECC能夠提供比RSA更高級別的安全性能外,還擔心美國安全部門在RSA留有技術後門。2013年9月,斯諾登就曾爆料NSA採用秘密方法控制加密國際標准,比特幣採用的RSA可能留有後門,NSA能以不為人知的方法弱化這條曲線。所幸的是,中本聰神一般走位避開了RSA的陷阱,使用的加密技術不是NSA的標准,而是另一條鮮為人知的橢圓曲線,這條曲線並不在美國RSA的掌握之下。全世界只有極少數程序躲過了這一漏洞,比特幣便是其中之一。
Ⅱ 斯諾登出NFT了!將進行公益拍賣,對此你有何看法
根據基金會的拍賣頁面,“ Stay Free”由開源軟體創建,將於北京時間17日凌晨2點關閉。目前的價格已經達到150 ETH(合約370,000美元),全部收入將捐贈給Press Freedom基金會Snowden自2016年以來一直擔任該基金會的董事。鑒於一些公眾關注區塊鏈技術的環保爭議,斯諾登昨日在一條推文中還提到,NFT具有碳抵消機制。
自從斯諾登揭露棱鏡計劃以來,他已成為互聯網時代自由意志的告密者和竊賊的舉世聞名。在流亡的過程中,他沒有忘記說出自己的一些擔憂,包括加密貨幣領域。在斯諾登流亡期間,他的支持者通過加密貨幣提供了經濟援助。巧合的是,WikiLeaks的創始人阿桑奇在逃逸期間也獲得了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財政援助。對於Internet安全和黑客等敏感領域,它們本質上與加密貨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次,斯諾登在一次NFT拍賣中做出了象徵著互聯網自由意志的Prism Gate判決,這也具有挑戰權威和擁抱權力下放的未來的深層含義。
Ⅲ 你怎麼看待愛德華斯諾登贊成Zcash這件事情
在涉及隱私和加密貨幣的廣泛采訪中,NSA舉報人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表示贊同以隱私為中心的硬幣Zcash。
「Zcash對我來說是目前最有趣的,因為它的隱私屬性是真正獨特的,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項目正在試圖模仿這一點,我認為這是一個積極的事情,」他在Blockstack會議期間說道。本月早些時候在德國舉行。
Zcash使用復雜的zk-SNARKS技術,也稱為零知識密碼術,以確保交易隱私。它的創始人聲稱使用Zcash解密發送者和接收者是不可能的。在撰寫本文時,它是第25個最有價值的硬幣,在加密市場價值為8,770億美元。投資公司灰度已在2025年預測Zcash一個$60,000個目標價。
'第一不是最好的'
在談話中,斯諾登談到了加密貨幣在社會中的效用。他稱錢是「第一個具體資料庫」,因為它很容易被追蹤。這使得它適用於監管,因為沒有國家監管,貨幣交易是不可能的。但他懷疑是否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人文主義」是不可能的。他還將貿易等同於溝通,因為金錢被用來進行交易。「錢是一個不同的層面,交換的質量,」他說。「你把時間花在了不同的賬戶上。」
但是像比特幣一樣使用公開鏈是加密貨幣的結構缺陷。「這與貿易持久機制是不相容的,因為你不可能有終生的每個人的購買歷史。所有的互動都可以提供給每個人,並且能夠大規模地完成,「他說。
為此,他還表示比特幣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當你想到它時,第一個創建的瀏覽器並不是最好的,」他說。
你怎麼看待愛德華斯諾登贊成Zcash這件事情?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
Ⅳ 他說:比特幣是泡沫
區塊鏈行業伴隨著幣圈的發展,也慢慢地遍地開花,雖然這花有五彩,事有好壞。任何新事物的發展都伴隨著周遭五花八門的評價,有認可,有貶低,有人稱其將改變世界金融體系,有人稱其十年後滿地雞毛。
但是我們該怎麼評價這些新事物呢?顯然DYOR (do your own research)是我們了解新事物的必須做的事情,但是光靠自己的了解,很多時候都會造成對事物了解過於膚淺,因為在做研究學習過程中,我們往往被自己短視束縛,所以我們常要藉助某些「成功人士」、「專家」的看法,做為參照,進而提升自己的了解深度。
因此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幣圈及區塊鏈行業以外的那些大佬們對區塊鏈及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看法是怎樣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 :「 我對區塊鏈技術的未來充滿信心,相信它會改變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但是我懷疑比特幣,我不認為比特幣會取代貨幣。」
馬雲 : 區塊鏈是進入數據時代的隱私和安全的解決方案
比特幣是泡沫
巴菲特: 比特幣是一種賭博,就像貝殼毫無投資價值
美團創始人王興: 比特幣這個事情非常有意思。我認為就把它當成一個刺激的 游戲 ,要當成改變金融格局的 游戲 。各個政府都在宣布不承認,封殺,第三方支付都不支持,有的人懷疑有美日支持。我認為中國政府是最應該大力支持的,這是削弱美元霸權的最好機會。
比爾蓋茨: 我不看好比特幣,我的總體想法是,如果你沒有埃隆那麼多的錢,你還是應該小心點
愛德華.斯諾登: 比特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隱私
美圖秀秀蔡文勝: 我的目標是擁有10000個比特幣
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 你送給我100個比特幣我是不會要的
埃隆.馬斯克: 我沒喝多,也沒情緒低落,心裡只有狗狗幣
見過如此多的國內外大佬討論比特幣及區塊鏈。大部分圈外人對此看法是比特幣可能是泡沫,但區塊鏈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技術。當然這只是少部分相關的大佬的言論,並不代表區塊鏈技術或者比特幣的未來。
技術的發展在長期來說,個人的看法無足輕重,真正的未來永遠不會因為某些領軍人物而改變,我們自身的態度也無需因此而激動或者沉默。唯一要做的就是信仰自己內心,尊重自己的態度,只有如此,才能獲得得償所願。
Ⅳ 數字貨幣匿名性沒多大市場
數字貨幣的匿名性的市場還是有的,也是非常招人喜歡的。比特幣雖然具有匿名性,但是匿名性並不是特別好。ZCash在很多方面都和比特幣有相似之處,首先它也是基於分布式賬本(區塊鏈)之上進行交易。但ZCash有一點和比特幣有著很大的區別:ZCash是完全匿名的。
據介紹,ZCash利用了名叫零知識證明(被稱為「zk-SNARK」)的技術驗證交易的真實性,利用一個公共區塊鏈來展示交易,但會隱藏掉交易的金額,而查看密鑰的所有者(即幣的擁有者),可允許他人查看這個密鑰相關聯的信息。
簡單來說,這種計算方式可以讓用戶證明他們擁有了他們想要的幣,而不用暴露關於幣來自哪裡或要去哪裡的信息。就好像,零知識證明允許你在網站上輸入密碼,並由網站的伺服器進行驗證,而不會真正傳輸密碼。
相比較之下,盡管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以交易的隱蔽性著稱,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常常可以通過普通的比特幣區塊鏈的記錄追蹤交易,人們可以准確獲知比特幣的發送者和發送地點。如今,ZCash實現了通過加密的形式交易原數據,而不是像比特幣那樣要將交易數據公布於眾。斯諾登日前參與討論時也表示,匿名Zcash項目可解決比特幣的監視風險。
所以,ZCash這樣一個對隱私保護極致追求的匿名功能,其首先被認為在金融業有巨大的價值。外媒指出,傳統金融業對信息保護有著非一般的需求,盡管很多人認為比特幣和其他區塊鏈系統的隱私性要求來自於加密無政府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事實卻是,傳統金融業在推動將交易信息隱藏於區塊鏈上。
不過,匿名性的數字貨幣也是讓監管部門頭痛的,在全球普及開來也是非常難的,最多也只是一個小眾產品。但是,在利用區塊鏈技術開發的平台卻是非常有潛力的。例如,區塊鏈內容發布平台DECENT、以太坊的智能化合約等等。
Ⅵ 區塊鏈可被定義
2018年3月12日,由杭州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杭州市金融工作辦公室、蕭山區人民政府、和讓納杭州日報報業集團共同主辦,杭州市創業投資協會、杭州銀行承辦的第二屆萬物生長大會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新聞發布廳舉辦,巴比特、比原鏈創始人長鋏做了《未來可被預言,區塊鏈可被定義》的主題演講。
以下是演講內容: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被邀請來做這樣一個分享。我分享的主題是「未來可被預言,區塊鏈可被定義」。
我曾經是一個科幻作家,大學期間寫過一些科幻小說,當時科幻還是一個非常小眾的群體,讀科幻小說的人很少。後來我有一個如今很火的帖子,在2011年的時候有一個大學生在知乎上提問:如果有六千塊錢做投資理財的話,你有什麼建議?當時我給他的建議就是買比特幣。現在看這是一條價值兩千萬的建議,當然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因為這個題主最終沒有買比特幣,對我來說也是喚沒一個悲傷的故事,因為我寫的小說大家很多人沒有讀過,但是這條建議卻經常被人提起,而且最近幾年不斷有人發私信給我買什麼幣好,但是我個人並不是投資理財的專家,我們公司是做區塊鏈。
巴比特建立網站是在2011年,成立公司是2014年,所以我們可能是國內最早一批做區塊鏈的公司。我們是基於什麼判斷區塊鏈這項技術將來可能會被普及,或者是存活的呢?
這就要提到我曾經在大學時寫過的一個科幻小說,叫《屠龍之技》,這個計算機題材小說寫於2007年,它講的是黑客由於在雲時代可以調用網上的巨量的計算資源,可以完成一些非常宏大的科學計算工程,這篇小說當時發表以後遭到了很多讀者的批評,他們認為這個小說看起來不真實,質疑黑客的能力大到超乎常人的想像。
但是現在看來其實這個小說一點都不誇張,為什麼呢?因為在雲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能力會被不成比例的放大,在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可能是一種正態分布,就像人的身高、體重一樣的,但是在互聯網上人的能力和影響力都會不成比例的放大,它是強者越強,是馬太效應+長尾效應的復合體。
這個小說的核心思想就是兩點,第一點就是雲計算會放大人的能力,計算能力的提升會放大人的能力,第二個就是計算即權力。所以當比特幣這樣一個新事物出來以後,好像我小說中寫的世界正在變成現實。當2008年到2010年比特幣被介紹進中國的時候,很多人就已經聽說過比特幣,但是沒有引起注意,其實要理解區塊鏈這樣一個事物,需要一些知識的背景。
另外我要介紹一本書,就是凱文凱利寫的《失控》,這本書是寫於90年代,但是這本書有非常超前的預見性,其中有一章介紹了加密貨幣的先驅,但是這些先驅後來都成為先烈,他們失敗的原因是什滑陪么?其實區塊鏈是需要基於三項核心技術,這三項技術是逐漸成熟的。第一項技術就是非對稱加密,在85年的時候橢圓曲線函數加密已經很成熟了,但是很遺憾的是用一種中心化的方式來實現加密貨幣,中心化有什麼風險呢?就是當發行貨幣的公司倒閉或者是創始人被抓,或者中央伺服器被人攻擊,都會造成系統的崩潰,所以後來失敗了。在2000年時候,開始有人首次把點對點技術引進加密貨幣,率先實現分布式的加密貨幣,但是後來也失敗了,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辦法找到一種方式可以解決雙重支付(同一筆錢被使用兩次)。直到1997年亞當拜客提出工作量證明,在04年哈爾芬妮把這種技術拓展為可重復使用的工作量證明,所以08年比特幣白皮書得以很成功地發表。
而且在比特幣中所精心設計的技術方案後來看來都是非常超前的。比如說在2014年時候,斯諾登曝料,橢圓曲線函數加密不安全,因為美國國安局在這條加密的標准裡面設置了後門,使得國安局有一種不為人知的辦法可以弱化這條曲線,當時很多人驚呼比特幣已死,這個系統可能會崩潰,但是後來中本聰沒有使用國安局頒布的加密標准,而是使用了一條非常罕見的曲線。
再舉一個例子,哈希兩次以後量子計算機也威脅不到比特幣地址,無法從地址破譯出比特幣的私鑰。更有意思的是中本聰還採用了一個找零機制這樣一個奇葩的交易方式,找零機制就是每一筆交易所剩下的余額都打到一個新的地址上去,現在看其實這樣做也是為了防止量子計算機,因為比特幣的交易只有在交易的時候它的公鑰才會曝露在區塊鏈上,你只要在每次交易的時候把剩下的錢都打到一個新的地址,其實你的公鑰是不會曝光在區塊鏈上的。
所以從這么多的細節來看,可以說中本聰有點像是一個細思極恐的人,所以很多人認為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組織。
剛剛提到為什麼把工作量證明機制引入到區塊鏈,引入到比特幣,這個加密貨幣就成功了呢?因為工作量證明機制其實就是哈希計算,計算為什麼對區塊鏈這么重要?我可以通過這樣一個表格來給出一個非常通俗易懂的證明。
這個表格表示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其實是呈一種鏡像關系,現實世界也可以叫做原子世界,在現實世界中事物都是隨機分布,都是隨機性,在數字世界上一般東西都是偽隨機的,現實世界中天底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互聯網上一切東西都可以復制,在現實世界是正態分布的,在數字世界是冪律分布,是馬太效應+長尾效應。在現實世界中事物都是競爭性資源,就是獨占性資源,比如一個話筒、一杯水我擁有它,別人就不能擁有它。在數字世界所有的資源都是一種非競爭性的資源。比如一個文檔我把這個文章傳給了另外一個人,但其實這個文檔是不能像現實中一本書轉移一樣的,因為這個文檔有可能在我的電腦或者是其他的存儲介質中保存了無窮多個副本,所以基於這樣一個鏡像關系,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在現實世界中要復制一模一樣的東西非常困難,這個問題可以轉為你是否可以在現實中製造出完美晶體,你可以製造出完美晶體,其實是可以復制一模一樣的東西,但是熱力學第三定律告訴我們,你要製造出完美晶體需要畢竟絕對零度,你就要投入巨量的能源消耗,反過來我們通過這種對稱思維,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在數字世界就是在互聯網上,你要防止一樣東西被復制,來實現這種競爭性資源也是非常困難的。要實現這樣一個競爭性資源,就需要投入巨量的人員消耗,就是計算。投入的計算力越高,防止雙重支付的壁壘就越高,這就是計算的重要性。
所以既然現實世界跟數字世界有這樣一個鏡像關系,其實區塊鏈就可以理解為這個印刷機的逆向機,我喜歡用這樣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來定義,區塊鏈就是印刷機的逆過程。
印刷機為什麼這么偉大,其實在印刷機誕生之前人類的知識和信息都是競爭性資源,聖經也好,武林秘籍也好,都是競爭性資源,但是印刷機誕生之後,這個知識和信息變成可以大規模復制,或者復制的邊際成本幾乎等於0的非競爭性資源,所以才有後面的信息革命,有了互聯網,互聯網其實是印刷機的加強版。但是互聯網問題就是在數字世界很難實現競爭性資源的轉移,也是為什麼90年代一些加密貨幣先驅都失敗了原因,區塊鏈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是率先在互聯網上實現了競爭性資源,第一個競爭性資源當然就是比特幣,是立起來的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第一張牌倒下以後我們可以想像還會倒下第二張、第三張只要是價值屬性的東西其實都是非常適合用區塊鏈來做登記和流通的,因為互聯網適合的是信息屬性的事物,所以我們說互聯網是信息傳輸協議,區塊鏈是價值傳輸協議,凡是具有價值屬性的資源其實都是非常適合跟區塊鏈結合的。
所以我不認為區塊鏈會取代互聯網,區塊鏈本身是互聯網的平行世界,它是要做互聯網做不了的一些事情,所以有可能提出了很多商業模式,在我看來其實並不現實,比如它把那些信息屬性的東西、商業場景跟區塊鏈結合,其實我認為不是那麼恰當,因為信息屬性的場景就適合用互聯網來做,只有價值屬性的場景才適合「區塊鏈+」。
我們再進一步深化一下互聯網和區塊鏈的鏡像關系。互聯網的載體往往是軟體,區塊鏈的載體一般都是協議,軟體是需要申請專利來建立自己的專利壁壘,區塊鏈相反,大多數區塊鏈項目都是開源,是非常歡迎你拷貝它的代碼,不需要建立這種專利的壁壘,不需要護城河。軟體的開發主體一般都是公司,區塊鏈的開發主體往往是社區或者是基金會,非常鬆散的組織形態。軟體是需要不斷的迭代升級的,協議它的迭代升級卻非常困難,所以一般都是非常穩定的,因為協議的升級是需要全網共識的通過,當然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所以才會出現這么多比特幣。軟體是可以停止維護更新的,協議是啟動後便不可停機,24小時不停地運轉。基於這樣的思維我們可以解決很多心中的疑惑,比如說在10年的時候,當時很多專家或者投資界的大佬認為比特幣雖然是個先行者,但是不一定笑到最後,怎麼防止被後來者打敗,這是一個典型的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把比特幣視為一個軟體,通過技術的升級可能後來者居上,就像過去90年代的瀏覽器,後來早期的瀏覽器被新來的打敗了。但其實比特幣不能把它視為一種軟體,是一種協議,實現這種區塊鏈的方法已經是一種最小可行的方案,沒有太多優化的空間。
很多人把區塊鏈理解為第五次範式革命,因為它基於過去幾十年對技術更新的總結,大概就是每兩年就會完成這樣一種範式革命,跳躍式的革命。70年代就是大型機,80年代就是PC,90年代就是互聯網,00年代就是移動互聯網,10年代區塊鏈誕生了。這背後的趨勢其實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趨勢,大型機都是在科研院所或者是軍事機構,PC走入家庭,互聯網更加是走入千千萬萬的人群,移動互聯網更是彌漫在生活的各個角度,區塊鏈更去中心化了,連中央伺服器都沒有了。這里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區塊鏈的時間從1970年1月1日開始計算的,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特徵呢,其實是因為很多編程語言都是來源於Linux系統,Linux又來源於大型機,所以無形中有這么一個時代的烙印。
其實背後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演化規律,比如說資產演化的三階段,資產的演化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資產的確權,就是資產權益化,資產確權以後就可以整體轉讓了,所以有點像是資產的固態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資產證券化,證券化以後資產可拆分轉讓,它的流動性顯然更強了,有點像資產的液態階段了,液態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說業態是需要有一個容器,這個容器就是資產的平台,資產還是不能跨平台流動,只有資產區塊鏈化以後,就是資產上鏈以後,真正進入一個氣態階段,因為每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私鑰來管理資產,不管是股權、收益權、債權還是知識產權等等,只要是這種價值屬性的資產都適合用區塊鏈來登記和流通,所以不再受限於平台,因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錢包來完成資產轉移的過程,所以也不需要中心化的權力機構或者是一個中心化的交易場所,更宏觀一點,很多人總結了一個區塊鏈演化的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2009年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的階段,來解決價值傳遞的事情,可以理解為區塊鏈的1.0。在2017年的時候涌現了以以太坊為代表的通過智能合約來發行虛擬資產的時代,這樣可以理解為區塊鏈的2.0。我們認為在2020年的時候會進入到第三個階段,通過智能合約來發行實體資產或者說來幫助現實中的真實資產上鏈,區塊鏈最終還是要脫虛向實,服務於實體經濟,所以巴比特就是做第三個階段的事情,這是我們對區塊鏈的未來發展趨勢的一個預測。
Ⅶ 比特幣之父中本聰為什麼會神秘消失
也許他很久以前就計劃消失,或者是一些事故迫使他消失。目前,有許多猜測:中本聰是一個秩序井然、一絲不苟的人。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證實這一點。他不是那種在醒來時突然做出沖動決定的人。他知道一旦他決定離開,他就不會回來了。他可能提前幾個月甚至幾年就安排好了他的離開,並努力工作以達到最後期限。
比特幣已經成熟。2011年4月23日,他給邁克·赫恩發了最後一封電子郵件。他說他要做其他事情。比特幣讓加文和其他人安心。「在比特幣形成的幾年裡,中本聰很好地保護了它。現在比特幣可以生存,而無需他挖礦、修復關鍵漏洞和引入新的核心版本。也許中本聰離開是因為他已經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當世界開始對他的創作產生濃厚興趣時,留下只會玷污他的遺產,增加他毀滅的風險。
Ⅷ 「比特幣之父」中本聰為何會神秘消失
中本聰到哪裡去了?在我看來,中本聰可能一直都不存在。或許他只是一個代號,又或許他只是一個比特幣團隊捏造出來的名字,這么多年過去,外界一直在推測中本聰的身份,但是沒有人見過他真人。
從一開始推出到現在,比特幣經歷了高峰也經歷過低谷,現在比特幣的價值已經趨於穩定,普通人想要依靠挖礦獲得比特幣,基本上很難做到,在成本上也很難控制。所以基本可以確定,普通人想要依靠努力靠比特幣發財,基本已經沒有可能了。而現在加要加入炒幣圈,我個人也認為不太理智。一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比特幣的價值,沒有便宜可以隨便撿。二是比特幣是否會在未來大有作用,目前還沒有人可以給出百分百的保證。所以,炒幣需謹慎,如果你一定要炒,那就看看自己的錢包是否有足夠的錢吧。